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活中要懂点经济学
30831500000003

第3章 商店中的消费陷阱(2)

就算商家会因为种种特殊原因而真正被迫降价销售商品时,商家也会尽量地让打折之后的价格比实际造价只低一点点。这个时候,消费者得到的才是真正的优惠。当然,多数的情况下,商家并不会遭遇到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些尴尬的场面。所以他们所谓的降价、打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消费者可以享受到的实惠。因为价格稍微降一些之后,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就会起作用,商品就容易卖出去,而且会带来更大销量,那得实惠的还是商家。

这里当然有一些小窍门:在购买某些因节日打折的商品时,一定要事先确定价格是否真的有优惠,明智的购物者就算是遇上了打折也一定会对“折扣价”货比三家。因为有的时候相同的商品只需要过一条马路,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

还有一种情况的打折需要注意。比如有的衣服、鞋子缺号断码,或者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瑕疵,或者是食品将到保质期……总而言之,无论是节日购物还是平常购物,都不要被打折字样的商品所迷惑。一定要搞明白所谓的表面的实惠是否是真的实惠,千万别因贪小便宜而吃了大亏。

嘴甜的很可能就是“大忽悠”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被广告充斥的时代,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电视上、广播中,还是大街小巷,只要放眼望去,我们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广告包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准确计时”、“万家乐、乐万家”、“味道好极了”……越来越多的广告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先不说它种类的繁多、旗号的新颖,光是那些打出的广告语就足够吸引大众的眼球。但是,冷静一点思考我们又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所谓的“嘴甜”的商家事实上很可能会是一些“大忽悠”。

前不久发生在许多明星身上的“代言门”事件就是一个铁证。某着名相声演员代言虚假广告的事件,早在2009年11月1日的时候就已经公开曝光。当时中国广告协会还接连公布了十几条虚假广告,全部都是由某着名相声演员代言。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5天后的11月6日,某着名相声演员更是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布了公开道歉信,但事件并未就此平息,不仅某着名相声演员受到了网友的质疑而人气暴跌,就连别的明星也被卷入到了这场风波中。

“代言门”事件其实就是广告公司借用明星们的“甜嘴”来“忽悠”消费者,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用一些好听的话来“忽悠”消费者,继而增加销量创造利润。

事实上,在“代言门”事件中,受害的除了消费者,还有品牌代言的明星,比如侯耀华。他在《今日说法》节目中称,全世界的广告,全都有很大一部分的夸张成分在里面。而明星在选择代言某产品时,广告词是既定的,他们只不过是被利用罢了。

的确如此,时下不仅是广告采取了这样一种扩大、好听的语言来表现,连各大商场、超市也纷纷采取这种模式,而且在这种“甜言蜜语”

的诱惑中,他们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自古以来,商家皆谋三分利。如果不谋取利润,那他们何以被称为商家?他们又靠什么撑起自己那么大的企业呢?再说,8元钱进货的商品是不会5元钱卖出的。

其实,只要是会算账的人都知道,商店是不可能将全部商品都这样打折销售的,否则他们做的只能称为是亏本生意。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商场中永远仅有很少部分商品是像刚才提到的“八块钱进货五块卖货”

的。当然了,对于打折他们也有着一套方式,那就是轮流打折。今天是烟酒打折,明天就是食品打折,其他商品的价格和其他超市的同样商品价格是差不了多少的。

敢于将八块进的货卖五块,在消费者看来,商家真的让了很大的利,自己真的得到了实惠,这样以来,消费者就会对这些商家“一见钟情”、“至死不渝”,从此锁定了这家商场,无论买什么产品都要到这里来买,那么对商家来讲,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只要消费者去了这家商店,他们怎么可能只买打折商品呢?别忘了,消费者能够来到这家商店是要花车费、精力和时间的,既然这些成本都付出了,消费者肯定会购买更多的不打折的商品,所以,商家最终还是赚了。

归根结底,无论商家说出什么来,你都不必惊讶,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尽量要把广告词说得够甜、够好、够夸张、够惊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抓住更多客户的眼球,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所以,作为消费者,如果你不是特别需要某商品,那么你就应该对商家的那些“甜言蜜语”有些免疫力,否则一不小心你可能就会被“忽悠”了。

优惠卡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站在大马路边上发这个优惠卡那个优惠卡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各种各样的连锁店的工作人员。

表面上看来,商家这么做是为了让某部分消费者得到优惠,但从实质上来看,商家发放优惠卡的目标不仅仅是宣传自己的产品,还是为了给自己主动向消费者迈出一大步寻找一个合理和更易接受的理由,从而引诱某些潜在消费者成为自己的目标消费者。也就是说,优惠卡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不仅如此,仔细说起来,优惠卡并不仅限于引诱这么简单,它甚至还涉及了“价格歧视”的问题。由下面这个例子就可看出。

王大爷刚过完他60岁生日,这天,他带着孙女去看电影。到电影院购票的时候,他很高兴地发现他因为已经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而可以得到属于老年人福利的50%电影票折扣。他的高兴劲儿还没过,就很惊讶地发现,在他购买爆米花的时候却必须付全价。这个事例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价格歧视。

与上面的折扣相似,就是连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也会经常发行一些商品优惠券。在肯德基或者是麦当劳,凭这类发放的优惠券在购买产品时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比如,正常价格下买一个汉堡包需付10元,但如果拿着优惠券却可以以8元的价格购买到同样的汉堡包。

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厂商为什么不直接降低产品的价格而是采取发行优惠券的形式来销售自己的商品呢?答案很简单:发行优惠券实质上也是一种价格歧视的手段。经过研究表明,大约只有20%~30%的消费者会有心去保留那些优惠券并在购物的时候使用它们。商家采用优惠券后,潜意识中就将消费者分为两类:使用优惠券购物的消费者和不使用优惠券购物的消费者。

当然了,发放优惠券向来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这些洋快餐一直使用的营销模式。为什么他们会乐此不疲,而消费者也乐于接受呢?

我们拿麦当劳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一种很容易被人想到的解释是,通过价格优惠会吸引来更多的顾客、提高销售量从而增加企业利润。但如果目的仅仅是这么简单,那为什么不直接降价呢?降价不是来的更快更明显吗?很显然,这样解释优惠券的作用是不完全正确的。事实上,优惠券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价格歧视的代言人,商家通过优惠券将不同的客户身上标上不同的记号,从而区分对待。

那么什么叫价格歧视呢?所谓的价格歧视是指在有些情况下,厂商会对同一种产品向不同的目标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一般来讲,价格歧视一共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就是消费者的最低承受底线。这级别的价格歧视也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因为如果厂商非常了解消费者对每一单位产品愿意并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那他就可以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对每一单位产品逐个制定价格。厂家这么做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最大限度地从消费者身上榨取利润。

第二级价格歧视不如第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它是指厂商按照不同的消费数量段实施不同的价格。例如:当某个消费者已经购买了3斤烟台苹果,每斤的价格为5元。如果这个消费者想要继续购买,那么厂家就有可能这么设定:3斤以后每斤的价格就由原来的5元下降到4元。

也就是说在这一级别上,卖家针对的是购买力不同的消费者设置了不同的价格歧视。

第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针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例如,同种产品有可能在富人区的价格要高于贫民区的价格。很显然,麦当劳公司发放优惠券的行为就属于三级价格歧视。因为麦当劳公司的人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会使用优惠券的,而使用优惠券的消费者在使用优惠券的同时必须支付以下成本:收集成本、选择权的丧失。

先来看收集成本。虽然说优惠券是免费发放的,但它的收集过程却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比如要刚好在某个连锁店发放的时候刚好经过,或者时时登陆网络搜寻、下载、打印电子优惠券。虽然这些行为都花钱不多,但一定会耗费时间、精力。而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现实世界中不同阶层人群的时间成本是大不相同的。那些富裕而繁忙的高收入阶段人群是不可能花时间收集优惠券并随时带在身上以备就餐用的。其实这时候所谓的价格歧视就表现了出来,它针对的是那些没时间、没精力去寻找优惠券的人群。

然后再转过头看看那些优惠券,准备持券购买的消费者他们要想享受价格折扣,只能放弃选择权。也就是说他们只能遵从麦当劳公司设定好的消费固定产品组合,不能依据自己的口味偏好随意调整产品组合。

而那些没时间来打印收集优惠券的人群不会为了优惠而委屈自己的口味偏好。喜欢花费时间的消费者就需要放弃选择权,而不喜欢浪费精力的人又放弃了金钱上的优惠。麦当劳就用这种简单的方法造成了价格歧视。

事实上,商家对客户进行价格歧视也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具备以下两个先决条件,商家的伎俩才能得以实现。第一,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他们拥有的这些不同偏好可以被区分开。只有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从而造成价格歧视。

第二,拥有不同偏好的消费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之间隔离的。

这样就可以避免中间商以低价买进商品,转手以高价出售此种商品从中获利的情况出现。

除掉麦当劳、肯德基之类发优惠券的价格歧视外,还有很多价格歧视的案例。比如“洋洋百盛”经常在新款服饰上柜的3个月前后折价5折销售。其实这种销售模式也是一种价格歧视。按照日常的惯例,每个季节的最新款式服装价格总是很高,从来不会存在打折或者促销的情况出现。当然,零售商自己也知道,商品不可能在这个季节结束的时候全部销售完。所以,刚开始上架的时候他们针对的主要是那些追求时髦的人群,而之后打折则主要是为了清空一些公司的库存,也为了照顾那些富有价格弹性的买者。而这,实际上已经有了价格歧视。

从上述分析看来,当你手持优惠卡时,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受到商家的特别“照顾”而感到洋洋得意或是与众不同,相反,在你同意接受对方给予的优惠卡时,你正在掉进商家为你精心安排的一个消费陷阱里去,让你再也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从会员卡得到实惠的不一定是顾客

平常情况下,我们见得最多的情况就是超市、药店、美容院等地方发放的会员卡。例如:在一些大型连锁超市中,它就会设置很多的会员商品。这些会员商品不仅价格要比普通的低,还会因为购买了此类商品让拥有这张卡的消费者获得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消费者甚至可以换购一些商品或者减分获得让利商品。

这不得不让人们开始产生一个疑问:从会员卡得到实惠的真的是顾客吗?实践结果证明,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时下,很多的商家为了促进消费,相继推出各种各样的会员卡。

的确,会员卡所带有的各种“折扣”和优惠措施,着实让消费者们“蠢蠢欲动”。但是消费者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很多的会员卡几乎都是需要花钱来办的。有的人为了能够享受到会员卡上的折扣,纷纷掏出腰包,少则百元,多则两三千元甚至上万元,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了商家的“会员”。但是,现实却并不如消费者想象的那么美好。很多消费者表示:有的会员卡刚办理不久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成了毫无用处的“垃圾卡”,而当初办卡时在会员卡上余留的大笔金额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不论是还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上班族,会员卡消费已经成为了他们消费的一种时尚。他们的钱包只要随便一摊,里面各式各样的会员卡总是让人眼花缭乱。而很多的大学生似乎更深受其害,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大多都抱着“能省一分是一分”的心态来对待消费,也正因如此他们成了各种会员卡的持有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大学的附近都会有很多的小吃店或者小餐馆。他们怂恿学生们在自己店里办上各式各样的会员卡,并承诺:只要积分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可以换购某样商品。当单纯的学生们从此“专一”地享受这一家商品的时候,以为可以幸运地因为积分达到某个数量而换购心仪的物品,不幸的是大部分人达到某项积分的时候,小店已经不是转让就是关闭了。

曾看到某个报道:某位家住市区的先生也遭遇过同样的尴尬。为了享受所谓的“实惠”,这位先生在家附近的某国内连锁餐饮店办理了一张会员卡,而该餐饮店提供的会员卡的实质上就是预付消费卡——存进钱直接刷卡。该先生一图优惠、二图方便,当即就往卡里充了500元,但之后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只到该餐馆消费了一次。某天,当他心血来潮想去自己办卡的餐馆里消费时,却发现原来的餐馆已经被一家茶饮店取代了。询问过后才知道,餐馆停业了。这位先生当时十分生气,他马上拨通了会员卡上写上的联系电话,要求商家给个说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商家的回答是:餐饮店既然是全国连锁店,那会员在全国各家分店都可使用该卡,而公司规定凡是存在卡上的钱都不能退还。

这位先生当时非常生气,他说这个连锁店在该市停业自己就只能去别的城市才可以消费,而就算有机会到附近城市出差,次数也是有限的,更别提特意跑到该连锁餐馆用餐了。这么说来,这张卡上的余额也只能是打了水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