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08

第8章 消毒隔离技术(7)

(2)消毒有两种方法:①用刷子接取适量碘伏溶液(或其他消毒液),依次刷洗腕关节上5cm、手背、手掌、指缝、指尖。相同顺序刷洗另一只手。共刷洗2分钟。刷洗毕,清水冲洗干净。②也可用浸泡消毒法,将双手完全浸泡于消毒液中,双手在消毒液中互相揉搓或用手刷反复刷洗,持续2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3)擦干刷洗毕,用消毒纸巾或小毛巾自上而下擦干双手,或用烘干机吹干。

3.口罩的使用口罩可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避免互相传染,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

(1)洗手,从容器中取出口罩,拿起口罩上段绳带,打开。

(2)将口罩覆盖住口鼻。双手捏住绳带越过耳朵,在头顶或颌下打结。下段绳结系于颈后。

(3)摘下口罩时先洗手,解开颈后绳带,再解上段绳带。手持上段绳带,移去口罩,将口罩污染面向内对折,置于规定处。摘下口罩不能挂在胸前。

(4)使用一次性口罩不宜超过4小时,用毕丢入污物袋。

4.穿、脱隔离衣

(1)穿隔离衣

1)洗手、戴口罩。

2)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向自己(衣领和隔离衣内面为清洁面)。

3)一手持衣领,另一手伸入衣袖内,抬起手臂,将衣袖上抖;换手持衣领,依法穿好另一袖。

4)两手持衣领调整,系好领扣。再扣好袖口或系好袖带。

5)双手在背后将隔离衣后开门边对齐,向一侧折叠固定,将腰带在背后交叉系于前面腰部。

6)洗手后戴手套。

(2)脱隔离衣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解开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衣袖塞入袖内,消毒洗手。

2)解开领扣。一手指钩住另一手袖口内缘,将衣袖口拉下越过手掌遮住手后,用遮住的手拉下另一衣袖露出手臂。

3)一手抓住隔离衣肩缝内面,抽出另一手,脱下隔离衣。

4)将隔离衣边对折,清洁面在内,污染面在外,挂于隔离单元内。

5)摘下口罩,放于污物袋内。消毒洗手。

6)离开隔离区,进入护理工作站,再彻底洗手。

【注意事项】

1.刷洗手时,身体勿靠近水池,以免污染水池或水溅到身上。流水洗手时手腕要低于肘部,使污水由前臂流向指尖。避免弄湿工作服,勿使水流入衣袖内。

2.隔离衣长短要合适,须全部遮盖工作服,有破洞的禁止使用。

3.保持衣领清洁,系领扣时,污染的袖口不可触及衣领、面部和脖子。

4.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隔离衣每天更换,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5.脱隔离衣时,手勿碰到隔离衣的外面,以免污染。提起衣领挂好,便于下次使用时操作方便。

6.脱下不再使用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折叠卷好,置于污衣袋内,以便清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供应室

消毒供应室是各级医疗机构无菌器材的供应部门,是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消毒供应室工作已形成一个归属医院感染学范畴并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消毒供应室已由原来的医技辅助型转为主动供应型科室,不但要保证医院各科医用品、医用器械的消毒、灭菌,还要负责对全院无菌品的质量监测,并承担医院内及社会上有关消毒灭菌技术的指导咨询工作,必须实行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一、消毒供应室设置

消毒供应室应建立在接近病房、方便临床的位置。周围环境清洁,没有污染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室外地面硬化或绿化,道路通畅,便于医疗用品的供应和回收。建筑面积应与医院建设规模相适应,一般可按一张病床占地0.5~0.75m2计算。室内建筑设施应符合卫生学的要求,选择易洗刷消毒、耐腐蚀、接缝少的材料;墙壁、地面光滑,无脱粒,易清洗;地漏应有防污及防鼠装置;门窗选用密闭性能好的材料;室内采光充分,并安装有消毒、通风换气设备。

消毒供应室内要设有标志明显、界限清楚、分工明确的污染区、清洁区和灭菌区;设计合理的人流与物流分离的通行路线,依次通过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不得返回及逆向通行,以确保消毒灭菌器材不被污染。

消毒供应室可根据医院的规模、经营性质、工作量等配备工作人员,一般合理的配备比率为:注册护士与病床比例为2∶100,洗涤消毒员与病床为1∶100。供应室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应以中、青年为主。专业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身体健康、无传染病者,才能从事消毒供应工作。

二、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内容

消毒供应室负责对医用品、医用器械进行清洁、消毒、包装、灭菌,及对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保存管理。

(一)清洗消毒

清洗消毒是处理重复使用而被污染的诊疗器材。被血液、脓液、黏液和油污等有机物污染的器具,必须经过充分的清洗、初步的消毒才能进行灭菌。所以清洗消毒是灭菌前准备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清洗消毒过程,以防止污染扩散为原则。由专人专车回收使用过的污染物及器具。再将回收的污染品分门别类,按照初洗和精洗的过程,选择洗涤剂进行清洗。洗涤的四个步骤即去污、去热原、去洗涤剂和精洗。精洗是选用新鲜流动的蒸馏水,冲去洗涤过程中附着的有害物。整个洗涤过程应规范、科学、有序,不能随意简化或变更程序。

如采用超声自动清洗机械和污染器具,整个过程将自动控制。清洗时间、冲洗次数、洗涤剂投放等一系列过程自动完成,数字化显示,一目了然。但其清洗消毒质量仍需人工监测。

(二)灭菌品包装

经过清洗消毒的医用器具,在灭菌前需要进行包装,科学的包装有利于保证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并维持无菌状态。

包装工作室应有较高的洁净度,室内有空气净化设施,温度适宜,湿度宜维持在35%~50%。工作台面清洁光滑,采光充分。包装采用的材料或盛装物品的容器,均应清洁干燥,大小适合所要包装的器材。应选用能使气体或蒸汽渗透完全,具有防水、防尘效能的材料。包装手术器械时,包装体积宜小于30cm×30cm×25cm,重量不超过5kg。包装后的物品要在1~2小时内进行灭菌,不要长时间放置,防止污染及热原质产生。

(三)灭菌

灭菌是供应室的重要工作内容。应根据灭菌物品的不同,选择适宜、有效的灭菌方法,达到既不损坏被消毒物品的性能,又能彻底灭菌的目的。

(四)无菌品管理

经过灭菌的无菌品,要防止再污染及维持灭菌质量,贮存管理是重要环节。灭菌品存放在无菌间内。无菌间要有较高的洁净度。无菌品从灭菌器取出后直接放入无菌间,不能有中间环节。贮存无菌品的放物架,应离地面30cm以上,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不挤压。无菌品上要有明显的灭菌指示标识、灭菌日期。发放无菌品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即先灭菌的无菌品先行发放。室内温湿度要适宜,并定期进行空气细菌监测。

无菌间的工作人员应穿戴特定的衣帽、专用鞋,非本区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发放无菌物品应设有特定通道和窗口。

(五)一次性使用物品管理

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具是指无菌、无热源,经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目前临床上已普遍使用。消毒供应室一般可根据医院内各科室的需要,分类、分型号、定基数发放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还要将已废弃并经过初步毁形、消毒处理的一次性使用器具按定数回收,再经无害化处理后,集中送入焚烧炉焚烧。

三、常用物品的保养

在医院内有很多反复使用的物品和器具,为了延长使用期限,应做好这些用品的保养。

(一)搪瓷、玻璃类

在医院内,常用的盛物容器大多数是搪瓷、玻璃类。搪瓷类器具耐用、易清洁。使用中要注意保护瓷面,不要碰撞,轻拿轻放,避免与强酸、强碱接触,勿用粗糙物摩擦。玻璃物品要轻拿轻放,防止磕碰,可放在纸盒中或用软纸包裹存放,避免骤冷骤热,以防破裂。

(二)橡胶类

在医院临床上,一次性用品代替了多数橡胶类制品,如一次性中单、一次性治疗巾等。但现有的或正在使用的橡胶类制品仍需进行保养。橡胶类制品通高热会变软变形,遇寒冷会变硬易断裂,存放时要注意调节温度;避免与挥发性液体及酸、碱接触,以免侵蚀变质;防止与锐利物品接触而被刺破。橡胶单用后洗净、消毒后应撒上滑石粉保存,以防胶面损伤,不光滑而影响使用。橡胶袋清洁消毒后倒挂晾干,吹入少量空气后,塞紧盖子贮存,以防粘连。橡胶导管晾干后,应舒展放置,防止过度扭曲。

(三)金属器械类

金属器械保管主要是防锈,所以用水冲洗或接触水的金属制品,暂时不用者应干后涂上油进行保护。锐利器械刃面用棉花包裹,以保护刀锋。

(四)布类及毛织品

在医院病房床单位及被服类多为棉制品,布类保管要注意防霉、防火、防锐器损伤。毛织品要勤晾晒,放置有效防虫香料及制品,防止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