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庙会风情
30718600000017

第17章 终南火神庙

火神是我国民间信仰中较为广见的神祇之一。

中华各民族都有祭祀火神的风俗。北方信奉萨满教的民族信奉的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姓,称为火神母、火婆等。西南少数民族崇拜的火神,则是燃烧的火焰,故而将锅庄石、火塘灶视之为神。汉族供祭的火神,也不尽相同。有的以祝融为火神,有的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有的以南方火帝君为火神,或称火种老母等等。祭祀火神的日子,有的为四月八日,有的为正月初七(均为夏历)。

周至县终南镇火神庙供奉的火神,则是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为了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我与镇上领导一道,请来了路继文老人讲述终南火神庙的古来今往。路老虽年逾八旬,却仍耳聪目明。他是清朝三代翰林路德之家的后裔,学识广博,德高望重。他的介绍,应属“地道正宗”。

民间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避难流亡。途中,饥累交困,悲苦绝望。随行臣介子推割股啖君。重耳动情下泪。19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晋文公),重赏流亡时随身诸臣,但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争不辩,悄悄地携母隐居绵山。文公闻讯,派人追请。但绵山路险林茂,无法找到介子推。有人献计,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文公依计。火熄,却见介子推背着老母被烧死在一株老柳树下,树旁石上,留有血字两行:“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文公大恸痛悔,感念不已,遂将介子推封为火神;将绵山所在县改称介休县;将烧死介子推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又将次日定为清明节,昭示百姓祭祀亡灵,告诫官员清正廉明。

古代,终南镇曾为县城所在地,人口众多,房舍密集,时称宜寿县。这里建火神庙的立意有三:祈祷神灵,免生火灾;告诫官员,为政清明;教育百姓,孝敬老人(介子推背母)。

庙在镇北一处高台之上,坐北朝南,五间两进,前为献殿,后为祭殿,两厢为道士和居士寝室。始建何年无考,据已有史料记载,最晚亦在宋代。历史上,曾遭兵燹,之后民资复建。重修时,为节省建材,将旧殿瓦砾砌入墙内,远近人称“瓦碴墙”。据说,四川省的一名建筑专家曾慕名专程前来考察此墙,他说,古人以瓦砾砌成大殿山墙,难度之大,工艺之高,令人拜服;这墙,一是省(省钱),二是轻(高台建房,轻则不易下陷),三是透(通气,大殿虽无后门,亦无窗臆,但从不潮湿),罕见!高明!如此一座建筑,竟不被世人所识,可惜!可叹!

介绍过建筑专家的评价,路老话锋一转,说终南火神庙这一古代建筑当今亦有三大缺憾:一是原来大殿上的“一檩五件”让粮站截掉了枋木,不壮观了(那时庙改库,为了多装粮食,故有此举);二是庙内壁的砖雕、木雕神像损毁了,那是些出自名匠之手的传世之作;三是庙四围盖满了新房,自远处再也看不见瓦碴墙景观了!

言至痛处,路老以脚跺地,声音发颤!

我将话题一岔,问路老:您说话时喜欢以“三”为数,何也?他答:火神属道教,道家崇尚三,例如:《易经》卦爻辞中有21处用了“三”;三阳开泰;三生万物;“三清”;“三官”;“三元”;“三星”等等,皆缘于此也!

他兴致越来越高,站起来领我们环游全殿。

献殿内,挂有《古恒奇观》十幅条屏。这画,古曾有之,毁于战乱,后又复绘。十幅画,分别画了终南古镇的十大景观。令人称奇的是,每幅画,不仅惟妙惟肖地再观了一处古景,而且题目皆可倒读,且对原意有益无损。如:古恒景恒古,可倒读为:古恒景恒古;景对应对景,可倒读为:景对应对景;响亮石亮响,可倒读为:响亮石亮响;饮马槽马饮,可倒读为:饮马槽马饮;卜渣门渣卜,可倒读为:卜渣门渣卜;瓦碴墙碴瓦,可倒读为:瓦碴墙碴瓦;莲花池花莲,可倒读为:莲花池花莲;玉石桥石玉,可倒读为:玉石桥石玉;对窝石窝对,可倒读为:对窝石窝对;倒水河水倒,可倒读为:倒水河水倒。

我向路老一一询问十景来历。他不假思索,娓娓道来:恒景,终南古属恒州,因名;景对应,系老君骑牛石,蹄印留于石上得名;响亮石,在镇南,乃一古牌,击之声宏音亮,人皆称奇;饮马槽,在御井旁,相传刘秀曾于此槽饮其坐骑;卜渣门,是一种以特殊漆艺做成的木门(今已失传),就在火神庙内;瓦碴墙,即是火神两殿的六堵墙壁;莲花池,在毓兴村之南,豆村之北,古为种植水稻莲花之地;玉石桥,在火神庙北,璞玉砌成,至今尚存;对窝石,在二郎桥侧,置两石,一有陷窝,一为锥形,恰相对应;倒水河,水从镇南媚坞岭北流入镇内,流经双明,历99湾,又折流向南,故称“倒水”。

终南古有十景,可喜!

十景皆存画中。观一庙而览十画;因古庙而存古画;赏古画而论古今,可贺!

“寺庙文化”,始窥一斑!

终南火神庙的会期为正月十五日和十月二十五日。我们来时,元宵节临近,庙联业已拟就。献殿联:至诚定能获福报;伪善难免灾祸根。横批:天心无私。祭殿联:居坎位香烟茂盛恩布万物;观离宫紫气缭绕润群生。横批:福地兴旺。庙中住持介绍,这些楹联,皆由路老撰联并书。

庙会时节,恰值农闲。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前来观赏热闹。届时,一条长街,数里长龙,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会上,卖土产的、卖百货的、修鞋的、钉秤的、吹糖人的、补锅的、箍盆瓮的,样样都有,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令人目不暇接,快乐非常。

会上,小吃摊点最多。除了关中名吃扯面、羊肉泡馍、肉夹馍、饴铬等等之外,终南镇还有自己独特的驰名小吃:米花糖,将大米爆花,以糖团之,酥脆香甜,一见它,小孩子的脚步便挪不动了,死磨硬缠,非叫大人买上几个让自己享享口福、止止涎水不可;蛋蛋馍,形如指头蛋大小,炒制而成,一口能吞数个,内加调料、杏仁等物,既好吃,又克食,备受娃娃们青睐;切糕,亦称凉糕,以糯米作成,酷似一方磨盘,每逢人买时,即切出一块三角状凉糕交与,以竹板插入,手持食之,味似甑糕,形如发糕,给人以双重享受,额外惬意;麻花,素称终南一绝,色亮、味香、油鲜、价廉,赶会的人,除了以之代饭,还要购之为礼,用以拜会至爱亲朋,买麻花的人多了,摊主索性只卖成捆的,不零售!

每次过会,都要唱大戏。少则一台,多则几台。戏台下聚集的人最多。多数情况下,白天是人看人,凑热闹。真正看戏,还在晚上。人们早早吃过晚饭,约好伴儿,提上小凳,趟河越沟,赶到会上,未开戏之前,年轻人喜欢遛达遛达,或瞅瞅年轻貌美的姑娘媳妇,或在小吃摊前闻闻味道享个“鼻福”,或隔门隔棚偷看几眼演员化妆。老年人,则趋机找个好位置占上,一边谝闲传,一边抽旱烟,不急不躁,坐等戏开。开堂锣鼓一响,四围遛达的人便迅疾聚合台下。那种争先恐后的势头,足以让妇女儿童望而生畏,甘拜下风,退避三舍。台下,观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台上,演员声色俱佳,精神抖擞。戏愈演愈精彩,人也越来越拥挤。唱到热闹处,台下掌声如雷,鞭炮齐鸣。这时,会有几个大盘从“灯口”(台前)递了上去,里边盛着一壶酒,几碟菜,那是对演员的鼓励。有时,还要给名演员斜搭一节红缎,名曰“挂红”。

至今,民间仍保留着不少与火神有关的礼俗。除了寒食节和清明节外,还有“火星醮”和“谢土火”活动。“火星醮”,也叫“华光醮”、“平安醮”、“保境斋戒”等,通过这些祭祀活动,祈祷一生无火灾,保佑一世都平安。“谢土火”,又称“谢火”,一种禳火灾活动。一般在发生火灾后举行。失火的人家或邻人,请来道士,设坛打醮禳灾。之后,再去火神庙祭神。借机,主掌这一活动的地方长者,要对失火之家主人进行防火知识的教育,对前来“观禳”的人们进行防火意识的宣传。通过这一活动,让人们牢牢记住“水火无情”的道理,深刻记取“一家失火,四邻遭殃”的教训。

终南火神庙的山门西侧,尚存一通民国16年(1927)刻制的石碑。书法系柳体略参欧意的正楷,端庄大方,刚劲有力。其辞言恳意切,文简意明,出自抗日名将冯玉祥之手。碑文为: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降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武力。

我请教路老:火神庙里,怎么树起了冯玉祥写的碑石?他答:叩祭火神,目的就是祈求一家无灾,求得一方平安;冯玉祥带着几十万军队,百姓自然希望他御敌兴邦、除恶安民,将他写的碑文勒石入庙,也在情理之中、民俗之内!

路老斯言,道出了终南火神庙之所以存续千年、香火不断的个中缘由:祈无灾,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