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据调查显示,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约有30%的教师靠药物维持睡眠。
社会处于转型期,职业的高要求、社会的高期望、教师的自我提高等等都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
尤其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由终身制改为聘任制,全员聘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下岗、失业,教师职业不再具有稳定性,对教师心理造成的震撼可想而知。
教师被人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部分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教师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也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李锐是广州某中学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就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很压抑,学校环境和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当初的一番抱负完全无法实现,而他又无法向别人倾诉。久而久之,茶饭不思,精神萎靡,上课经常走神,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没办法,学校只好送他去医院检查。李锐最后被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症患者,至今仍在精神病院治疗。
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正常人群中心理障碍的比率为20%左右。
湖北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王老师曾对湖北县级中学骨干教师的心理问题做过一项调查,实测人数303人,收回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教师196名,女教师75名,年龄在22~49岁之间。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骨干教师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测查中42.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5.52%的教师有明显的心理症状。中学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的常态相比,在躯体化、焦虑、偏执几个方面差异显著,在强迫、恐怖、精神病三个方面差异尤为显著。
教师的心理问题如此严重,造成他们形成心理压力和疾患的原因又是什么?据教育心理学专家们研究分析,造成教师心理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职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压力。一些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表示怀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老师的观念和知识并不能完全让学生满足,特别是在日益严峻的升学压力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负担。
其次,学校方面也给教师施加了很大压力。由于高考和中考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多以升学率高低、考入名牌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多少来衡量,这就造成学校不得不为教学质量而给教师加压。
再次,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关注也挑战着教师的心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已进入全面的改革,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在教师中形成必须排序的现状。这种排序,让教师与之相应的压力随之加大。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也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出于传统的“名师出高徒”的影响,许多家长把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家长们在为孩子择师时的标准非常苛刻,他们希望老师年富力强、有教学经验,希望老师是名师等等。
此外,部分教师也受到自身性格的制约。许多教师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有的教师除了看书、学习,没有业余爱好,没有去过休闲场所,紧张的工作情绪得不到放松;还有的教师自身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嫉妒、孤独无法排遣。
专家表示,如要真正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社会应给予教师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不要总以升学率和考入名校率来作为衡量教师优劣的惟一尺度;呼吁媒体多进行正面报道,减少片面的、个别现象的负面报道,让家长和学生能够以平常心对待教师。他还强调说,这只是外部原因,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自身学会将压力疏导出来,不要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生活。
作为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充分激发生理的能量。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一方面,对于自己而言,要了解自我,既肯定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还要平等对待他人,充分尊重他人的个性,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弹性安排生活作息,塑造平凡充实的家庭生活,让自己在工作之余有一个愉快的休闲空间;培养多种情趣与爱好,多交朋友,让情趣、爱好、朋友来消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教师如何疏导自我心理压力
人们常说,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在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时,教师常常会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很想把课上好,但学生不买你的账;很想跟学生沟通,但学生不理睬你;很想为学生的发展做点推动力,但学生根本是自己在动,而是因你而动。这些都会给教师造成种种心理压力,甚至心理障碍。
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曾有人说,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是由老师造成的。
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和教育未成年人责任的教师,压力非常大,因此教师的自我压力疏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应该提高到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更高的高度。
教师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仅压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同时也会直接威胁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一名教师,在担当学生心理保健师的同时,还要学会自我心理保健,自我疏导。
一、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心态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二、教师自我压力调节要“勤”
1.通过经常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职业的感情,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注意为人师表,扮演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以便能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能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提倡在课堂上用微笑和赞许的目光鼓励学生,用赞扬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正确的学生观,能使教师懂得尊重学生和接纳学生,并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会对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另外,还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在改善与学生家长关系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作用,做好教育工作。
3.掌握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些技巧,例如经常记录教学经验心得、虚心向优秀教师求教、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多观摩各种各类的示范课、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进行自学训练等等。
4.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所谓心理保健意识,就是要懂得只有自己才能够救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都只能通过自己的调整才能起作用;就是要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识,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必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所谓心理保健技巧,就是当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升华、暗示等方式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或化压力为动力以促进本职工作。
5.培养养花、书画、集邮、下棋、旅游等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舒缓紧张的神经和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需要提醒的是,最好能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力求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避免过重负荷。
6.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虽然教师对于来自身体的疲劳、疾病具有较大的忍耐和抵抗能力,但是必须理智地认识到身体疲劳、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学会运用自我心理疏导方法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要求,教师须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
换位思考法。当你遇到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不妨来一个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别人想一想,在对立面找到自我认同感。
时间遗忘法。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方法。积极地忘记过去和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记忆牵制你的现在和未来,更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自我解脱法。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在适当的人面前想说便说、想笑便笑、想哭便哭;劳逸结合,实在不想做事的时候就给自己放假;可以追求卓越,但不必刻意追求完美。
淡化功利法。给自己建立一个合理、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对待学历、职称、职务、工作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功利性思想。
自我回避法。在众人面前多观察、多思考,不要盲目表现自己。人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于形象而忧心忡忡。
读书学习法。读书看报不仅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而且还有利于心理保健。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佳篇美文,咀嚼优美词句、体味感人故事、思索箴言警句、享受幽默笑话、神游海阔天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忘却忧愁烦恼获得生活动力,扬起自信的风帆。教师更不妨抛开现实的烦恼,转移注意力,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美化仪表法。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通过美化容貌仪表,把自己打扮得年轻、漂亮、精神一点。知识分子普遍都有一种怕别人瞧不起的心态,而美化仪表能有效地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尊敬。
环境更新法。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不妨变换一下环境。室内养花,室外观景,想象美好事物,回避心烦事件。俗话说: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陶醉于蓝天白云、碧波荡漾、花香鸟语的自然怀抱里,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会使你产生豁达明快的心情,一切忧愁和烦恼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生理保健法。一旦遇到烦恼、郁闷时,不妨听听音乐,跳跳舞,打打球,游游泳,借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或者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哑剧、滑稽电影;或者读一读内容轻松愉快、饶有风趣的小说;或者练字习画,写诗作赋,撰写文章,抒发情感。这种通过生理感官调节的自娱自乐活动可以舒体宽怀,消忧排愁,怡养心神。
自主激励法。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也是最可以依赖的,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积极正视和勇敢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压力和挫折。要相信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只有在准备中等待机会的人,才能成功地抓住机会。很多时候,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激励、自我控制情绪、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并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每个教师都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你所承担的任务或你正在从事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一定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尽力保持心理的平衡,学会自我释放和调节心理压力。
学生厌学心理及相应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学生的厌学心理现象愈来愈严重,如今,它已成长为了困扰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广大乡镇中学)的一大难题。
一、学生厌学情况的严重性
1.涉及的范围广。不仅乡镇有,城市有;初中有,高中有;中专有,普高也有。
2.所占学生比例越来越重。据对珠三角地区城乡多个中学的了解,厌学学生大都在50~60%之间,少数乡镇中学甚至达70~80%,人数之多,比例之重,令人吃惊。
3.表现复杂。
(1)初中毕业不愿读高中,高中毕业不愿上大学,本地学生不愿异地升高级学校。
(2)职高、中专、成校等学生,马虎,得过且过。到学校不是为了学知识、求学问,而是为了混日子、弄文凭。
(3)上课不听不记不做练习,教师你讲你的,台下我玩我的。
(4)有些学生教师批评不得,学校管不了,厌学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4.因厌学而产生的一些负面情况令人忧虑。
(1)精力过剩,课余时间想到的就是“玩”,而且越新奇越刺激越好。
(2)讲吃穿、图享受、懒劳动。
(3)不关心国事。
(4)一切以“我”为中心,对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对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明哲保身,不求大过。
(5)乱交朋友,乱谈恋爱。
(6)极少数学生甚至因偷抢勒索,参与黄赌毒等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厌学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入学文化基础差。厌学的学生中,大多是一些考不上重点中学或未能升入理想学校的落选生,特别是乡镇一级中学此种现象更为普遍。
2.思想政治素质低。有相当部分的厌学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就是“双差生”,平时纪律松散,缺点毛病不少。
3.既自负又自卑,无远大抱负,多功利思想。
(二)社会原因
1.经济腾飞,城乡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对那些厌学的学生来说,这精彩的“外面世界”无疑成了对学生的一大诱惑与刺激。
2.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一些陈规陋习甚至丑恶的东西死灰复燃。比如封建迷信,哥儿们义气、一切向钱看,事不关己、见死不救或见危不助等等,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党政机关的某些不正之风影响。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舞权弄术以谋私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