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由
哑柏镇的地名,源自唐代。当地有一段民间传说:一年夏日,唐太宗李世民理政之余,率文武百官来此行猎。其时,该处林木茂密,遮天蔽日,尤以古柏为最多。午后,帝倦。遂于一巨柏之荫席地而卧。帝多日国事劳累,难得于此时此地心无挂碍高枕入眠,竟“睡不觉晓”,半日未醒。随行官员即以帐围帝,侍护其周。日移,帐移,始终以荫蔽帝。帝醒,日已西斜。群臣恭立帐外,未敢擅入。帝卧问古柏:此时何时?此地何地?柏树不语。帝笑曰:“哑柏”也!群臣闻声入帐,侍帝起,回銮返京。此日,记事官即以“哑柏”为地名记录斯行。古人有诗曰:“唐代真人卧此村,柏阴树下覆龙幡。真人不识归何处,哑柏无言终古存。”
当时,名医孙思邈正在太白山采药,不时下山来到哑柏,一则为民疗疾,二则补充衣食,三则为其徒传授医术。百姓深受其惠,感恩戴德,口碑四播。
之后,唐太宗接到各地官员举荐,皆日孙思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请赐褒奖。太宗准奏,封孙思邈为“药王”。
哑柏百姓闻讯,欣喜异常,竟相奔告,专设典礼,举城庆贺。贺毕,诸老聚议:“哑柏”为太宗赐名,药王为太宗封号,我等若在此地设立药王庙,每年祭祀,岂不一举两得?众人附和,纷纷捐钱捐物,布施修庙。
哑柏古有东西两村,东村日东上堡;西村日仰天村。是时,遂修药王庙两座,日东庙,日西庙。以药王生日二月二日为正会日,会期三天。
东庙临正街闹市,在玄妙观东南。虽不阔,但极热闹。
西庙在西大街西端,坐东朝西。三间,三进,中间布以铁网,鸟雀难入。门前有一座十余丈高的门楼,宏伟壮观,气吞山川,名曰遏云楼。楼在庙西,以路隔之。楼接戏台,以板连之,人称“过街楼”。
西庙内,还供奉着一尊特殊神像:“药圣”。庙主如此诠释:传说,药王母瘫。子疗之,不愈。一日,药王外出,一丐临门乞食。其丐衣衫破旧,蓬头垢面,状极恓惶。药王母施之以食。毕,丐告其母:汝病,汝子本可医好。之所以医而无效,是上天安排,欲让汝子以母之疾推知百姓之苦,赤心为民而已。今汝子已封药王,吾为汝医之可也。遂施药治愈。事一传出,百姓知是神灵现世,即在药王上侧补塑“药圣”像一尊。虽为圣,状似丐。过会时,远近百姓,皆以此神为奇,必询之问之,故而传之广之,香客便趋之众之!
药王庙建起后,每年二月二会,昔日唐太宗曾经狩猎,药王曾经行医之地的武功、扶风、眉县、兴平诸县百姓,纷纷前来进香祭拜。起先,哑柏镇一年间从头到尾,都是每遇三、六、九日逢集,自建庙始,人们专等二月二会逛哑柏,正月不赶集,自然便没有了集日。故而,哑柏又有“正月不起会”之说。
会况
按民间习惯,东、西村分为“十门”(东七西三),分别祭祀神灵。正月初九日,玄真观庙会结束后,各“门”长者便相约聚议,商量如何办理当年二月二会事宜。
过会主要分为上纸火、祭药王、耍热闹、物资交流等形式。其中,耍热闹一项最为引人关注,持续时间最久,参与人数最多。开始时,西村庙大,戏楼阔,以唱大戏为主,既增加了喜庆气氛,又增添了庙台香火。东村也扬其人多且又临街之长,耍起了社火和焰光。到后来,会越办越大,大伙的兴致越来越高,西村过会也耍起了社火,东村过会也唱起了大戏。而且,互相赛热闹,比气魄,亮绝招,以助喜庆。
起会之先,先出告示。《告示》云:三月农家初忙不得时;正月土气上升,草木萌动,以威生气;唯二月扑蝶之会洵可乐焉……二月初二乃药王孙思邈诞辰盛会,加之焰光太虚妙应,天地氤氲,阴阳之气微妙……二月二,龙抬头,天行健见龙在田,德普施也!故定于斯年二月二日立此大会,唱大戏,耍社火……竹天浮云翠,兰圃流水香。风来花日语,春到林鸟欢……共庆矣,企至也……
焰光,亦称哑柏玄武焰光,堪称关中一绝,哑柏一盛。现存史料记载其状略云:焰光高一丈五尺,上宽下窄,扇形,边镶火焰四十八片,内镶四龙四凤四麒麟,皆成双数。四龙为龙衔玉珠照天门,世治则明,世乱则暗。四凤为凤鸣三春。四麒麟为麒麟祥瑞。内敬二十一尊神像……下设兰桂花草,取其温香多子。内镶大小圆镜二十八。片,意为二十八宿,日月星辰,南北魁斗。另有纯一色耀州青瓷三十五套,每套五件,用鱼鳔在一起,聚阴阳之气,成太和之象。太灵之气,祥瑞聚集……雷以动云,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中含浮沉升降,动静相威之性……天地法象,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背面装饰三山五岳,有崇尚天地自然之意……一副对联这样描写社火、焰光情景:“危乎其危,古树梢头显绝技;险而无险,旌旗阵里出英豪!”
祖上传下来的规程,东、西两村过会耍热闹,专门讲“以斗取乐”,图个高兴,添个话题,激励后生,吸引观众。出门联时,东村写:“天公震怒发令牌,五雷轰鸣击三妖(三门)。”西村应:“玉皇显圣遣灵将,子牙下山擒七怪(七门)。”东村写:“四方同庆万民乐,热闹耍到麦黄止。”西村对:“八面来贺锣鼓喧,大戏唱到秋后看!”西村社火若演《十二寡妇征西》,东村便妆《十二和尚迎亲》……每到这几日,双方都要派出“侦探”,打听对方的“招数”,以商对策,施计破招。围观的人,不晓个中缘由,只顾跟着看“水涨船落”,只想听人说“东长西短”。有的人还专意将其中的“佳联”抄录,打算回去后与亲友分享!正会这一天,人流将近20万之众,为县西诸会之最。
民俗
过会时,附近村舍,常见“万人空巷”的效应。大人们上了会,孩子们便没人做饭了,学校只好放假。娃娃们一出校门,夹上书包就往哑柏街上跑。他们的目的:跟热闹;吃荞粉;买玩具。到了会上一看,人太挤,不敢进去。于是,灵机一动,穿隙绕道,找个人少的地方,去白听大鼓书,去租看连环画,去东盯西瞅谋划口福。
平时积攒的零钱,这会儿派上了用场。几个人分工:一人买花生、一人买葵花籽、一人买蛋蛋馍、一人买糖人。买来东西,大伙共同吃,样样口福人人分享。他们的口号是:“见个面,分一半”;“一人有个虱,大伙掰条腿”!一碗荞粉一毛钱,这对娃娃们来说可是个大价,只有极个别家庭富裕的孩子才敢坐在粉摊板凳上。其他娃娃,只能以嫉妒的目光斜视摊前的同伴,暗暗偷着吞咽口水,埋怨自己生在了穷家!实在饥渴难耐了,再跑到街东头路边的舍饭锅前,白喝几碗稀米汤,再接着看热闹。哑柏荞粉,远近驰名,色正、筋道、味香、醋老、蒜鲜、辣子红,远远地就能闻到那是地道的哑柏的正庄货!逛会的人一看见它,鬼使神差地坐上了板凳。有钱的,心一横,下一个“光景不过了”的决心,痛痛快快地吃个一碗两碗。没钱的,摸摸口袋,搔搔头,叹口气,无可奈何地站起身,慢慢腾腾转到别处去。吃荞粉的娃娃们,依依不舍地交出了用纸包裹着的零钱,可怜巴巴地望着摊主往碗里“拾”荞粉,暗盼主人开恩,多给自己碗里放些,生怕把已经“拾”到碗里的荞粉再“捏”出去。这时候,他真的想把摊主叫声“叔”或“姨”,求得“恩施”偏待。偷着试了几回,可就是脸皮薄,没勇气,羞于张口,只好作罢!吃完了,仍舍不得离开。他在闭目回味,“复习”着吃荞粉的幸福过程、快乐感觉。辣子染红了嘴唇,范围扩大到了周边,也舍不得擦掉,目的是让街道上的人看见自己有钱,还吃过荞粉;让同来的伙伴们眼红自己有福,任由他们去垂涎三尺!该回家了,才想起钱花完了,原先准备买皮球、买笛啦笛(一种竖吹竹笛)的计划只有等到明年二月二会去实现了!
武功县的许家村有个外号叫“王大变”的民间艺人,是娃娃们崇拜的偶像。他堪称杂技高手,魔术大师。他不要助手,一人成团,耍杂技,玩魔术,卖膏药。他能用脑袋将石头“击”得粉碎;他能把一大堆钉子吃进肚子又吐出来;他能用钢刀在自己身上砍出鲜血,又用膏药贴上去立马之间皮肤又完好如初;他能用手指头钻砖头两面通眼;他能距一丈远空中发掌,让瓶子底倾刻穿透……待到他收住表演,正式卖药的时候,娃娃们却一哄而散,“另谋新欢”去了。
哑柏镇古有秦绣之乡美誉。买卖刺绣品是二月二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待字闺房的大姑娘,要拉上姑婶姨嫂,来镇上为自己选购门帘、墙围等出嫁绣品。家中贫寒的巧妇,要捎上自己正月里熬夜“赶”出的花枕头、花鞋帮等物,去哑柏二月二会上卖上几个零钱,然后,或是买些粮食以备度过当年的春荒,或是买个顶针以备日后做针线活时方便快捷,或是买个瓦盆子待到天热了淋鱼鱼调凉面,或是买一包粬子,把今年的馍蒸得更酥更香,或是买一把木梳,让上中学的女儿带到学校去,今后再不用每次梳头向别人讨借了……一些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则把家中女儿媳妇们养的蚕茧缫制成丝,染成七色彩线,摆在街上售卖。这个生意最红火。因为,姑娘们喜学女工,与买成品绣件相比,她们更喜欢买来丝线,亲手刺绣。带上自己亲自制作的绣品出嫁,一来心爱自个儿的劳动成果,觉得亲切;二来可以带来娘家生活的记忆,值得依恋;三来可以显示自己心灵手巧,讨得婆家人敬重,赢来妯娌们夸赞。
二月二会期间,每天日不落山人不散。该回家的时候,老人们忘不了给自己的小孙子买点“吃喝”带回去。这时候,卖干馍馃子的摊点最红火。这种倮子,用面粉作成,人炉烤熟,不用油炸。看一看,又黄又亮;掂一掂,又粗又沉;闻一闻,又香又荃;尝一尝,又酥又脆。三分钱一根,物美价廉,供不应求。逛二月二会的老人们,家再穷,至少也要给孙儿捎上一两根干馍课子回去。老人知道,一年就这一次会,自己年事高迈,给孙子买“吃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孙儿知道,爷爷早在过年前就答应了自己二月二会买干馍倮子的事,一准忘不了,况且,今日爷爷上会前还说过,“人家的娃娃有干馍馃子吃,不能让我的孙子看着淌涎水!”
天黑了,两个脚步慢的老汉还在路上边走边聊。一个说,咱把干馍馃子拿回村,赏给全村最蛮(聪明漂亮)的娃娃吃!一个说,去年也是这么说的,回去后,看来看去,只有我家的孙子最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