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大,植物叶子形成1克葡萄糖需要消耗2500升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而形成1千克葡萄糖,就必须吸收250万升空气所含的二氧化碳。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每平方厘米的梓树叶面,每小时能吸收0.07立方厘米的二氧化碳。世界上的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通常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一天可以消耗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如果以成年人每天呼吸需要0.75千克氧、排出0.9千克二氧化碳计算,则每人有10平方米的森林面积,就可以消耗掉每人因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并供给需要的氧。
生长茂盛的草坪,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每平方米上1小时可吸收1.5克二氧化碳,按每人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38克计算,只要有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把一个人白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加上夜间植物呼吸作用所增加的二氧化碳,则每人有50平方米的草坪面积,即可保持整个大气含氧量的平衡。
养分循环过程
在生态系统中,养分的数量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在不断地获得养分,同时也在不断地输出养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换。每年都有一定的养分随降雨、降雪和灰尘进入到生态系统中。森林中的大量叶片有助于养分的吸取。活的植物体能够产生酸,而死的植物体的分解过程中也能产生酸,这些酸性物质能溶解土壤的小石子以及下层的岩石。当岩石被溶化时,各种各样的养分元素得到了释放并有可能被植物吸收。这些酸性物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山体上坡的雨水通过土壤渗漏也可以为下坡的生态系统带来养分。多种微生物依靠自身或与固氮植物结合可获取空气中的游离氮(这种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并把它转化成有机氮为植物所利用。
一般地说,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地球化学物质的输出量小于输入量,生态系统随时间而积聚养分。当生态系统受到火灾、虫害、病害、风害或采伐等干扰后,其形势发生了逆向变化,地球化学物质的输出量大大超过了其输入量,减少了生态系统内的养分积累,但这种情况往往只能持续一两年,因为干扰后其再生植被可重建生态系统保存和积累养分的能力。当然,如果再生植被的生长受到抑制,那么养分丢失的时间和数量将进一步加剧。一如果森林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未受干扰,使得树木、小型植物及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停止了积累,养分贮存也随之结束,那么此时地球化学物质的输入量与输出量达到了一个平衡。在老龄林中,不存在有机物质的净积累,因此它与幼龄林及生长旺盛的森林相比贮存的地球化学物质要少。地球化学物质的输出与输入平衡在维持生态系统长期持续稳定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水文过程
森林水文学,包括森林植被对水量和水分循环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以及对土壤侵蚀、水质和小气候的影响。
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量,是森林水文学领域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迄今为止,关于森林与降水量的关系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结果。一种观点认为森林对垂直降水无明显影响,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森林植被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也存在着同样的争论。这些争议的存在引起了对森林植被特征与水文关系机制研究的重视。国内外已有较多的冠层水文影响研究。森林地被物的水文作用正逐渐得到重视,除拦截降水和消除侵蚀动能外,还能增加糙率、阻延流速、减少径流与冲刷量。
蒸散一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水分支出,森林蒸发散受树种、林龄、海拔、降水量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作用。随纬度降低,降水量增加,森林的实际蒸散值呈现略有增加的趋势,但相对蒸散率(蒸发散占同期降水量之比)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其变化在40%~90%之间。
森林对水质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森林本身对天然降水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吸收和溶滤作用,使天然降水中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二是森林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20世纪70~80年代,酸雨成为影响河流水质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评价大气污染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森林水质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点源和非点源污染引起水质退化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立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化学物质运动的模拟模型,成为当前评价森林水质影响研究的主要任务。
能量过程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能量在系统中具有转化、做功、消耗等动态规律,其流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其一是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其二是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的输出。在生态系统中,没有能量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将太阳能变为化学能,一方面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供给异养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并作为化学能,沿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流动,这种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能量传递和转换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能量流动沿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顺序逐步被减少;二是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用于维持新陈代谢活动而被消耗,一部分在呼吸中以热的形式散发到环境中,只有一小部分做功,用于形成新组织或作为潜能贮存。由此可见,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较低的,能量愈流愈细。一般来说,能量沿绿色植物向草食动物再向肉食动物逐级流动,通常后者获得的能量大约只为前者所含能量的10%,即1/10,故称为“十分之一定律”。这种能量的逐级递减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目前森林能量过程的研究多以干物质量作为指标,这对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效率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过程最好是测定组成群落主要种类的热值或者是构成群落各成分的热值。能量值的测定比干物质测定能更好地评价物质在生态系统内各组分间转移过程中质和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热值测定对计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率是必需的。
能量现存量指单位时间内群落所积累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活植物体与死植物体的总能量,是根据系统各组分样品的热值和对应的生物量或枯死量所推算的。由于能量贮量与生物量正相关,生物量大,能量现存量也愈大。生物量主要取决于年生产量和生物量净增量,乔木层不但干物质生产量较大,而且每年绝大部分生产量用于自身生物量的净增长,年凋落物量很小,其现存量较大。下木层和草本层年生产量小,特别是林冠层郁闭度过大的林分,加之大部分能量以枯落物形式存在,其现存量较低。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要获得最大的能量积累,必须合理调配乔、灌、草的空间结构,提高系统对能量的吸收和固定。
生物过程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占有重要地位、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古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地球变迁与古环境演化有密切关系;现代生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坡向和海拔高度所引起的水、热、养分资源与环境梯度变化对森林群落多样性的景观结构与格局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异质性的森林群落空间格局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自然和人为干扰体系与森林植物生活史特性相互作用是热带森林多物种长期共存、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森林动态稳定的重要机制。
森林采伐一般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森林采伐后树种多样性随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及其生态保护的意义目前国际上存在争议。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球尺度上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氮沉降、酸雨、气候变化和生物交换(有意或无意地向生态系统引入外来动植物种)。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最大的影响,其次是气候变化、氮沉降、生物交换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其中,热带森林区和南部的温带森林区生物多样性将产生较大的变化;而北方的温带森林区由于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土地利用变化,所以其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