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课可以直接分配给具有上述某几项或某一项条件的人,亦可交给照顾这些人的福利机构。同时,还可以奖学金的形式发给品学兼优且具培养前途的穆斯林学生和为传播伊斯兰作出突出贡献的贫穷的穆斯林学者。
出散天课者应在以上几种对象中,比较轻重缓急,最后确定最值得接受者。同时,出散者应把此项工作当作真主的命令来对待,当作义不容辞的宗教功课来对待,切忌沽名钓誉,切忌施恩图报。因为,缴纳天课不同于一般慈善事业,它既靠个人的自觉行为,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它不光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施舍、捐款或赞助,也不是一种赋税。它不只是从一个人的财富当中提取多少比例,而且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精神投资。它不是一种奸诈精明的商人可以逃漏掉的政府税收,而是一种基于信仰的洗涤心灵的措施。伊斯兰学者认为,天课制度至少有以下意义:
第一,天课可以使有钱人的财富得到净化。根据教义,在有钱人的财富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51:19)也就是说,有钱人如果把自己的全部所得都据为己有,而不完纳天课的话,他就等于侵占了本属于别人的东西。其拥有的财产成了不义之财,不洁之财。只有当他完纳天课以后,他的财产才变得干净了,他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他的财产。
第二,天课不仅可以净化缴纳者的财产,而且还可以克服他心中的贪婪与自私,从而使其心灵也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同时,还可以克服以至消除天课受益者对富人的愤愤不平心理和嫉妒心理,从而激起穷人对富人的祝福之心。长此以往,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仇恨和不满心理,从而使社会和谐地发展。
第三,天课对缴纳者和接受者都是一种鼓励和安慰。从接受者角度讲,天课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应急措施,接受天课者虽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但不至于产生依赖心理,天课会激发他奋发图强,自食其力,甚至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从缴纳者的角度讲,缴纳天课虽然暂时减少一些财产,但由此会获得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去促使他以更大的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古兰经》2:272)
至于天课在调节贫富差别,引导合理分配方面的作用,将在“经济文化”章中加以阐述。
5.朝觐天房(克尔白)。克尔白,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的禁寺当中,是一座高15米,南北长12米,东西长10米的长方形建筑物,用附近的灰色岩石砌成,外面罩着用金线绣着《古兰经》文的黑色锦缎的幔帐。克尔白内,过去有大大小小的偶像,穆圣于公元630年收复麦加后下令将其扫除净尽,并根据《古兰经》的启示把它作为全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中国穆斯林把“克尔白”译作天房,这并不是说真主就在这个房子里面,而是说它是一个宗教圣地。古代先知伊布拉欣曾建造了它,并留下了脚印,穆圣也曾在这里展开了一系列的传教活动。因此,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朝觐天房,并成了“五功”当中的最后一项功课。《古兰经》说:“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老的清真寺,的确在麦加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其中有许多明证,如伊布拉欣的立足地,凡人其中的人,都得安宁。”(3:96—97)又说:“当时我曾为伊布拉欣指定天房的地址,我说:你不要以任何物配我,你应当为环行者、立正者、鞠躬者和叩头者,清净我的房屋。你应当在众人中宣告朝觐。他们就从远道徒步或乘着瘦驼到你这里来,以便他们见证所有的许多利益,并纪念真主之名……”(22:26—28)又说:“对天房的巡视是那些有能力旅行的人对真主的责任。”(3:97)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得履行这个义务。履行这个义务,须具备下列条件:身体状况良好;有足够的财力;旅途安全。在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每个穆斯林在其一生中至少朝觐一次,有能力者,可以去多次。
关于朝觐的仪式,仍属教律学范畴,在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版本的《朝觐手册》讲述了其中的每个细节。在此,我们仅就朝觐当中的主要活动及其意义作一简要探讨。
首先,朝觐者必须要举意端正,信念虔诚,从思想上信仰上做到充分准备,正像《古兰经》所说的:“你们当准备路费,的确最好的路费是虔诚。”(2:197)在准备朝觐之前,对“五功”当中的其他四项功课(念、礼、斋、课)要恪守不渝,不能懈怠,不能放松。通过履行这四项功课,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具备一定的宗教素质。否则,光准备好旅费,光机械地做一次旅行,朝觐是不完满的。
朝觐是有固定的日期的,即教历12月8日开始至12日结束。朝觐的最后一天,也是古尔邦节(宰牲节)。凡举意朝觐者,在进入麦加圣地以前,都要在指定的戒关受戒,即大净(沐浴)后,换上两块无缝的白布,裹住身体,可谓“天衣无缝”。这样,使得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毫无差异。曾经在各种装饰的掩盖下,滋长起来的傲慢、矜持,发昏的头脑,僵直的身躯,当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时,一切都开始松动和冷静。
当朝觐者到达沙特海港吉达时,激动而充满忏悔的心情,伴随着炙热的气温,开始升腾。尤其在前往麦加的70公里途中,满载着朝觐者的车辆,不停地传出“应召词”的朗诵声:“主啊!我来了,我来了,你独一无偶。我来了,一切赞颂,一切恩惠,一切权力统统归于你,你独一无偶。”朝觐者在麦加下车后,为了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他们不顾疲劳,不顾饥渴,直奔圣地,奔向禁寺完成初朝的功课,它包括巡礼天房7周及索法与默尔旺之间的7次奔走。
在正式朝觐仪式开始前,所有到达麦加的朝觐者都要去禁寺礼拜。禁寺中央有天房(克尔白),在天房的东南角上镶有一块黑色陨石,朝觐者在奉命巡礼天房的奔跑中,每到黑石角,就要争取触摸或亲吻黑石,这是效仿穆圣的做法,黑石本身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因它是古代先知伊布拉欣把它安放在那里,穆圣吻它是因为它是先知留下的历史遗迹,以此来表示一种与前辈心灵上的联系。天房周围是白色大理石铺设的广场,著名的“渗渗泉水”就在广场的东南方。为了便于大家喝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泉水,数以百计的饮水装置遍布禁寺之内。在完成7圈巡礼天房以后,一般都争取在先知伊布拉欣站立过的地方礼两拜。然后即投入到索法与默尔旺之间的奔走,以缅怀哈介尔夫人与其幼子伊斯玛仪在寻找水源时的艰难情景。
当12月8日正式朝觐的最隆重的仪式开始时,全体朝觐者要在晌礼之前,全部到达距麦加7公里的米那山谷,麦加暂时成为一座空城。按规定,全体朝觐者分别集中在指定的营地,完成五次礼拜;并于第二天晨礼后,全体集合于阿拉法特平原,在拉合曼山脚下,站立祈祷,这一天是朝觐活动的高潮。从进驻米那山到阿拉法特平原站立祈祷的整个过程,都是效仿穆圣在公元632年(教历11年)最后一次朝觐中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和每一次停留。现在朝觐者们正踏着穆圣的足迹完成全部正朝的功课,其中以阿拉法特的站立祈祷为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要在烈日下,聚集在拉合曼山脚下,缅怀穆圣的教导,感赞真主的赐福。要在这里作最彻底的忏悔,并立志重新做起。有一段“圣训”说:“谁为真主朝觐,廉洁自持,不为非作歹,他朝觐回归,犹如其母初生一般(纯洁无瑕)。”
全体朝觐者在阿拉法特晌礼、晡礼并礼后,一齐向穆兹德里帅出发(穆圣曾停留的地方),当晚婚礼和宵礼合并举行,并在那里祈祷休息;还要挑选一些石子——以便第三天晨礼后,在回米那的途中以石射鬼。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活动,以纪念先知伊布拉欣,学习伊布拉欣与恶魔作斗争的勇气和胆略。然后宰牲,也是效仿伊布拉欣的牺牲精神。朝觐者借此表明为了主道,不惜牺牲一切。
朝觐者在完成上述功课后,要作正式巡礼。他们将在完成宰牲及三次射鬼期间,返回麦加,作正朝天房巡礼和索法与默尔旺之间的奔走。这次巡礼及第三次射鬼完了,正式朝觐即告结束。剃头,脱戎衣,剩下应该做的是为家庭成员或故去的先辈祈祷,代他们做副朝的巡礼。在离开之前,还有一次辞朝,即最后一次巡礼天房和奔走索法与默尔旺之间。
在结束全部朝觐主命功课以后,很多朝觐者还要离开麦加去麦地那探望穆圣陵墓。借凭吊穆圣陵墓之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从而激励朝觐者以穆圣为榜样,为了人类的繁荣昌盛,为了人类的福祉而奋斗。
那么朝觐的意义有哪些呢?伊斯兰学者一致认为,朝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朝觐是全世界穆斯林大团结的象征。每当朝觐之时,来自地球每一个角落,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人种,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等的人们,在同一信仰的指导下,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希冀,共同履行一种神圣的功课。没有种族歧视,没有等级意识,没有王权色彩,有的只是平等团结的气氛。
第二,通过朝觐活动,使得全世界的穆斯林能追寻历代先知特别是穆圣当年传教奋斗的事迹,体会和感受当时传教之艰难与不易,从而可以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