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15

第15章 走出家教误区,树立科学的教子观(3)

不要把孩子当神童。让一个几岁的孩子参加那么多的辅导班,又是钢琴班,又是绘画班,又是英语班,孩子到底长了几个脑袋?你了解他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特长?孩子不是神童,没有必要给他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这样可能造成孩子什么也学不好,这最开始的失败挫折对他的一生道路都不利。要知道,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很不容易的。

孩子是个普通话人,这并不是任何人的过错,就从这里开始培养,不要总是捻,把孩子看成是普通人,也许有成绩还会获得格外的惊喜。

要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成为自强自立、不依赖父母的人。如果不愿意做普通劳动者,不懂得社会公德和为人之道,不爱劳动,不讲艰苦朴素,连成人都没做到,又何谈成才?有些家长子成龙心切,但由于方法和教育思想不得当,导致孩子发生出走、轻生等问题,酿成苦果,后悔不己。

教育孩子成人道德要在家里做到孝顺父母,在外尊重别人。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的特点,看能否反他培养成高层次的人。有长一方面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替身,圆自己没有圆的梦。另一方面,也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攀比,生活上不攀比,学习上也不攀比。把培养目标由成龙改为成人,并不是降低了标准,相反,这是在一定程度上说还是提高了标准。因为,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做人。

教子成人,绝不是保证孩子不违法犯罪就完成了任务了,而是指教育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四有”有标准不可谓低。同时,万太高楼平地起,成龙的基础必须是先成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高深学问、强健体魄的人会“成龙”。“成龙”者,惟有那些经过不懈努力而超凡脱俗的“成人”者。可见,成龙固然好,但是,成人更重要。

宁养贼子不养痴儿

吵架是孩子间经常发生的事情,家长们对此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家长主张报复,教自己的孩子以拳还拳,以牙还牙,以骂还骂。有的家长认为“人老实有人欺,马老实有人骑”,信奉“宁养贼子,不养痴儿”。有的家长宽宏大量,只怪自己的孩子不好;有的家长退让,叫孩子不要再和别人玩。有的家长则护短,说别人欺负了自己的孩子,甚至于将别人的孩子揍一顿。更有甚者,居然为了孩子的事情破口大骂,将孩子间的纠纷升级为大人之间的争吵,直至大打出手。

为了孩子之间的一点口角,弄得大人之间不团结,实在是不值得。小孩子刚才打架,一会就又混到一起玩耍。这里面就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养意识以及家长素质的问题了。

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打架袒护,其他事情也一样。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仅不从中吸取教训,反而辩解:“宁养贼子,不养痴儿”,有这样思想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如果不是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的话,就没有必要把贼子和痴子联系起来,似乎世界上的孩子除了贼子就是痴子。在千千万万的孩子中,贼子有,痴儿也有,但绝大多数是品行端正、智力政党既非贼子也不是痴儿的健康孩子。

“痴”:愚笨、呆傻之意。很明显,是指一个人的智力而方。这里所说的痴儿,不是智力差,而是他不会占便宜,打架不厉害。不难看出,这些家长的是非界线也是十分清楚的。利己为“是”,不利己的为“非”。一切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标准,“是”者为聪明人,“非”者为痴儿。实际上,这种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并不是他们聪明的表现。加里宁在谈到做人的品质时说:“第一,是爱的感情,第二是诚实,第三是勇敢,第四是团结别人,第五是爱劳动。”他说:“每个思想健全的正直人士,其品质必须如此。”有这五种品质的孩子绝不是神经有毛病的痴儿,而是有思想、有头脑、真正聪明的孩子。

袒护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专亏,本意是好的,是为孩子好。但结果去往往事与愿违,最终是害了孩子。这一点恰恰是某些家长不明白、不觉悟的地方。孩子的毛病是客观存在的,越护越短,短是护不住的,总会表现出来,一旦酿成大错,则悔之晚矣。

老人们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母亲,对自己的独生子百般娇惯,支持、纵容他占小便宜,使其恶习渐增,胆子越来越大,最后犯了法,被郑斩刑。临弄前,他要求吃妈最后一口奶。妈妈把奶送给他,他“吭哧”一口把妈妈的奶头咬掉,恶狠狠地对她说:“不是当初你惯我,哪落到今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娇惯孩子会酿成大祸,最后连自己的孩子也会恨你。

尽管这个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但现在袒护孩子的父母仍不在少数。

青工小马10岁丧父,妈妈为了他一直未再婚。一次,小马在与小朋友打架时挂了点“彩”,妈妈在把人家的孩子骂了个狗血喷头之后,又着实地教训了独生子一番:“我宁愿养刁子也不愿养孬种。今后和别人打架一定要狠,不能吃亏。”妈妈的“谆谆教导”伴随小马长大。他变得粗野蛮横,左邻右舍、同事工友既恨又怕他。一次,一位同事不小心碰了小民的自行车,他破口大骂,那位同事还了一句,他就猛地掏出水果刀向同事捅去……当妈妈痛哭流涕地到看守所看望他时,小马却满怀胜利的豪情劝说母亲:“你伤什么心,是我用刀子捅伤了别人,又不是别人用刀子捅了我。”

不知道家长是否意识到,让孩子以拳还拳,以牙还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爱心。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顺利,时时刻刻都在爱的怀抱里,然而,有多少人想过,除了让孩子躺在家庭的温床上享受爱的温暖,还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参与社会竞争,仅仅有父母之爱是不够的,是不能给他带来一生的幸福的。人生快乐同样离不开同伴的爱、集体的爱、社会的家。所以爱永远是双向的,你要得到爱,必须自己要有爱心,随时准备向别人——父母、同学、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献出你无私的爱。而教孩子以拳还拳,以牙还牙,如何能够培养出孩子的爱心呢?

一些幼儿教育专家曾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幼儿园里进行一组耐人寻味的心理测试。专家们问孩子:“你玩得好好的,有个小朋友突然打了你,你怎么办?”一个小男孩脱口而出:“我拿鞭子抽他!”其他57。1%的孩子也都是同样的心态:我不能吃亏,我要报复!有些回答更让人心惊肉跳:“打他屁股”、“告警察抓走他”、“卡死他”、“勒死他”、“电死他”、“把他卖了”等等。

调查中还有一个题目是“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外套借给她吗?”其结果半数的小朋友都找出种种理由不愿意借。

事实就是这样让我们难以置信。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不能容忍别人,甚至对人有些残酷,这至少也让我警醒了。如果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仍然是这个样子,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尔虞我诈,人人自私残酷,没有爱、没有同情心、没有宽容、没有正义,不是同样的可悲吗!?

当然,孩子是无辜的。那么,是谁给他们纯洁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呢?许多孩子都说过,爸爸妈妈教过他们:如果谁碰了你一指头,一定要毫不犹豫地踢他一脚!这难道也是教育吗?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没有爱心的。这恐怕并不是我们家长的初衷,然而这又完全是家长教育的结果。

为了孩子们生活得更好,我们在为他们创造无穷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如果把他们培养成为感情冷漠的“冷血动物”,那实在是害了他们,毁了他们。还是把爱心还给孩子吧!家长要教会孩子从小待人宽厚,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宽人克己,真诚友爱。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有宽人之量,才能成为一个懂得道理、识大体的孩子。

孩子首先是人(重成“才”,轻成“人”)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的升学和“有出息”,强行给孩子布置过量的作业。有些课目学校少考试或不考试,家长便千方百计找来别的学校的卷子自己考孩子。至于把孩子送到“星期日学校”、“假日辅导班”、“补习班”的现象,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给孩子买复习资料、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陪练钢琴”、“伴读外语”等方面,家长十分舍得投入时间、精力和财力。

在几年前召开的全国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上,家长们重视小孩成“才”的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的倾向,引起了与会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教育专家认为,在人才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诸如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心理随能力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孩子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的缺陷倒可贻害一辈子。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上的错误正如自己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靠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曰:“在小时候”。“在小时候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洗手;做错事应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说,我学的东西就是这些。”他的回答耐人寻味。

一个人能否成才,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谈自身成才体会,避开早期智力开发,强调品德文明的养成,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精髓。

做人与成才,本是辩证的统一,有些人往往更看重后者。似乎只学习好,其它都可不计较。“望子成龙”之心基于“望子成人”。这是多年“应试教育”造成的一种扭曲心理。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人在不久前指出,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求知、办事、健身,首先是学会做人。要做到这些,必须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抓起。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非常重视品德教育,提倡自省与外察相结合,主张“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敏行慎言”,通过一系列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升华个性,最终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准则。“修身”就是加强自身的修养,离开个人的自我完善,根本无法承担“齐国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