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少公司招工招干,重人情而轻人品,看文凭而不看水平。青少年学生因此而产生:“有钱能使鬼推磨,大学毕业又如何”等糊涂认识。
5.从总体上看,知识分子的劳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算不上高。此种现象,导致学生认为“学理化的不如学理发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6.社会名流或大企业、公司捐资助学,有相当部分只重校舍校貌而忽略了教学用的设备仪器,结果让学生在一流的校园里而没有什么东西可学,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令人遗憾。
(三)家庭原因
1.由于家庭的富有,居住条件、通讯工具的现代化,生活水平的小康,外加独生子女或家境的优越等,不少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就有一种畏惧感。
2.不少学生的父母往往异地经商或常年在外打工,平时难得与子女团聚,除了每月甚至半年或一年定期的经济关照、电话往来外,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等的关心过问甚少,这样的家庭,教育学生方面就显得明显欠缺。
3.有部分学生不仅家庭富有,所有叔伯、姑婶、爷爷、奶奶等,富有者亦大有人在,平时你给十元八元,学生经济来源广阔。钱一多了,玩就有了开支,厌学就有了条件。
4.一些家长教育子女不得法,“严”、“宽”失当。平时对子女百依百顺,一旦有了缺点毛病,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加以痛打,学生领教惯了,于是变得固执或自卑,对学习极为不利。
5.不少家长因本身工作繁重等原因,平日很少主动到校了解自己的子女纪律情况,一旦子女出了事,不得不被动与校方或教师联系,“急性子吃热粥”,效果难佳。
6.极少数家长因对儿女就读学校建校作过资助,于是对学校便有一种施恩感,大多喜欢校方对自己子女宽容而不乐意学校的严格管理。作为校方对此心领神会,如此对学生管理十分不利。
(四)学校原因
1.教学体制陈旧。学制固定、教材固定、专业固定。对于已达到一定程度的中学生来说,无异于大脚板穿小鞋子,别扭得很。
2.教学陈旧呆板。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弄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3.应试教育内容多,实践少;看的多,做的少;教师灌的多,学生吸收的少……造成了学生不愿学或不愿勤学,不愿钻研的客观条件。
4.学生管理上,“严”的多,“宽”的少;课余活动单调死板的多,生动灵活的少。这与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的方法亦有很大关系。
5.教师队伍(特别是乡镇一级中学)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不高等,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无形中引起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
三、对策
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厌学心理是由社会、学校、家庭等种种原因造成,对于学生厌学情绪的矫治需要三方通力合作才行。而教师的作用可能只起到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如何有效地矫治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呢?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矫治学生的厌学心理,就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虽然教师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总可以从改变班级这个小环境着手,给厌学学生一种心灵上的舒适和愉悦感,这些都有利于厌学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变。
2.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3.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j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逆反心理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参与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1.主观因素
人的心理现象依赖于主体与周围客观条件的对立统一,最终要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观环境要求与主观需要、情感、认识不相符合时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出主体对客观的强烈抵触情绪。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是在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相违背时所出现的心理现象。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王老师就响应学校的号召,警告学生不得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到学校操场上的活动区去玩,那里有单杠、双杠还有爬竿等,虽然下面是沙坑,但是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够,为防止他们受到意外的伤害。王老师总是三令五申的,要学生不准去玩,说那里没什么好玩的,只是几根竿子而已。有个学生就是不听老师的话,自己跑去玩,所以摔下来跌断了胳膊。虽然每天都在耳提面命地讲、苦口婆心地说,但是发现这样反复的后果反而激起了更多学生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因此,还是经常有学生偷偷地跑到那里去玩,而小事故也经常不断发生。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青少年时期在性方面的发育也逐渐成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小仪是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最令人气愤的是,他的脾气很犟。只要是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再怎么说都没有用;如果说话的语气重一点,他就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人。有一次,由于妈妈不肯给他买电动玩具,他竟然离家出走了!在老师和家长寻找了整整5个小时之后,终于在一间旧房子的角落里找到了他。可是他不肯回家,他的爸爸忍无可忍,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最后被强行抱回了家。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教师或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接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逆反心理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对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是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会对一些青少年在心理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导致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中学教育中经常碰到的难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并在行为上进行抵制,甚至破坏。这一心理状态对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会造成一定的障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呢?
1.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中小学阶段是从童年期间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知识增长快,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也非常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着显著的发展。在这种半成熟的状态下,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轻易相信周围的人和事物,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性和对权威的否定,这只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和探究未知事物的欲望。但是这种敢于反抗和挑战权威的逆反心理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映了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客观地加以分析和评定,在肯定学生逆反心理中的积极成分的前提下,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消除逆反心理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思维品质,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当然,学生有时的逆反心理是教师造成的。例如,你很喜欢吃饺子,但是如果一个星期每天三顿都让你吃饺子,你一定会产生反感,也就不会再有享受美味佳肴的愉悦了。这就是说,即使有利于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也会给人带来伤害,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根本性的逆转,由原来的赞成、接受、欣赏转为反对、拒绝、逃避的态度和行为。在班级的管理、教育中,特别是量化管理的制约下,为了班集体尽快达标,有的班主任就经常不断地强调着每一条规范要求,有时在整节班会上,学生的耳朵里灌输的都是这种机械的语言重复。所以,有些老师的嘱咐早已被学生评价为“唠唠叨叨”,甚至对老师讲话的语言顺序都已经十分熟悉,几乎在老师的第一句话说出以后就能准确预知第十句话的内容了。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即使你讲的话都是真理也已经毫无作用了,只是强化了学生的超限逆反心理。当然,有许多必要的规范需要不断提醒学生遵守并促使他们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老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策略意识——同一个道理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何不用导演小品、歌曲比赛、学习格言、诗歌朗诵、演绎生活、塑造人格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为什么非要迷恋于自己枯燥无味的说教呢?更何况这种超限逆反心理容易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因为教育方式的单调乏味恰恰说明了我们育人智慧的匮乏。
2.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做好疏导和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