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14

第14章 走出家教误区,树立科学的教子观(2)

《宝葫芦的秘密》是一个童话故事,说的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有一天捡到了一个宝葫芦。自从有宝葫芦,他就什么也不怕了,特别是每当他考试遇到难题时,宝葫芦就会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他。因此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幻想有那么一天得到一个宝葫芦,使繁重的学习变得轻松。这个幻想据说在不久的将来可望实现。未来的宝葫芦是一种叫做电子芯片的东西,只有人的指甲盖那么大,当科学家把它植入人的大脑后,人就会变成“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无所不知。英国的科学家正在日夜兼程地研究这个课题,据说有人很大的进展。当一位小学教师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后,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兴奋异常,大家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唉!真希望那块‘指甲盖’快快到来,我们就用不着这么苦了。”

这位老师说:“假如这一天真的到来了,你们想想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人人都是全能博士!没有好生和差生,人人都平等了!!”

“小宝宝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不是哭而是高声朗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最要紧的是我们不用用功学习了,教室变成游乐场,老师的讲台成柜台,校园成乐园。”

“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因为人人有知识,从小就可以建设国家。”

“正当孩子们越说越起劲时,这位老师话锋一转:“新科技的运用的确会给人类带来空前的进步,可也有它的副作用,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无缺的。你们想想,这个新奇的‘指甲盖’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毛病呢?”

孩子们想了想,纷纷说道:

“从小不用刻苦学习,我们都可能成为懒鬼!”

“我们也就尝不到学习的乐趣。”

“所有的人变成同一个脑袋,真没意思!!”

“没有人在学习上和我竞争,我就会有说不出的没劲儿!”

“如果万一那人‘指甲盖’出了问题,比如全世界很多电脑不就感染上电脑病毒了吗?那时我们就可能成为一个个呆子、傻子,或神经错乱,那就惨了。”

……

没想到孩子们的认识是那么有趣,那么深刻。通过引导学生对新的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分析,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他们面前展示了多么灿烂辉煌的未来,从而唤起他们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的激情。越是高度进步的科技文明,越需要我们从小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况且那个神奇的“指甲盖”还需要我们好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变为现实呢。即使到了那一天,知识也不能代替能力。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懂得的知识也许和成人一样多,便能力无法相比。

摆正生活价值观(不可助长孩子不良价值观)

偷窃,是当今社会发案率最高的一种犯罪,也是令人最为头痛的一种社会“顽症”。这种行为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中也常常发生,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深为忧虑。

小学生的偷窃行为,既有拿同学的文具、玩具等,也有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将学习用品、文具、化妆品、玩具等偷走,还有的从家里把钱偷拿出去。

拿同学的文具和玩具等物品,常常是出于好奇,认为他有我没有,或者是他的比我的好,把他的拿过来,变成我的,岂不乐哉。有的小学生在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偷东西,既有单独干的,也有一帮人一起干的。无论哪种情况,大多并不是出于因没钱买不起,或因家里没有这些东西而感到苦恼等原因,而是临时起心寻求刺激去干的。

不经允许就把父母钱包里的钱偷偷拿走,这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的事。当他们发现购物需要钱,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就开始对钱发生了兴趣,父母将钱乱放为小孩偷拿提供了条件,一旦喜欢上了某种吃的、玩的、用的物品,担心父母不会同意购买时,就有可能偷拿家里的钱去自行购买。当父母发现多了某样东西时,孩子可能谎称是某某同学借给他或送给他的。

近来,偷窃在孩子中己不是个别现象。其原因究竟何在呢?首先是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差,规范意识淡薄,不懂得偷拿别人的玩具和学习用品是坏事,他们缺乏对于这种行为的是非标准,并且常常对电视中有偷窃毛病的同龄孩子产生好奇心。这说明有必要使孩子认清好坏,懂得道理,并在此基础上检查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孩子们忍耐力不足,自我掏能力不强,一旦想要放在眼前的东西,尤其是好玩、好吃的东西,就不能自我控制,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知不觉把手伸出去。再次是孩子所受压力大,愿望不能满足十分苦恼。不少有偷窃行为的孩子说:“觉得有趣就干了”,“因为我想要,别人肯定不会给我,就只好自己偷偷地拿过来了。”这表明,孩子因为压力大而心神恍惚,由于愿望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苦恼加剧,会使他们对于干坏事反倒感到某种异样地喜悦。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们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切不可听之任之。一是要使孩子牢固树立对于好与坏行为的规范意识。父母可以通过用常用的浅近事例教育、启发孩子。二是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做益的游戏,进行体育活动。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使孩子乐于和同年龄的或不同年龄的孩子尽情地玩耍。三是在发现孩子拿钱、偷窃时,要严加批评,促其认错。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采取严肃的态度特别重要。如果觉得孩子不懂事、可怜,或者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即使不说孩子也会明白,不了了之,孩子就会逐渐变得不可救药了。

“儿时偷针,大来偷金”。这句流传久远的古语说的就是对小孩的偷窃毛病如不教育,后患无穷。河南省西峡县看守所关押着一名年仅16岁的小年犯李某,他是独生子,深受父母的宠爱,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11岁就染上了偷窃习惯,他的母亲知道后,不仅不管,还为其打“马虎眼”。他在母亲的庇护下,贼胆越来越大,后被本县公安机关抓获。在受审期间,其母为掩盖儿子的罪行,竟将儿子偷窃的录像机、电视机等物运往外地窝藏。其结果是母子双双被判刑。可悲!可叹!

为了社会,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我们父母切莫以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变好而错过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时机!

一心望子成龙,成人意识淡薄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大凡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这是一种渴望成才、追求上进的良好愿望,是值得称道的。然而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就为他设计了一幅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的金龙、银凤图。

西安市某子弟小学以400多名“小龙”的远大理想做过调查,其中90%的理想是这个“师”,那个“家”,几乎没有人填写愿意当一名普通工人或服务员。其实,“龙”本身是五彩缤纷的。对于社会来说,有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而且更多需要的是普通劳动者。作为家长应对孩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孩子成为各种有用之才。不要把理想挂历在空中,而是要让龙回归地面。

老舍曾经写过一封家书,信中谈到对儿女的教育和企盼:“惟儿女聪明不齐,不可勉强,致有损身心。我想,他们能初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足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讲演,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壮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教他们多游戏,不要紧逼他们读书写字;书呆子无机会腾达,有机会做官,则必贪污误国,甚为可怕。”

召集的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恨不得都成为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哪里不想到将来要自己的孩子去当工人车夫之类的。为了使孩子成龙成凤,他们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从小孩呀呀学语就背诵唐诗,作算术,练字,绘画,弹琴……上学后更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买辅导材料,请家庭教师,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培养孩子的多种技能,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恨不能让他“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父母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又是什么地位呢?常州市妇联对有读书郎的700户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情况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发人深思,有54。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然是自己的家长。这是做家长的悲哀,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因为父母们为了使孩子成龙成凤,往往只注意智力教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为达以自己的目的,不惜采取逼迫式教育、打骂式教育,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非但不能成龙成凤,恐怕连成人与否都难说,弄不好就会学坏成虫了。

培养子女要顺其自然,因人施教。要像老舍先生那样,首先要看看自己的子女是什么样,适合做什么,是什么铁就打什么钉。不要强求孩子学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要压制孩子的爱好,按家长划的框框去生活、去成长。不要盲目攀比,赶时髦,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习什么。要了解自己的子女,培其所长,避其所短,要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思。

上大学虽然是成才的一条光明大道,但不上大学不等于就没有出版和出路。高尔基、富兰克林、聂耳、法拉第这些人连大学的门都没有进过,但是他们干出了令人敬佩的大业。成才的路多着呢,何必非要往一条本来就十分拥护的路上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作为著名作家的老舍先生难道不希望每个子女都成大器?但是他“知道儿女聪明不齐,不能勉强”,拿我们今天有些人的眼光,老舍对子女的要求太低了。其实,这是每个做家长的应有的平常心。祖国需要栋梁,也需要砖瓦。一个社会全是干部、科学家、艺术家,是不可能的,也是可怕的。偌大一个社会,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首先要让子女学会做人,学会自食其力。这样,作父母的、作子女的都会活得轻松些,更洒脱、更自在、更现实一些了。

家长们总是有意无意地高估自己孩子的潜力。例如,北京对350个中小学生及其母亲的调查中,当问及“您的孩子在班级里的能力属于哪一类?”时,母亲们评价集中于“最强”、“较强”,极少有选择“较差”和“最差”的,而班级中不可能没有最差的学生,建立在对自己孩子估计过高基础上的期望总是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