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社会要更发达一些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彼此雇工之中,很多财富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
其实道理很简单,每个家庭毋庸置疑都有很多事要做,一个人如果天天要做很多事,那么他就很难精通于某一件事。比如上述那位单身母亲,她熨衣服的速度比别人的速度几乎快一倍,而且她熨得更挺更好。
因为她的速度快、效率高,所以她熨衣不仅省电,而且专业。此外为了干好熨衣服的活,她还特意买了一种浆水和熨衣服专用的喷头,从而使熨好的衣服更耐皱。但是如果让她去修水龙头,情况却恰恰相反,她不仅不会修,而且还可能把厨房里的卫生搞得一团糟,所以她要雇人修水龙头、搞卫生,有这些时间她就可以做更多她最拿手、做得最好的事情。
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不仅熨衣服的道理如此,其他任何一种工作、一个行业都是如此。由于分工不同,技术熟练程度不同,规模不同,配备的专用工具不同,任何人都很难同时掌握多种技术和能力。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最拿手、最高效的劳动供给他人,同时获得他人最拿手、效率最高的劳动服务,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才能大大提高,整个社会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买和卖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更准确地说,只有买卖分开了才会有分工和专业化,如果大家都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那么社会的发展无疑就遇到了障碍。
为什么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发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存在于前一种国家内的阻碍买卖分工的因素较少。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的劳动市场上,人们常常可以从各种报纸看到很多商家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要让应聘者提供自己所能做的工作明细。这样以来各个公司不仅能够找到对自己所提供工作最熟练的员工,广大劳动者又能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因此,在我们向社会提供我们最擅长的劳动的同时,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且我们还能通过提高技术熟练程度空出多余的时间来享受生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做完自己的事情,用最少的金钱购买到别人的劳动服务。
让钱流动起来,创造更大价值
《创富论》告诉我们,钱只有流通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否则握住手里的钱再多,不去参与买卖,那么钱也只是一些没有用处的纸张。所以,想要通过手中现有的钱赚取更多的钱,我们就要首先让钱流动起来。
或许一些普通消费者的观念可能和有些立志创富的人的观念有所不同,创富者认为钱就应该流通,不流通就没有意义。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似乎把钱的流通意义夸得过大。然而不管怎样,流通创造的价值比不流通所创造的要大,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卡内基先生曾经亲历过的故事。
一次,卡内基的邻居——一个老妇人邀请卡内基到她家里为自己办点事。
卡内基进屋后,老妇人便弯腰从床底下拖出了一只皮箱。等妇人开了皮箱的锁,掀开盖子之后,卡内基愣住了,因为那里面是满满一箱崭新的钞票!
“卡内基先生,”老妇人指着满满一箱子的钞票说,“这是我先生留给我的钱,全是50元一张的钞票,一共应该是2000张。可是,我数来数去,怎么只有1999张。是我自己老了,没数对呢?还是这些钱真的少了1张呢?卡内基先生,我请你过来,就是想请你帮我数一数。除了你之外没有人知道我私下藏了10万美元,我相信你,所以请你来帮我这个忙……”
卡内基原本看到老妇人的这种做法已经感到不可思议了,这会儿听了她的话更是感到非常惊诧。但是卡内基是非常乐于助人的人,于是他忙了半天,终于数完了钞票。不多不少,正好是2000张,10万美元。老妇人得到证实后高兴得像个小姑娘似的跳了起来。
卡内基抹了抹数钱累出的额头上的汗,说:“老人家,您这么一大笔钱,为什么不存到银行呢?存起来的话,每年的利息都不下1万美元呢!”
“像这样放在家里,反而让您提心吊胆。”卡内基继续对老妇人做思想工作,“如果存到银行里,您就不必担心会少了一张或几张,既安全,又有利息。”
老妇人听他这么一说便心动了:“那就委托你去给我存上吧!”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故事中老人的那笔钱如果永远存在她的密室里,那钱便永远也不会增加,因为它不像金子那样是可以存储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对资金做过生动的比喻,他说:“资金对于企业如同血液与人体,血液循环欠佳导致人体机能失调,资金运转不灵造成企业经营不善。如何保持充分的资金并灵活运用,是经营者不能不注意的事。”
没错,财富的积累需要储蓄,但一味储蓄、一直储蓄,没有投资,那么钱就是死钱。你虽然不会为没钱生活而忧虑,但你也永远不能成为巨商大富。其实钱就像水一样,只有流动起来了,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要进一步弄清楚流通对财富积累的意义,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现金流。
什么是现金流呢?在没有弄清楚这个词的意思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假设,你有10万元本钱准备去投资开一家小商店,你前期预计购买成本价为1万元的商品,而这1万元的商品售价总和为1.2万元。按投入1万元周转一次(也就是买卖进行一次),那么经过一次资金周转,减去成本以后的盈利为2000元。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下面两种情况中可能出现什么结果。
第一种情况,假如每天这种买卖都可以发生一次,那么你每月就可以获得6万元的利润;第二种情况,如果这种交易每10天才能发生一次,那么你每月的利润仅有6000元。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抛开税收和别的因素不考虑,那么一年以后你的资产就可以达到82万元;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任何其他资金支出的因素,一年以后你的资产也只有17.2万元。
看完这个例子,我们就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现金流了。所谓的现金流也就是某单位或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了创造财富所投资的资金所获收益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如果用较为严谨的经济学术语来描述,现金流就是指资产用现金来衡量时,资产价值随着时间变化的流量。
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种假设:假如你准备用来投资的10万元本金都不是你的流动资金而是从银行贷的款,那情况又会怎样呢?那么此时你手上的现金流不但要考虑到每月赚到的收入,还要将你从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考虑在内。这里所谓的资本成本就是指必须偿还银行的贷款以及贷款利息。通常在经济学中都是用利息率来表示资本成本,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资金的“时间价值”。
所谓时间价值表示的是:当资本离开原来的所有者被转移到使用者手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由使用者转回所有者手中时必须要支付的附加的额外的钱,经济学中将这种额外资金叫做利息。
而时间价值的应用原则之一就是“七二法则”。所谓“七二法则”
就是指在投资的过程中如果不拿回利息,那么利息也就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在进行利滚利。一般来讲本金增值一倍所需要的时间(单位:年)就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的商数。例如:如果你存进银行10万元,银行的年利率是2%,按每年利滚利来计算,10万元本金要经过36年才能够最终变成20万元。再比如,你在银行存入30万元,以年报酬率为12%来计算,那么你大约只需要6年就可以实现增值一倍,30万就能很快变成60万元人民币。
看了上述说明,或许你就明白了,世上为什么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了。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穷人安于现状,而富人则勇于改变。在对财富的运用上,穷人固守资产,而富人却勇于投资、善于投资。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富人和穷人之间不是简单的金钱和资产上的悬殊,还有理财思维和创富观念上的差别。
人人都想赚钱,但赚钱方式又各有不同。穷人的钱总是放在自己家里或是攥在自己手里,不肯松开;而富人的钱却更多地放在投资和流通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穷人的钱是在随时间的流逝而贬值,而富人的钱则是在时间价值的作用下不断地增加、变多。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他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便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逐渐变得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这群蜜蜂却突然改变了习惯,决意放弃奢侈的生活习惯,进而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群体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所揭示的就是“节俭的逻辑”,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上叫做“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却从故事中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到了这种启发之后,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那么我们需要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不能否定如果某个家庭的习惯就是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那么这个家庭在理论上说起来就会有相对稳定的财务状况。但是,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这个说法就不成立。因为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实际上,这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相悖的情况是因为里面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那么这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就会降低,储蓄量就会增加,而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由此来看,节制消费、增加储蓄或许可以保障个人财富的积累,这对个人来讲或许是件好事,但从国家角度来看,却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勤俭节约虽然可以保证个人财富的积累,但是和投资、财富流通相比,节俭所能带给人的收益要远远小于金钱流通所能给人带来的收益。所以无论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还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让金钱流通起来,人们才能为个人、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整个社会才会随着更加繁荣。
不为失去的奶酪哭泣——沉没成本
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在朋友的怂恿下,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花60元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可是等到了电影院之后,看了海报的介绍才发现这个片子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60元已经花出去了,回不来了,为了不浪费,我们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把电影看完;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双名牌鞋,穿上之后脚被磨起了好大的水泡,但是为了对得起花出去的钱,无论脚如何受苦,也要忍痛强迫自己穿着出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上述做法是极其不理性的,这就涉及经济学中“沉没成本”的概念。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而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时间、金钱、精力等。
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在决策时应该把沉没成本排除掉,以防干扰。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钱已经花出去了,成为了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因此在决定是否继续看电影时,你应该考虑的是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的问题,如果为了“不损失”所花的60元钱,而是带着不愉快的心情去看不喜欢的电影,那么这种损失就升值了,物质上你的金钱损失了,同时你可能还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
类似的例子频繁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在证券投资中屡见不鲜。很多投资人都会遵循“保本”这一最基本的原则:8元购入的股票至少要超过8元才会保本卖出。其实,如果理性地分析,继续保留还是卖出股票与起初8元的买入价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你用8元把股票买入,这8元就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因此决定卖出的理由应该是它未来的走势,而不是你的买入成本。在股市单边下跌中,保本卖出的原则是非常有风险性的,它可能会让投资人被迫忍受长期下跌造成的巨额亏损。
生活和投资都要理性对待,果断放弃那些已经发生、而且不可能收回的沉没成本,而不是在失败的痛苦中挣扎,是人们在当今社会上应当具备的一种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