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活中要懂点经济学
30831500000014

第14章 用最少的钱换取最大的价值(1)

智慧就像老鼠,总是在人们最不经意的时候在人们的周围蹿来蹿去,而当人们伸手去抓它们的时候它们却不见了踪影。然而一旦人们能够幸运地抓住了智慧,那么智慧就会像一个魔术棒令人突然间变得聪明起来。生活中人人都想通过智慧争取到更多的生活资料和财富,然而要挣钱都是要本钱的,而有了本钱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呢?我们不妨一起通过研究经济学来实现本金的价值最大化。

朋友吃饭AA制并非最实惠的选择

大家平时在饭店吃饭总是会遇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桌人吃饭,到结账时各付各的。这跟国外的AA制是一个道理。那么AA制在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呢?

“AA”是英文“AlgebraicAverage”的缩写。最早流行于16世纪至17世纪时的荷兰和意大利。因为这两个国家是早期资源共享主义的发源地,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海上贸易非常频繁,一些终日奔波的意大利和荷兰商人们也已经意识到并开始重视起信息交流和贸易互动的重要性了,因此这两个地区的人口流动逐渐加大。

商人们为了实现相聚时广泛交流信息,非常喜欢和多人一起用餐,可是这样以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商人流动性很强,可能大家在一起吃个饭之后就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如果仅仅是为了交流信息就请对方吃一顿饭,那么请客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为了大家都不吃亏,荷兰人就提出了彼此分摊费用的好方法,这样以来既可以实现信息交流,又可以避免为他人支付不必要的开支了。后来人们沿用荷兰人的支付方式还逐渐形成了“let"sgodutch”的俗语。之后幽默的美国人把这句话引申成为了现在的“AA制”。

由于AA制将大家在一起消费所花销的费用平均分摊给了每一个消费者,所以在无形之中大家就认定了AA制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合伙消费的支付方式。因为从字面意思上来看,“AlgebraicAverage”就是“代数平均”的意思,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账单的意思。虽然一些对荷兰人有偏见的英国人觉得平分账单是一种没有绅士风度的表现,但是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推崇这种支付方式,其中也不乏部分中国人。

但是由于中国人天生的爱面子又讲情义,所以AA制虽然听起来很合理也很公平,但是对某些人来讲,AA制却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出生小康之家的小丽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本来约好几个好朋友在外面吃饭,大家事先已经商量好了AA制,可是到了点菜时,小丽就犯难了。该点什么样的菜呢?太便宜吧,会让朋友们看不起,说她没见过大世面;点太贵吧又担心朋友说自己故意占人便宜。如果是平时小丽一个人吃,她根本不会为这么一个问题犯愁。这样以来大家谁都不好意思先点菜,结果往往是菜单递了一大圈,菜还没点几个。如此几次之后,每次吃完饭结账时,都会让她暗自心惊。

由此来看,很多时候AA制并非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朋友在一起吃饭时是否应该AA制呢?这就要因情况而定了。如果小丽和两个好朋友一起去吃自助餐,讲好了花费要三个人平均分担,那么,小丽在点自己的餐饮时,就可以不用考虑他人的看法,而选择多多益善,而且还可以尽量多选自己爱吃的食物。因为,自助餐的价格一般都是固定的,每位多少钱都是既定的,所以不用担心因大家点的菜的贵贱而使大家心中产生芥蒂。所以小丽就可以放心地就餐了,而其他两位朋友的花费是由他们自己负担,他们吃什么也可以由他们喜欢。即使小丽吃得多,吃得贵,大家也不会有什么想法。在这种情况下AA制就成了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可是,如果小丽要去参加一次多人聚餐,那么情况就需要再作商定了。假如参加聚餐的总共有30个人,总花费同样也是由大家平均分担,这样一来小丽少点一些,其他二十九个人每人不过是少付三十分之一;小丽多点一些,其他人也不过多负担三十分之一,而总消费额的三十分之一就变得相对较少,因此,大家也就不会太在意谁点得贵,谁点得便宜了。因此小丽也就不会当傻瓜了,浪费一点又有何妨。出于同理心大家都这么想,结果30个人每个人所点的菜都比平时自己点的菜要贵很多,或是高一个档次,这样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大家所点的菜远远超出了自己所能吃掉的,因此,这次聚餐大家所支付的钱也就会远远超出了自己所吃掉的食物所值的钱了。

经过多次AA制的消费经验,小丽就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少数人一起吃饭,大家彼此观察约束比较容易,所以每个人都很清楚地注意到搭档的举动,在这种情况下AA制虽然可以约束大家的消费,但也给参与者造成了心灵上的不安。当参与聚餐的人数变多时,个人的重要性就会下降,责任感也因而减少,最后呈现出来的很可能就是一盘散沙的局面,大家都怀着占小便宜的心态加大消费,这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同时也意味着大家花同样的钱却没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更高的价值。

由此看来,AA制最适合的就是消费额固定的聚餐,只有在消费额已经限定的情况下朋友之间聚餐采用AA制才可以达到完全公平,同时消除朋友之间相互的猜疑。

通过AA制的消费现象,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很成熟的消费方式也是有它们最适合的时机和情况,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对某一事物极力推崇就像羊群效应中被影响到的羊一样,对某些流行的事情一哄而上而不做具体详细的分析。

8分钱你也可以买到机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口的流动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人口的流动就使人们开始关注起交通运输消费了。

虽然现在乘飞机出行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但是高额的飞机票却使很多人不得不选择改乘火车和汽车出行,进而去忍受漫长而拥挤的旅途,但是不知道人们是否注意到了,事实上飞机票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贵,而且飞机票的贵贱也是因人而异,因航空公司而异的。

一个聪明的中国留学生小朱在欧洲旅行时,准备从巴黎乘飞机飞回伦敦。如果按正常航班来买票,票价是181英镑,这对不太富裕的小朱来说显然有点贵了。于是他仔细搜寻报纸信息,希望能买到最便宜的机票。结果他做到了。你猜最后机票价是多少?他仅用了6.3英镑!但这还不算最便宜的机票,有一次他从比利时飞回伦敦,竟然只花了0.01欧元,合人民币8分钱!小朱后来把这种现象写进自己的畅销书《3000美金环游世界》里。

看完了小朱的亲身经历,或许很多人会惊讶地问,这怎么可能?欧洲的机票可能这么便宜吗?事实证明,欧洲的机票的确可以这么便宜,只是在这之中隐藏着一个不为普通大众所知的经济学现象,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价格歧视。

或许很多人早已经见惯了这样一个现象:同样在一个超级市场里购买商品有的人需要按商品的标价支付费用,而有的人却可以通过出示会员卡或积分券就能轻松用更低的价钱买到相同的产品。还有一些人总是担心在自己出行前买不到飞机票,于是就提前半年或是几个月通过旅行社预订机票,可是当他们坐上飞机之后才明白,他所支付的飞机票价比登机前刚买到机票的乘客的票价要高很多。此外,一些餐厅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同在一家餐厅就餐,同在一个时间段就餐,即使顾客所点的菜品完全相同,但是在买单时,不同的顾客可能所需要支付的餐饮费却有所不同。很多情况下,如果客人是最近一段时间曾经光顾过该餐厅的,就可以获得八折优惠,而第一次到餐厅就餐的顾客却得不到这样的优惠……生活中同样的商品、同样的服务,而不同的顾客却要出不同的价格来获得,这就是商家们在和客户们“玩”价格歧视的游戏,而在这场游戏中,不仅商家可以赢利,消费者也可以通过“钻空子”的方式来获得商家给出的“优惠待遇”。

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其实就是赤裸裸的价格歧视,是不公平,是不正当竞争,是欺骗顾客,是倾销,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商家对某些特殊顾客的一种让利、优惠、补贴和扶持。那么这种经济现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不妨先来个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商家,你会怎么定价自己的商品呢?很显然价格如果定得过高,那么能卖出的产品总数就很少,即使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很大,但是总的利润却不高;如果反过来,商品的价格定得过于低,大量的产品都能够卖出去,但计算一下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却很小,因此总的利润也就很低了。

而事实上,在厂商对商品定价的时候,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最终获得的总利润,也就是说,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顾客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探索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但是之前必须锁定具体的顾客。否则,价格高,未必赚;客人多,也未必赚,这就是商家为什么会不惜低价来锁定对他们来讲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的客户的原因了。

经常乘飞机去欧洲的人或许很清楚,欧洲机票的价格很不稳定,总是变来变去的,而且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的座位标价也很多样化,更让人吃惊的是相临的两个座位的价钱也有天地之别,有时候经济舱的座位就高于头等舱的价格!面对这种价格差异,我们如何才能用最低的价格购买到头等舱的机票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充分明白一个经济学道理。

针对这种现象,所谓的“价值决定价格”、“成本决定价格”等理论都显得那般的苍白与无力。或许“剥削”、“欺骗”等概念更能说明问题。但如果这么解释的话,问题其实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却又繁衍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剥削”和“欺骗”会在一些地区这么盛行呢?

我们可以从需求原理出发来对这种现象进行经济分析:为了更好地锁定乘客,航空公司会根据各种线索,将乘客贴上标签加以甄别,然后根据乘客对飞行服务的不同需求,给出不同的价格,从而从不同消费需求的乘客身上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航空公司所能找到的各种线索,可以是顾客自己表明的,比如有的乘客开口就要头等舱,显然他是一个为了让自己旅途更舒适而愿意支付更多费用的人,为此他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享受更好的服务。

表面上看,要头等舱似乎是乘客尊贵的表现,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该乘客所支付的旅行费超出了他的这次旅行所值的价格。实际上,他所获得的这些额外的享受都是次要的,航空公司愿意为一些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将那些对价格高低不敏感的人甄别出来,加以锁定,之后向其索取更高的价格。

此外,对于一些临时更改机票,或是不愿意等待后续航班的空位的乘客,航空公司不仅不会对他们做出让步,还会对他们增收一笔可观的罚款。

另外,航空公司获取乘客信息的另一种途径是乘客在下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比如一些乘客为了在飞机上打发时间,宁愿多花钱也要买些报纸和旅行杂志等;还有些乘客很愿意提前两个星期甚至半年预订机票;有的很乐意填写“里程奖励计划”表格并随时留意各种优惠活动等等。针对乘客的这些表现,航空公司很快就能把乘客中的“闲人”甄别出来,然后用低得可观的价格吸引他们,从而增加他们乘坐该航班的次数,从而创造本来可能不会发生的营业额,进而增加公司的总收益。

所以,在一些国家即使花8分钱也是可以买到机票的,而且航空公司也不会亏本,因此,如果你想要在旅途当中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待遇和享受,那么你不妨刻意地留给航空公司一些友好的信号。

买我所需,卖我所有

不能否定处身社会每个人都不得不参与买卖来实现自己财富的增长,同时获得相应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进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买卖很自然就成了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经济中人人都要扮演双重角色,人人都需要在扮演消费者的同时,扮演着生产者,这样就等于说,我们既需要买进别人所能提供给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又要卖出我们所能提供给他人的商品。

说得直白一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参与交换,这种人与人直接交换所有的行为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这个交换中却隐藏着很大的学问。

首先我们就需要明白我们需要别人提供给我们什么,其次我们要清楚自己能够提供给别人什么,自己在卖出的商品中要付出多少的精力和劳动,自己通过卖出自己的商品所得到的回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除此之外自己又能在这次交易中得到多少额外的收益?

而能否回答好这一系列问题,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处理我们所面临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在美国,有一位单身母亲,她一个人带着一个6岁的孩子,虽然她没有什么文凭,也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日常开销主要靠领失业救济金,但是她却生活得很好。

在中国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穷人家一般为了节省开支,无论家里的什么事情一般都由家人自己完成,很少有穷人会花钱雇佣小时工打扫卫生,或是修水龙头等,即使是家里一些稍微有难度的事情需要做,也很少有人会雇用别人劳动。

可是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就拿那位单身母亲来说吧,她自己没什么体面的收入,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她经常叫别人来帮忙,而且是有偿帮忙。水龙头坏了打电话叫人修,花园里要除草栽花也请人来做,平时自己有事要出门还会请个临时保姆来看孩子。就连平时家里请客人吃饭也要雇人来帮忙,打扫房子、照顾病人、修修电灯等等都要临时雇人。这似乎有些让人不解,特别是对思想比较传统的中国人来讲,然而这样的生活,那位单身母亲却应付得得心应手。

这位单身母亲平时的收入主要靠为小区住户熨衣服,每熨一件衣服她可以赚1美元。在美国虽然很多经济宽裕的人家都有洗衣机,即使是经济不宽裕的人家也可以到街头的自动洗衣铺去洗衣服,可是无论如何,衣服洗完之后,总要熨平了才能穿起来显得精神。虽然熨衣服不需要多高的技术,谁都可以自己干,但在西方社会,这么简单但要耗一定时间来做的事,很多人更乐意雇人来干,这就是那位单身母亲经常要做的事情。

或许会有人说,自己的事要雇人干活,而自己又要为了钱受雇于人,那还不如自己做自己的事,何必要被人雇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