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池浴日,先应绿甲子图;砥柱浮天,始受元夷之命。仁则涤荡埃氛,义则激扬清浊,勇则负山余力,弱则鸿毛不胜。仲春则榆荚同流,三月则桃花共下。其色变者,流为五云之浆;其味美者,结为三危之漏。烟气青于铜,浦色白于铅,溪非神鼎而长浮,异龙池而独涌……”这一段美文,出自我国南朝大文学家庾信的名篇《温汤铭》。温汤,就是周至暖泉寺旁的一眼温泉。志书记载,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此地因有此泉而设温汤县。
泉在寺下,自流,水质清纯,出地表温度为27度,流量可供阎家社、南留村数千居民饮用。泉四周竹林环绕,鸟鸣翠谷,松柏蔽日。泉北坡之上的暖泉寺,大殿五间,前殿三间,侧殿十余间。大殿供奉三尊铜质佛像,每尊佛像高约两米。暖泉寺二月初六过会,会期三天,由数社多村共同办会。
寺以泉取名,县以泉专设。其泉,可谓名满天下了!因了这,才引出了一个个传奇故事,一段段名人佚事。
明代康海(1475——1540),是弘治年状元,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并称“七子”。他因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名声大振,后因受刘瑾案株连而遭罢黜,归里蛰居。其间,他在周至黑水峪旁修建了一座“彭麓山房”,常与友人王九思、张附翱、王明叔等于此聚会,并数游暖泉寺。他在《雨中同于鹏夜坐》一诗中写道:“暖泉一别又经年,惆怅当时卢女弦。宴罢冲尼吾独去,酒酣拂剑子谁怜。今来喜值清秋月,后会应无白露天。细雨孤灯休复睡,与君同赋白鸠篇。”他的又一首《经暖泉故宅》诗云:“二曲交游客,如君信不多。良时违笑语,荒塚已烟梦。泪落题诗处,情悬驻马坡。谩看忧乐事,千古一南柯。”诗人的失意与豁达、惆怅与超脱,溢于字里行间!
张附翱是周至人,其父张询,曾任山东佥事。他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授任山东青州推官,因其性耿,屡受太守中伤,慨然辞官归里。与康海、王九思交厚。他与妾王兰卿移居暖泉寺,并办起了“张家班”,排演秦腔、道情、杂剧等,名噪一时。张附翱卒,有富豪之家慕兰卿姿色才艺,欲强娶为妾。兰卿不从,服毒自尽。诸友感其贞烈,赋诗共祭。王九思(户县人,弘治年进士,明“七子”之一)填乐府《一枝花·歌儿王兰卿》为祭文,其文曰:“飞腾鸾凤林,脱离烟花巷。玉琢成清气质,铁打就烈心肠。贞女无双,堪写在青编上。我这里搁着笔细忖量,她有那燕子楼关盼盼声名,她不比普救寺崔莺莺的勾当。”[梁州]“她曾学孟光女齐眉举案,她胜似刘盼春守志香囊。谁言红妆多虚诳?也不用山盟海誓,又何须剪发烧香。几分毒药,三寸灵咽,美甘甘满口沙糖,才落了勾娄娄一枕黄粱。做一对鬼魂儿在夜月下携手同行;变一个连理枝树暮雨中盘根并长;化一双玉蝴蝶春风前接翅飞扬。比量、细想,风流自古多魔瘴,不是咱虚褒奖,恰便是忠臣与良将,节凛冰霜……”[采茶歌]“钗断了金凤凰,被散了锦鸳鸯,去了当带脱了玉螳螂,流水暖泉围故里,寒鸦衰柳噪斜阳……”诸友的动情哀悼,感动了状元康海,他不仅作了《悼于鹏亡妾》的诗,还写了《王兰卿》的杂剧,由“华庆班”(张家班为其前身)排演,情动台下,久演不衰。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猛进”秦腔剧团,就是由“华庆班”艺人们的后辈传承而来的。
王九思的曾孙女王媛,与周至人庞源(孝廉)结为夫妻。王媛才思敏捷,为诗温厚平和,名满三秦,贤甲一方。她喜游好文,有《唱和集》传世。该集录入的《暖泉八咏》,即是她游览暖泉寺所得所悟。其中,《绿筠深处》诗云:“闲度曲径远芳丛,无数幽簧扫碧空。碎影筛云千片月,清音戛玉一林风。俨依节士烟霞外,恍睹神妃泽渚中。最喜炎时堪布席,凉生绿雪胜玄工。”《书台别境》诗云:“初谁筑室傍清潭,仲蔚风流异世存。紫阁山人时命驾,泮东山史共扬樽。当年此地夸龙卧,别业于今改鹿门。循吏勋名超往哲,里标道德望弥尊。”《望舒先得》一诗云:“登台喜见月如银,洞口花枝夜未湮。拂榻坐邀花作主,飞觞笑倩月为宾。月明亭榭花增艳,花映帘栊月倍新。娥影四时无不可,独怜秋宇更无尘。”《暖泉八咏》一出,时人争相传咏。一时节,暖泉寺声名远播,游客如云,盛况空前。
传说,暖泉寺曾是唐僧取经途经之地。唐僧夜宿此寺,随行的马匹在寺上农舍喂养。至今,寺东一条小路仍叫“神仙路”,寺北的村子取名“马圈村”,即由此典来自。康海诗中“情悬驻马坡”一句,说的正是马圈村北面的一道土坡。
寺内有一通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碑石,碑名为《重修暖泉寺碑记》,碑文云:暖泉寺建于北周,兴于明,盛于清。依山傍水,风雅静幽,寺之南有泉,夏则清澈可鉴,冬则温暖可浴,因以为名焉……寺旁松柏蔽日,院内古木参天,修篁环绕,垂柳含烟,巍然辉煌……
如今,暖泉寺的住持法号宏超,法名“法空”,受过三坛大戒。他信佛虔诚,热情好善。现在寺内气势恢宏的大殿,竟是他化缘所建!别看他视佛无上,但对世人待佛,却极大度。他说,行善即敬佛;不善即欺佛。来人去时,他都以《劝世歌》(打印件)相赠:心不明来点何灯,意不明来诵何经。大斗小秤吃何素,不孝父母斋何僧。砂药难医冤孽病,横财不富奸佞人。利己害人促寿算,积善修行裕子孙。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暗中阴劣分明人,远在儿孙近在身。开口就谈他人短,自短何曾说与人。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须嗔。欺心折尽平生福,因果报应古今人……
暖泉寺过会时,恰值寒尽春来、花木吐翠、风和日煦的好季节,游客潮涌,贸易摊点摆满了道旁,绵延数里。旧时,有卖针线的、卖木梳篦子的、卖膏药的、卖小吃的、卖山货的等等。摊主们,练就了一副好嗓门,摆摊时间多长,叫卖的大嗓门就喊叫多久,而且始终如一,有增无减!卖篦子的商人的叫卖的唱词是:说的是山高风吹月亮,地高水流四方,才高金榜高中,誉高四海名扬。走东巷窜西巷,三句话不离本行。上学的不离书本笔墨,卖鹅的不卖鸡犬,卖牛的不说猪羊,卖凉粉的离不开葱末芥面,卖眼药的离不开小罐大罐!我是卖篦子的!你见过的都是一些挑担、挎篮、端盘儿、出溜屋后墙根儿、蹲在房檐下沟子(臀)压着脚跟儿的,他们喊一声,能把鸡吓跳,能把猪吓瘫,能把狗吓跑,能把猫吓卧,能把蝇子吓得嗡嗡叫,能把满街人的魂吓掉!哪像我,摆在当场由你看,亮在眼前任你选,堆在一起凭你拣!张王李赵、大娘大嫂,嫑疼忍(吝啬)七分八分一毛二角。买回去,刮虱子,一刮刮成蛮妮子(漂亮女孩);买回去,刮虮子,一刮刮出个倩妹子;买回去,梳纂纂,一梳梳成心肝肝(丈夫喜爱);买回去,梳辫子,好小伙跟了一串子!快快快,来看我的好篦子,不买后悔一辈子……听了这些花言巧语的“鼓吹”,爱美的女人们不由自主地把手伸进了自个儿的钱口袋……
暖泉寺,泉伴寺、寺傍泉,走过了千年时光,积淀了厚重文化。庾信的《铭》,出神入化;康海的戏,妙笔生花;王九思的曲,思如泉涌;王媛的诗,情景交融;碑石的文字,经风沐雨;寺僧的劝诫,语重心长;商人的叫卖,高亢幽默……这一切,写就了古寺沧桑,吟出了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