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43

第43章 产科护理操作技术(1)

孕期常用检查操作程序

一、基础体温测定技术

【目的】

正常妇女在中期排卵后,体内孕激素分泌升高,在其作用下体内基础体温会升高0.3℃~0.5℃,这种体温的周期性改变是提示排卵的重要指标。

【用物】

体温表1支、消毒液棉球、清洁容器。

【操作程序】

1.每日清晨睡醒未起床(活动、谈话、进食)时,将体温表放置于口腔舌下。

2.测体温10分钟。

3.将结果记录在体温单上。

4.按日连成曲线。

【注意事项】

1.夜班工作者于休息6~8小时后测量。

2.如有感冒发热用药治疗等情况,应在体温单上注明。

3.从月经周期第一天开始测,连续监测不要间断。

二、胎心音测定技术

【目的】

妊娠20周末时,胎儿心脏搏动可通过胎儿胸壁、羊水、母体腹壁传递,临床上用听筒在腹壁可以测听到胎心搏动频率及节律,以了解胎儿在宫内生存的情况。

【用物】

多普勒胎心监测仪或木听筒、石蜡油棉球。

【操作程序】

1.孕妇排尿后仰卧,双腿放平或自然弯曲。

2.用4步触诊法确定胎儿方位。

3.将听筒放于胎儿背侧或近胸前部,监听者站在孕妇右侧。

4.在听到“嘀嗒”声后开始计数1分钟。

5.记录所测到的胎心率。正常胎心率120~160次/分。

【注意事项】

1.胎心音呈双音,应与胎盘血管血流音区别。胎心率超出正常范围应立即通知医生。

2.测胎心时应在无宫缩情况下听,或在二次宫缩间歇期听。

3.妊娠24周以前胎心音多在脐下正中或偏左、偏右听到。

4.妊娠24周以后胎心音多在胎儿背侧听得最清楚。

5.活动后应休息20分钟再测听。

三、预产期推算技术

【目的】

询问孕妇末次月经的日期,推算预产期,有助于孕妇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帮助医生了解胎儿发育大小及是否与妊娠月份相符。

【用物】

预产期推算器、笔、纸。

【操作程序】

1.询问孕妇末次月经日期。

2.推算末次月经第一日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如为阴历,月份减3或加9,但日期加15。

【注意事项】

1.实际分娩日期与推算的预产期可以相差1~2周。

2.如孕妇记不清末次月经日期,可根据早孕反应出现时间、胎动开始时间及子宫底高度估算等。

四、产科四步触诊技术

【目的】

用四步触诊法检查妊娠子宫大小、胎产式、胎方位、胎先露是否衔接,协助医生诊断,评估分娩方式。

【用物】

孕妇检查床。

【操作程序】

1.孕妇排尿后仰卧于检查床上,双腿略屈曲分开,放松腹肌。

2.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在做前3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

3.第一步:检查者双手置于子宫底部,也即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月份是否相符。然后以两手指腹轻按宫底,判断宫底部的胎儿部分,如是胎头则硬而圆有浮球感,如为臀部,则软而宽且形状不规则。第二步:检查者两手置于腹部两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推按检查,两手交替,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平坦饱满部是胎背,高低不平、大小不等、可移动的部分是胎儿肢体,有时可感到胎儿肢体活动。第三步: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进一步判定是胎头或胎臀,并可左右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如已衔接,则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动。第四步:检查者面向孕妇下肢,两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的两侧,向骨盆入口方向深压,再次判断先露部,并确定先露部入盆的深度。

【注意事项】

1.让孕妇放松腹壁深呼吸。

2.检查者动作应轻柔,冬季应将手搓热。

3.如有宫缩时暂停检查。

五、骨盆外测量技术

【目的】

测量骨盆能间接了解骨产道情况,以判断胎儿能否经阴道分娩。

【用物】

骨盆测量器、孕妇检查床。

【操作程序】

1.侧髂嵴棘间径

(1)孕妇取伸腿仰卧位。

(2)检查者双手分别在骨盆两侧找到测量点。

(3)两手分别挤住骨盆测量器两端,测量两侧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

(4)读出测量器显示的数值,正常值为23~25cm。

2.侧髂嵴间径

(l)孕妇取伸腿仰卧位。

(2)依上法找到两侧髂嵴测量点并测出其外缘距离。

(3)正常值为25~28cm。

3.测骶耻外径

(1)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弯曲。

(2)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距离,正常值为18~20cm。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相当于腰骶部米氏菱形窝的上角;对较肥胖的孕妇,应深按才能摸到耻骨联合上缘。

4.测坐骨结节间径(出口横径)

(1)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屈曲,双手抱膝。

(2)检查者用两拇指摸到两侧坐骨结节,并测量其间距离。

(3)正常值为8.5~9.5cm,平均值为9cm。

(4)注意:如此径线小于8cm,应测量出口后矢状径(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尖距离),正常值为9cm;出口横径与后矢状径之和应大于15cm。

5.耻骨弓角度

(1)孕妇仰卧两腿屈曲分开。

(2)检查者用两拇指放于耻骨联合下缘,指尖斜着对拢,使左右两拇指沿耻骨降支平放在上面。

(3)测量两拇指尖的角度。

(4)正常值应大于或等于90°,小于80°为异常。

六、肛门检查技术

【目的】

这是产前检查内容之一,可以了解胎先露部、骶骨弯曲度、坐骨棘和坐骨切迹宽度,以及骶尾关节活动度。临产后应适当在宫缩时行肛门检查,了解宫颈软硬度、厚薄、宫口扩张程度、是否已破膜、骨盆腔大小,确定胎先露部,以及胎先露下降程度。

【用物】

消毒橡皮手套、液状石蜡油、消毒卫生纸。

【操作程序】

1.产妇排尿后取仰卧位,两腿屈曲分开。

2.检查者站在产妇右侧,右手戴手套,食指蘸石蜡油,在臀下垫卫生纸,用消毒卫生纸覆盖在阴道口,避免粪便污染。

3.检查者食指轻轻伸入直肠内,拇指伸直,其余各指屈曲以利食指深入。

4.肠内的食指触及尾骨尖端,了解尾骨活动度,再摸两侧坐骨棘是否突出,并确定胎头高度;然后用食指掌侧检查子宫颈口,摸清四周边缘,估计宫口扩张程度;宫门近开全时,仅能摸到一窄边,当宫口开全时,摸不到宫口边缘;未破膜者,在胎头前方可触及到有弹性的前羊膜囊;破膜者能直接触到胎头,用食指稍向上推,先露时,可有活动性羊水流出,如无胎头水肿,还能扣清颅缝及囟门的位置,有助于确定胎方位;当先露部是不规则小部感时,应考虑是异常胎位。

【注意事项】

1.禁忌证是胎盘前置或中央型前置胎盘。

2.临产初期,胎膜早破者应减少肛查次数,一般每4小时查一次。并严格执行消毒程序。经产妇宫缩频繁时应增加肛查次数。

3.宫口扩张程度通常以厘米或横指计算,通常一横指相当于1.5cm。

正常分娩前后常见护理操作技术

一、产妇外阴消毒技术

【目的】

接生前正确地进行外阴消毒,防止分娩而造成产妇宫内感染。

【用物】

消毒纱布、0.5%活力碘、无菌持物钳、便盆、温开水、治疗碗。

【操作程序】

1.产妇取膀胱截石位,臀下垫一便盆。

2.用温开水洗去外阴部的血迹或黏液。

3.用无菌持物钳取治疗碗内活力碘溶液纱布,擦洗外阴部,其顺序是阴阜、小大阴唇内外侧、大腿内侧上1/3、会阴及肛门周围。

4.用无菌干纱布依同上顺序擦干外阴部。

5.取出便盆,铺无菌单于臀下做好接生准备。

【注意事项】

1.在擦洗外阴时,若纱布或无菌钳触及肛门应弃之。将无菌纱布堵住阴道口,以防冲洗液流入阴道。

2.擦洗时肛门处覆盖一块纱布。

二、会阴侧切伤口的护理技术

【目的】

仔细评估会阴切口愈合状况,有无渗血、血肿、水肿等,如切口疼痛剧烈,或有肛门坠胀感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作进一步检查。

【用物】

消毒棉球、消毒镊、消毒换药碗、弯盘1个、消毒治疗巾、活力碘水剂型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1∶2000新洁尔灭溶液)、治疗车。

【操作程序】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在治疗室将消毒棉球加入配制好的消毒溶液内。

2.将所需用物放在治疗车上,推入病房,向产妇说明以取得合作,必要时携带屏风。

3.产妇取仰卧位,两腿屈曲分开暴露伤口。

4.将消毒治疗巾垫在产妇臀下,会阴下放一弯盘。

5.操作者左手持消毒镊夹取消毒棉球(在上方),递到右手中的消毒镊(在下方),棉球不宜过湿,按顺序擦洗。

6.擦洗顺序是由上至下、由内向外,会阴伤口用单独棉球擦洗,避免触及肛门,否则擦过肛门的棉球和镊子应弃之。

7.用后的棉球放于弯盘内。

【注意事项】

1.擦洗时应仔细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应擦去缝线上的血迹,减少感染。

3.产妇平时应尽可能采取向伤口对侧卧位,避免恶露流入伤口影响愈合。

4.勤换卫生巾,保持会阴部清洁。

新生儿脐带处理技术

一、新生儿脐带结扎技术

【目的】

正确地进行脐带结扎,是预防新生儿脐带出血、感染及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环节。

【用物】

消毒气门芯、消毒棉线、消毒血管钳、消毒医用脐带剪、消毒纱布、消毒治疗巾、75%酒精、3%碘酊、20%高锰酸钾、消毒棉签、消毒手套、消毒脐帽、绷带。

【操作程序】

1.气门芯结扎法

(1)气门芯的制备将自行车用小橡皮管剪成2mm宽的小橡皮圈,穿一作牵拉用的棉纱线(双折约10cm长),打一较松的单结防脱出,消毒后备用。结扎前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将气门芯上消毒液冲净,套于止血钳上。

(2)操作方法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戴好手套。

2)用75%乙醇消毒脐根部周围。

3)用套有气门芯的血管钳于脐轮上0.5~1cm处钳夹脐带。

4)在血管钳上0.5~1cm处剪断脐带,挤净残端血液。

5)牵引气门芯上棉线,将橡皮圈绕过止血钳顶端,紧束在血管钳下面,勿压住脐轮,松开血管钳,观察脐带断面有无渗血。

6)用碘酊消毒脐部断端,再用无菌脐帽覆盖脐部绷带固定,或用脐带布包扎好。

2.棉线结扎法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和手套,用75 %酒精消毒脐根部分。

(2)用消毒粗棉线在脐轮处结扎第一道。

(3)在其远端约1cm处结扎第二道。

(4)在距第二道结扎线上0.5~1cm处剪断脐带,挤净残血。

(5)在脐根周围用消毒纱布包裹保护皮肤,用碘酊消毒脐带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