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内,有一处尚不为人广知的景点——王婆寺。
说她不被人广知,一是因为寺庙的位置在万木葱笼的高山之巅,道路既远且难;一是因为这里供奉的神灵原本是一位民间女子,不但名不见经传,而且庙穷僧凡。
每年青山(即翠峰山)过会时,虽然上山的人成千上万,但大都直奔盖顶,前去朝拜索姑娘娘。待到下山时,多已精疲力尽,只能留下缺憾,留待下次。来年上山时,又因同行伴当之中多数人急于上盖顶,只好“舍我从众”,再失机会。
2007年的立夏之日,恰值“五一”长假之中的5月6日。我邀友成行,专访王婆寺。
5月初的翠峰山,遍披绿装,花繁树茂,鸟鸣深谷,溪唱山涧。一进山,就让人耳目一新,顿觉爽快。
到了这里,你就会感叹王婆选寺的慧眼独具。翠峰,真是名不虚传!人行谷底,峰列四围。群山的风格各不相同:雄奇的,像利剑刺天;俊逸的,若秀士观月;清幽的,似淑女梳妆;浑厚的,如同天赐的一座宏大无比的烽火台!古诗咏山名句中“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的景况,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再现!
不知不觉之中,走过了三宵洞、天竺院、庙沟庙。路上,一溪清流始终与人为伴。
溪水不大,但十分清澈,由沿途山泉汇集而成。数十里流程,形成了多级瀑布。行进中,有时从高崖飞落,水雾四散;有时从石下流过,只闻水声,不见水流;有时积泓成潭,为青蛙和鱼儿们提供了天然乐园。无论多么艰难曲折,无论多少树阻石拦,溪水总是穿山绕石,奔流不息。平静时,就像与游人聊天,讨人悦心;湍急时,就像飞珠溅玉,大有一往无前、粉身碎骨的气势;流到古栈道旁边,就像历经沧桑的跋涉者,身居潭窝,仰视山崖,细读古今,轻吻栈痕;流经丛林之中时,又像一个少不更事、活泼淘气的孩童,奔跑嬉戏于一群长发秀女之间,只知道渲泄自己的轻松快活,毫不理解树木们生长生存的苦涩忧烦!
过庙沟不远,有一条朝左的登山小道,那便是王婆寺的入口。路遇的一位道士告诉我们,这条沟叫“没门沟”,以其沟口恰似悬崖无门可出得名。
前行四里山路,便到王婆寺了。路是新近修成的,虽不宽,但易行,凡遇岔口,皆设路标。时值初夏,漫山遍野的青光花(俗名),把山坡染成了红色;正当繁盛的洋槐花,又给红花增加了白色的衬托。藤蔓与大树相依缠绕,随处可见,有的高达数丈;有的相互交错,一棵树缠着几种藤;有的连成一片,占去一大片山坡,难分彼此。山葡萄枝叶始盛,五味子初现花蕾,猕猴桃已见青果。行走其间,看到的,是花儿竞放;闻到的,是香味四溢;感受到的,是人似神仙。
庙在山顶一处平台上。住庙僧人法号宽义,还有两名徒弟,一同在此修行。耕耘着30亩山田,粮蔬自给有余。庙门侧,建有一座三层舍俐塔,六角形,葫芦顶。这里安葬着前任住持演释和尚。旁有碑石,记述着他生前的经历和功德。碑文介绍:他“初在南五台大悲寺披难受戒……后潜心研读佛学经典,专心修持……大师……广宣佛法,诚尊礼仪……周眉户武信徒逾万……1990年春,周至佛协成立,任职会长……”
师徒们谨依祖训,做过不少功德善事,县上的宗教部门为其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的文件和证书。他们自己布衣淡饭,将募捐所得资金全都用在修葺庙宇上;他们对因家庭失和前来拜师入佛的人耐心劝说,送其还家,重享天伦;他们曾收留过一个被弃女婴,不但将其养大,而且还让她上了学,认了亲。
庙共12间。两座大雄宝殿,一新一旧。新殿虽尚未竣工,但已是指日可待。旧殿内供奉着释迦、弥勒、药师三尊佛像,两旁供奉地藏、观音菩萨。殿内香烟缭绕,佛音轻起,气氛庄严肃穆。我们到时,几位乡间居士依例前来朝拜,刚刚散了念经的佛场。
庙右100余米处,有一眼山泉,泉口约有1.5平方米,深近1米,以石砌成,终年不涸。庙中饮水,树木浇灌,全赖此水。据传,此井系索姑娘娘探访王婆时掘土所得,故而颇有仙气,甘甜润爽,沁人心肺,后味绵长。喝一次,还想再喝;来一回,还想再来!
王婆寺庙建在一方白玉质的巨石上,两间,坐北朝南。庙内有火炕、锅灶。墙上挂着王婆画像。像上的王婆,银丝盘顶,慈眉善目,下面一行文字是:王婆之莲位。两侧门联是:青山白云一径通;行行鸟道谁寻讨。门口,两个在巨石上凿出的石臼,一大一小,精美细腻。据说,大的供王婆舂麦仁,小的供王婆砸辣椒。原有一个石杵(俗称姜窝把),玉石质,刻有王婆画像。因其珍贵,故而专以铁环铁链系之,锁于石上。后,不幸失窃。寺庙周遭,尚有老虎洞、黑熊窝、散心台等处景点。遥想当年,应是王婆涉足常到之处。
问及王婆寺来历,住持即时神情庄重起来,专意进屋披起袈裟,盘坐石上,双手合十,毕恭毕敬地介绍王婆生平。
王婆是南宋人,家住咸阳大魏村,原是大户人家。她中年守寡,乐善好施,时常施舍钱粮,接济穷人。天长日久,善名远扬。玉帝闻知,为之感动,遂派三位太白神下凡查问实情。三神变成三位小伙子,来到王婆门下乞讨。王婆未与。问之。答曰:“我施舍的人,多为六根不全者,或是老弱病残者。你们三人年轻力壮,如果接受施舍,反会养成惰性,少了志气!”见状,其族弟王头将三人领到自己家中,吃喝受用,任其自便。临别,适逢雨天。王头又将三人留至天晴。分手之日,三人邀王头同游村东15里处的王家桥。到桥头,王困倦欲眠,遂酣卧桥头。八日后,家人寻至。王仍深睡。家人又等八天方醒。询及此事根由,王曰:“刚刚入睡片时,即被尔等叫醒。我于梦中,游遍了天宫各处,眼界大开,乐不思归。玉帝下旨,六月十九日接我上天成神。”家人始以为此系王头昏老糊涂之言。后来,果然在六月十九日这一天,王头于家中坐化圆寂了。于是,乡人说,“王婆烧高香,王头得了好道场。”又传,王头便是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
王头到了天宫,向玉皇大帝禀明了王婆行善之事,又将自己成仙之前的家财积蓄悉数转托王婆施舍穷人。玉帝正欲加封王婆进入仙班,不料,释迦佛祖却抢先一步,收王婆入了佛门。王婆走遍秦岭各处,发现惟有翠峰山没门沟山上清幽宁静,鸟语花香,四季宜人,遂以石为舍,静坐修炼,终成正果。她足迹曾至之处的县城王婆寺村、马召千旗寨村(今无存)等地,先后建起了王婆寺庙,四时祭祀。时至今日,香火亦盛。
我们喝过寺里的山茶,登程欲归时,住持叮咛:“三月初一、四月初八、七月三十、十一月十七是这里的庙会,到时候一定再来!”并送给我一本《弥勒劝世文》的经书。书中写道:“人劝人来凭口才,神圣传书劝人来。劝善劝孝劝念佛,孝悌忠信礼义学。能知廉耻为人道,先学人道自成佛。人道是根基,世人听原因:不懂人之理,好像瞎盲人。不知人之情,冤枉活一生。做好一个人,精神自成神……”住持说,这是王婆写的经,诲人劝世,百试百验,可灵了!
下山路上,我们边走边议兹行所悟:偌大一座翠峰山,接纳了索姑和王婆两位女神。两位“神”,又颇具共同之处:她们都是渭北人,因为向往青山绿水,才来到此间修行,由于她们的入住,又让这里的青山绿水未遭损毁,绵延至今;两位神,都是女性,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极低,才有了妇女渴求尊重、民间立庙祭祀的社会基础(仔细观察,来此朝拜的人群中,虽不乏“善男”,但仍是“信女”尤多);两位神,其信仰虽是一道一佛,但都离乡出家,然后,又各以“出世”的态度关注社会、劝人从善——其实,本质上都是“人世”的!
正当我们议论着“道”与“佛”是“相融相通、殊途同归”的话题时,从另一条山路走下来的一群游人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说“王婆”,他们说“索姑”,大家共同说“缘分”!
这时,溪水为我们奏乐,鸟声给我们伴唱,山风替我们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