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06

第6章 消毒隔离技术(5)

一般稀释浓度为2‰~5‰,即1000mL水里面放2~5mL“84”消毒液。浸泡时间为10~30分钟。被消毒物品应该全部浸没在水中,消毒以后应该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才能使用。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而氯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盛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盖好,否则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不良反应】本品高浓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织物有腐蚀和脱色作用。

【注意事项】①原液不宜使用。②稀释液临用前配制。③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金属制品与织物经浸泡消毒后,即时用清水冲洗干净。④本品有漂白作用不宜洗有色衣物。⑤宜常温下使用。⑥有效期后可测定含量并适当增加原液用量。

本品为外用洗消液。高浓度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物有腐蚀和脱色作用。稀释后有效氯浓度极易降低,原液贮运期间也可发生质量变异,故应常规进行稀释液浓度测定,常规使用有效氯应在200~500ppm之间。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因为这样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

【剂型规格】溶液剂:含有效氯5%~6.5%,以及表面活性剂、酸性活化剂等。

【贮藏】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苯扎溴铵

【别名】新洁尔灭。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芳香,味极苦,强力振摇则产生多量泡沫。遇低温可能产生浑浊或沉淀。

【药理作用】属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杀菌谱窄,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芽孢菌以及各种病毒无效。有机物存在时其消毒作用更低,且棉纤维织物、棉花等吸附有效成分使消毒液浓度降低很快,水质硬度及各种离子化合物也可影响消毒效果。

【使用范围】用于手术前皮肤消毒,黏膜和伤口消毒,手术器械消毒。

【用法用量】创面消毒用0.01%溶液,皮肤及黏膜消毒用0.1%溶液,手术前洗手用0.05%~0.1%溶液浸泡5分钟;手术器械消毒用0.1%溶液煮沸15分钟,再浸泡30分钟;0.005%以下溶液做膀胱和尿道灌洗;0.0025%溶液做膀胱保留液。

【不良反应】引起变态反应性结膜炎、视力减退、接触性皮炎,也有报道3%溶液灌肠数分钟后引起恶心、冷汗终致死亡。用作阴道冲洗亦有引起死亡的病例,死亡显著降低。

【禁忌】禁止与肥皂及盐类消毒药合用。

【注意事项】①有吸附作用,会降低药效,所以溶液内不可投入纱布、棉花等。②不宜用于膀胱镜、眼科器械及合成橡胶制品的消毒。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相互作用】①忌与阴离子清洁剂合用。②金属器械消毒应加0.5%亚硝酸钠防锈。③不适用于内窥镜、眼科器械、合成橡胶,饮用水或排泄物消毒。④应避免使用铝制容器。不可与枸橼酸盐、硝酸盐、高锰酸盐、银盐、碘化物、硫酸锌等同用。

【剂型规格】溶液剂:含苯扎溴铵5%。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5%水溶液。

洗必泰葡萄糖酸盐

【性状】灰黄色至无色清澈液体。

【药理作用】为消毒防腐剂,其抑菌杀菌作用广而强,对革兰阳性菌比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比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强,对真菌也有效,但对耐酸菌、芽孢和病毒无效。在有血清、血液存在时仍然有效。对组织无刺激性。

【使用范围】皮肤消毒,冲洗伤口及手术器械的浸泡及消毒。

【用法用量】手术前皮肤消毒用0.5%~1%乙醇(70%)溶液,冲洗创伤、伤口用0.05%水溶液,膀胱灌洗用0.02%水溶液,器械消毒用0.1%水溶液,贮存器械用0.02%水溶液加入0.1%亚硝酸钠防锈,每2周换1次,产妇分娩时消毒及阴道镜检滑润剂用0.1%乳液,滴眼剂中加入0.01%为抑菌剂,手术室、病房、家具消毒用0.5%水溶液喷雾或擦拭,口腔含漱消炎用0.01%~0.02%水溶液。

【注意事项】①本品遇肥皂、碱、金属物质和某些阴离子药物能降低活性,并忌与碘、甲醛、重碳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硼酸盐、枸橼酸盐、磷酸盐和硫酸配伍,因可能生成低溶解度的盐类而沉淀。②浓溶液对结合膜黏膜等敏感组织有刺激性。

【剂型规格】液体:20公斤桶装。含量19.0%~21.0%。

【贮藏】本品水溶液应贮存于中性玻璃容器。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性状】本品为黄色带芳香气味的液体。

【药理作用】本品为抗菌消炎药。其中葡萄糖酸氯己定为消毒防腐药,某些葡萄球菌、变异链球菌、唾液链球菌、白念珠菌、大肠埃希菌和厌氧丙酸菌对葡萄糖酸氯己定高度敏感,嗜血链球菌中度敏感,变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克雷白杆菌属和革兰阴性球菌(如韦永球菌属)低度敏感。葡萄糖酸氯己定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比苯扎溴铵等消毒药强,并且在血清、血液等存在时仍有效。葡萄糖酸氯己定的作用机制为吸附于细菌胞浆膜的渗透屏障,使细胞内容物漏出而发挥抗菌作用。低浓度有抑菌作用,高浓度则有杀菌作用。甲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但对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无作用。抗菌谱包括脆弱类拟杆菌属和其他拟杆菌属、梭形杆菌、产气梭状芽孢杆菌、真杆菌、韦永球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放线菌属、乳酸杆菌属、丙酸杆菌属对甲硝唑耐药。甲硝唑的作用机制可能为硝基被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从而作用于细菌的DNA代谢过程,促使细菌死亡。

【使用范围】本品可作为牙龈炎、冠周炎、口腔黏膜炎等所致的牙龈出血、牙周肿痛及溢脓性口臭、口腔溃疡等症的辅助治疗用药。

【用法用量】早晚刷牙后口腔内含漱。1次15mL,5~10天为1个疗程。

【不良反应】①葡萄糖酸氯己定可使口腔表面着色,早者在使用后1周左右发生。使用6个月后约50%的患者牙齿染色,约10%的患者重度着色,较多牙斑块沉积者着色更显著。假牙因表面或边缘粗糙可发生永久性着色。②可发生味觉改变,继续治疗可恢复。青少年可发生口腔无痛性浅表脱屑。③少见局部刺激和过敏反应。④甲硝唑常可引起味觉改变、口干、口腔金属味等。

【禁忌】齿周炎患者、门齿填补者及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①本品不能吞服。②应避免本品接触眼睛和其他敏感组织。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本品中的甲硝唑口服后吸收良好,可透过胎盘迅速进入胎儿循环,在乳汁中浓度与血浓度相似。动物试验显示甲硝唑有致癌、致突变作用,并且腹腔给药对胎儿具有毒性,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慎用本品,且应特别注意不要误吞本品。

【儿童用药】小儿应在家长指导下使用本品,以避免吞服。小儿误饮本品后,可出现酒精中毒症状(如口齿不清、嗜睡、步态摇晃等),应送急诊处理。

【相互作用】本品若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产生与全身用药相似的药物相互作用。

【剂型规格】液体:100mL;150mL;200mL。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过氧乙酸

【别名】过醋酸、过氧醋酸。

【药理作用】通过氧化机制杀灭各种微生物,杀菌能力强大。可杀灭各种微生物,温度在0℃以下时,仍可保持活性。其杀菌作用强弱的顺序依次为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结核杆菌(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

【使用范围】为强氧化剂,遇有机物放出新生态氧而起氧化作用,为常用消毒杀菌药。适用于耐腐蚀物品、环境及皮肤等的消毒与灭菌。

【用量用法】①预防性消毒:食具、毛巾、水果、蔬菜等用1∶500液洗刷浸泡,禽蛋用16∶1000液浸泡,时间为5分钟。②对地面、墙壁、门窗消毒:将浓度为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装入喷雾器中喷雾消毒。泥土墙吸液量为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1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1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然后打开门窗通风。③对房屋空间消毒:房屋经密闭后,用浓度为15%,用量为每立方米空间7mL的过氧乙酸溶液(1g/m3),放入瓷或玻璃器皿中(可以用于加热的),用酒精炉或燃气炉加热蒸发,熏蒸120分钟,即可打开门窗通风。或用浓度为2%的过氧乙酸溶液(8mL/m3)喷雾消毒,保持时间应当为30~60分钟,然后打开门窗通风。④对衣服、被褥消毒:将欲消毒的衣物悬挂在室内(切勿堆集成一堆),密闭门窗,糊好缝隙,用浓度为15%,用量为每立方米空间7mL的过氧乙酸溶液(1g/m3),放入瓷或玻璃容器中(可以用于加热的),用酒精炉或燃气炉加热蒸发,熏蒸60~120分钟后,即可打开门窗通风。⑤对餐(饮)具消毒:用浓度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将餐(饮)具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被消毒的器具,最后再用流动的清水将餐(饮)具洗净。⑥对食物消毒:瓜果、蔬菜类食物用浓度为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食物,最后再用流动的清水将食物洗净。⑦对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消毒:用浓度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被消毒容器,然后再用流动的清水洗净。⑧对家用物品、家具消毒:用浓度为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对于浸泡或喷洒消毒后的物品,应当用流动的清水洗干净或用洁净的抹布擦干净。⑨对手与皮肤消毒:手或皮肤污染严重时,可用浓度为0.2%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浓度为0.2%的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然后再用流动的清水洗净。⑩对患者遗体消毒: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遗体后尽快火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过氧乙酸消毒液应严格按照所购入的过氧乙酸消毒液的浓度和使用说明进行调制,一旦有过氧乙酸消毒液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当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以免造成烧伤。

【注意事项】①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金属制品与织物经浸泡消毒后,即时用清水冲洗干净。②稀释后的过氧乙酸溶液分解较快,必须临用前配制,稀释液常温下保存不宜超过2天。③本品的作用与温度有关,气温低于10℃时,应延长消毒时间。④浓溶液有刺激性及腐蚀性配制时要戴口罩和橡胶手套,须谨慎防止溅到他处。⑤置于阴凉处,防高温引起爆炸。⑥易氧化分解,可降低浓度和杀菌力,故须现配现用。⑦配制过氧乙酸时,忌与碱或有机物质混合,以免发生爆炸。⑧操作不慎将本品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消毒被血液、脓液等污染的物品时,需适当延长作用时间。

【剂型规格】溶液剂:即塑料瓶分别包装的醋酸与过氧化氢,使用前24小时将两液混合,合成为含16%~18%的过氧乙酸。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聚维酮碘

【别名】PVP碘,碘伏。

【药理作用】本品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复合物,表面活性剂有助于碘对物体的穿透,从而增强碘的杀菌作用。对细菌繁殖体、真菌以及病毒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使用范围】临床可用于皮肤和黏膜消毒,如手术前手消毒、手术野消毒,泌尿生殖系统和黏膜冲洗、伤口的消毒等。

【用法用量】①术前手消毒,常规刷手后以5000~10 000mg/L溶液浸泡或涂擦。②手术前皮肤消毒用含10 000~20 000mg/L溶液(黏膜用5000mg/L浓度)局部涂抹2次。③普通皮肤消毒和伤口消毒,用500~1000mg/L溶液涂抹。④口腔、阴道等黏膜消毒,用200~500mg/L溶液含漱或冲洗。阴道、直肠也可使用本品栓剂。

【注意事项】①对碘过敏者禁用。②对金属有很轻微的腐蚀作用。③溶液红棕色褪去,则本品失效。保存和使用温度不宜超过40℃。

【剂型规格】溶液剂,栓剂。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无菌操作技术

一、无菌操作技术的概念

无菌操作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

无菌技术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恪守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以保障医疗安全。

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1.环境应清洁、宽敞,无菌操作前通风,停止清扫地面,减少走动,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的尘埃。

2.操作前,工作人员要洗手,戴帽子、口罩,必要时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保持无菌包完整、干燥。使用前检查灭菌日期,以7天为限。若无菌包潮湿或被浸湿,或超过时限,不得使用。

4.无菌操作前,要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工作人员须面向无菌区,用无菌持物钳取放无菌物品。操作时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或越过无菌区。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不用或未用完,均应视为污染品。

5.设置无菌区完毕,用时方可打开。无菌区打开后,须严密监视,不能离开视线,离开视线的无菌区应视为污染。用物疑有或被污染,必须重新灭菌。

6.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7.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人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三、无菌操作技术

【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评估】

1.进行护理操作及各种诊疗技术的操作目的。

2.操作区域是否整洁、宽敞、安全,操作台是否清洁、干燥、平坦。

3.无菌物品存放是否合理,无菌包或无菌容器标签是否清楚,是否在灭菌有效期内。

【准备】

1.无菌持物钳常用的有三叉钳、卵圆钳和长、短镊子。无菌持物钳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加盖容器内。容器深度与持物器械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应浸过无菌持物钳轴节上2~3cm处,持物镊长的1/2处,每一容器只能放置一把持物器械。容器及无菌持物钳每周清洁、灭菌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使用次数频繁的部门应每日清洁、灭菌。干燥法保存时,用后重新灭菌。

2.无菌容器常用的无菌容器有无菌盒、罐、盘及贮槽等,用于盛放棉球、敷料和治疗碗等无菌物品,便于随时取用。

3.无菌包内包无菌治疗巾、敷料、器械等。

4.其他无菌溶液、启瓶器、弯盘、无菌手套、治疗盘、小手巾、小纸条、签字笔。

【操作步骤】

1.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无菌持物钳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

(1)洗手、戴口罩。

(2)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打开。

(3)手持无菌持物钳,移至容器中央,使钳端闭合,垂直取出。

(4)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

(5)用毕,闭合钳端,立即垂直放回容器中。

(6)到距离较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

2.无菌容器的使用无菌容器用于存放无菌物品并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

(1)洗手、戴口罩。检查无菌容器标记、灭菌日期。

(2)将密闭无菌容器置于肩以下、腰以上视线范围内适当高度的桌面上。

(3)取物时,提起容器盖,盖口向下,平移离开容器,然后内面向上,置于桌面上或拿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