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活中要懂点经济学
30831500000020

第20章 靠经济学赚钱的商家们(1)

随着全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也在提高。光靠以前的“坑蒙拐骗”,商家们已经不能够再“忽悠”消费者了。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们求助于书本,开始将做生意成功的秘诀转向了经济学。而事实证明,经济学对于他们的帮助是前所未有的!

沃尔玛天天平价的成功密码

超市中的巨头——沃尔玛,之所以能在众多的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了不起的重要秘密,关键只在于它走了一条被其他商家忽视的路子——重视消费者的利益。而对于消费者来讲,什么才是他们的利益呢?那就是物美价廉。因此,聪明的沃尔玛公司就将公司成功的秘诀定格在了这一层上。

很多人对沃尔玛有良好的印象,是因为它优越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

沃尔玛打出的广告词是“天天平价”,它试图以低廉的价格抓住消费者的心,事实上它也做到了。那么在这“平价”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天天平价”必须以低廉的成本作为支撑。如果无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那就经不起“天天平价”的考验。

要是你去问沃尔玛的员工:沃尔玛的经营秘诀是什么·

回答肯定是两个字:便宜。而且他们会举例说:“沃尔玛5元钱进的货只卖3元钱,这就是沃尔玛的‘天天平价’。”

在国外,只要是在沃尔玛购物的人就会先去超市门口,从工作人员手中拿一张消费凭据,上面用英文印着“Wesellforlessalways”

的字样,意思就是“天天平价,始终如一”。这就是沃尔玛公司全球零售业的营销战略,也是其经营的核心秘诀。

自古以来,只要是商家就会谋三分利。5元进货的商品只卖3元钱,天下不可能有免费的午餐!让我们看一下沃尔玛“天天平价,始终如一”背后的深层含义吧。

其实,沃尔玛商店不是将全部商品都打折销售。商场中只有一部分商品是打折销售的,今天是食品打折,明天就是烟酒打折,天天轮流打折。别的不打折的商品价格和其他超市的价格一样,甚至还略高。这就是沃尔玛商店“天天平价”的秘密。

很明显,知道沃尔玛商店有打折消费者都乐意去,他们愿意购买那些打折商品。可是去超市要花费时间与车费。既然都来了,不可能只选择打折商品,也得逛逛买些其他商品。而那些第一次来不知道打折商品的人,会在门口领一张沃尔玛商店的打折券,这样就知道具体打折的是哪些商品,既然有打折商品,还相当便宜。其他商品与别的超市一比较,并不贵多少。大家都乐意去沃尔玛购物。

沃尔玛的“天天平价”让商品利润降低了,可因为“天天平价”

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有了消费者必然会提高商品总销量,这样商品总利润不减反增。有一类消费者不买不打折商品,只买那些打折的商品。为了对付这类消费者,沃尔玛的商品天天轮流打折,也不叫每个人都事先知道,而是只让一些人知道具体打折商品,又要让一些人不知道,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销量,这种轮流打折就是“天天平价”的具体表现。

有创新就有模仿,其他超市如家乐福、华联、家世界等大型超市也会常常打折促销。如果大家都模仿,最后大家的平均单价都降低了,消费者势必会选择离家近的超市,沃尔玛的销量也不会增加。而且“天天平价”是靠低廉的成本来支撑,无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那就经不起“天天平价”的考验,沃尔玛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沃尔玛的“天天平价”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销售的。

第一,实施仓储式经营管理。一般沃尔玛的商店装修都比较简洁,尽量利用所有的货架空间储存、陈设商品。商品多以大包装出售,价格不是标在每件商品上,只要通过扫描大包的条形码,收银机便会准确地收取价款,从而减低单独包装的成本。同时店址不会选在租金昂贵的商业繁华地段。

第二,沃尔玛拥有全球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与最大的私人运输车队,可以用强大的配送中心与通信设备做技术支撑。每个分店的电脑都和总部相连,供应商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沃尔玛的销售和存货情况。当销售良好时,分店马上发出订单,24小时内就能收到配发中心送来的物品。

第三,强大的配送中心可以严格控制管理费用。沃尔玛对于物流费用的控制非常严格,规定采购费不超过采购金额的1%,公司的整个管理费是销售额的2%,而行业其他超市的平均水平是5%。

第四,超一流的服务也是沃尔玛获胜的关键。零售企业要在顾客心中树立品牌形象,仅靠优质的商品是不够的,顾客还希望在购物的同时享受到细致盛情的服务。沃尔玛一贯坚持“服务胜人一筹、员工与众不同”的原则。走进沃尔玛,便可以亲身感受“顾客是上帝”的周到服务。顾客对在这里购买的任何商品如果觉得不满意,可以在一个月内退还商店,并获得全部货款。

第五,沃尔玛还推行“一站式”购物新概念。初到超级市场的人往往摸不清所需要的东西究竟放在哪,沃尔市场的标志却很清楚,顾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购齐所有需要的商品,正是这种快捷便利的购物方式吸引了现代消费者。

第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广告费用。沃尔玛认为,每天在超市门口摆俩人发广告,保持天天平价就是最佳广告词,无需更多的促销广告,可以用节省下来的广告费推出更为廉价的商品,回报广大顾客,促进他们来购买商品。

虽然沃尔玛为了降低成本,一再缩减广告方面的开支,但对各项公益事业的捐赠上,却不吝金钱树立自己的品牌。有付出便有收获,沃尔玛在公益活动上大量的长期投入,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成功塑造了卓越形象。

第七,“天天平价”最终还是以产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商品轮流打折,让人来购买打折商品,顺道另外购买的不打折商品。

这就是沃尔玛提出的“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方法,实现了商品价格最便宜的承诺。

而其他大型连锁超市,无法做到这些。虽然其他大型连锁超市也会模仿,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实行这种“天天平价”的营销策略,但无法支撑多久。因为这些超市都会选择在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它们的总成本太高,无法与沃尔玛低廉的成本相抗衡。如果无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那就经不起“天天平价”的考验。

沃尔玛的“天天平价”能以低廉的成本来做支撑,所以到现在为止它还是超市中的龙头老大,就算别的超市偷学它的经营模式也超越不了它。

经济学中,商品的盈利是具有特定模式的,那就是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对于沃尔玛来讲,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做的是赔本的买卖,但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沃尔玛天天低价的背后是特殊商品的低价、其他商品的正常价而已。而这,却正是沃尔玛天天平价的密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关于“天下免费的午餐”,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有两位学者准备去吃午餐,路上却看见人行道上躺着一张貌似百元美钞的东西。

年纪较轻的那位学者打算去把它捡起来,年纪较长的那位却拦住他。

年长的说道:“那肯定不是张一百元的票子。”

年轻的问:“为什么不是?”

年长的回答:“要是的话,早就有人捡走了。”

当然了,现实中年长的学者不见得对。可他的提醒却暗含着一个人们常常忽视的重要道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钱不会躺在地上等着你去捡。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赚取财富的惟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艰苦的劳动、一点点幸运。

世上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可现实中的人们却往往被告知他们正在享用的美餐或正在使用的商品却是可以免费获得的。

例如,人们买一台新电脑,一定会发现硬盘上不只装着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还包括最新版本的电子邮件、幻灯片、电子表格、文字处理、照片软件和音乐,当然还有最新版本的病毒防护软件。

为什么厂商要免费附赠这么多软件呢?这难道不是所谓的“免费的午餐”?

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件?

……如果懂点经济学知识,你就会发现,商家所谓的“免费的午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隐形销售手段。也就是说在那些看似是免费的商品身上,其实你也已经花钱购买了。只是这在商家说来,他们为了让消费者感觉自己得到了实惠,因而把某些商品说成是他们免费提供的。

事实上,这些所谓免费的商品,是否真的免费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除了这种类型的“免费午餐”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免费午餐,那就是“后备销售”。这种免费的形式表现为:一开始你购买的商品有可能比别家的便宜很多倍,看似是你赚了,但后来你为了维护此商品的使用不得不花昂贵的费用购买一些配套商品。通俗地讲,你之后要为之前的免费买单。

这就是为什么一部手机可能只会卖给消费者39.99美元,而为该手机买一块额外的电池却需要59.99美元。

在美国某些地方,如果消费者跟移动运营商签一份合同,该公司就会以39.99美元的超低价卖给消费者一部知名品牌的手机。但如果消费者想给这部手机多买一块电池以备不时之需,却要出59.99美元。为什么备用电池卖得比手机本身还贵呢?缘由不说你也知道了吧。

手机使用的可充电锂电池,制造成本不可能高过手机,所以令人们好奇的问题是:“为什么手机卖得比电池便宜?”

答案就藏在移动运营商独特的成本结构当中。公司的大部分成本是与铺设网络有关的固定成本——修建基站,获取相关执照等等。

这些成本和广告支出一样,不会随着他们提供的服务量而发生变化,相反随着时间的延长成本会越来越高。不管移动运营商花多大的工夫吸引顾客,这部分成本始终不会消失,所以移动运营商很希望多招揽顾客。

手机是高科技产品,这类产品不能算作是顾客的冲动产品。销售经验表明,降低手机的价格或提供免费使用手机,是吸引顾客的一个有效手段。

所以移动运营商向新顾客报出的手机价格远远比他们的进价要低,现在有些运营商全部提供“免费”手机。顾客想购买手机,一款知名品牌的手机可能要花费100美元,只要顾客跟经销商签下合同,支付一年600美元的通信服务费,就可以免费使用这款手机,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

但相反的,顾客购买了手机,不可能不购买电池,但又没有特价电池购买。所以,手机经销商发现,只要提高消耗品电池的价格,就能将手机的价格扭转回来,使销售有利可图,所以现在手机卖得比电池便宜。

当然,不是所有产品和服务都能随意地玩这种“花招”。这取决于两种商品的协调和相互促进作用,而且两种商品之间不能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

人们刚购买的那些电脑中的最新版本的软件,如电子邮件、幻灯片、电子表格、文字处理、照片处理软件,还有病毒防护软件等必定都不会是最新的,因为它们随时都需要全部升级,而这些升级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而一些电脑制造商刚好就抓住了很多软件需要升级的商机,大发了一笔横财。比如说微软的Word,本来最初版本的Word掌握起来非常麻烦,但是用熟了这套软件的人,往往不愿另外再学别的同类软件,哪怕后者从客观上来看更好用。所以在Word软件升级以后,习惯了这个软件的消费者只能乖乖地掏腰包购买最新款的Word软件。

还有很多用户很在意软件的兼容性。可以想象一下,要是科学家同历史学家合作开展一个项目,倘若他们都使用同一个文字处理程序,任务会简单得多。倘若他们不是使用同一个文字处理程序,那这说起来简直就是噩梦。白领之间使用同一套软件,交流会方便得多。如果不是,那会非常的搞笑和糟糕。

同事甲:“我发过去的文件看了没有,怎么这么半天还不发回来。”

同事乙:“等会儿,你发的文件太大,我还没转完格式呢。”

这个简单的事实就说明了上面的那个问题。所以很多的软件制造商都会主动去和电脑制造商联系,给他们一笔不菲的代言费,希望在电脑里加上自己的软件。电脑制造商的成本降下来了,价格也下来了,这样以来就更大地刺激了消费者购买自己的电脑的欲望,而软件制造商就可通过软件升级达到盈利目的。

微软就是上面所讲的此种销售方式的领军人物。微软是通过先免费后收费达到世界第一软件经销商称号的,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在1975年创造了微软,他们的营销方法仔细说起来就是这种方法。通过和强势电脑制造商联合出现,提高企业销售产品和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有了品牌形象后免费对用户使用软件一部分的功能,随后再以各种增值服务索取利润。

像微软那样先免费后收费的例子数不胜数:搜索引擎原本收费,如果不是后来转为免费,就不会有今天的百度;QQ聊天虽然免费,但是增值服务收入远远高于那些销售通讯软件的公司。这两家公司的免费并没有毁灭行业,而是在短短几年内分别造就了两家市值上百亿美元的公司。

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讲,那些所谓的“免费的午餐”只是一座“空中楼阁”。免费的叫嚣下不仅是收费,还将是非常昂贵的费用。而对于商家来讲,那些所谓的免费却完全不是免费,甚至还将可能给自己带来十分丰厚的利润。

想要“跑得快”不妨搭乘“顺风车”

如果你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很多有趣的经济现象,其中一个就是“搭便车”。企业一出新产品马上就会找名人代言,通过借助名人的名气来带动产品的销量。但这种做法是否会奏效呢?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很着名的博弈案例——智猪博弈。这个案例是:

假设一个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设有猪食槽,而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则安装在猪圈的另一头。如果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被放入食槽,但是谁要是去按按钮那么它就要耗一定时间,少吃到2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比例是9∶1;同时到槽边的食物比例是7∶3;若小猪先到槽边两猪获得食物的比例是6∶4。这样一来,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小猪会选择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