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07

第7章 父母的能力有限(3)

自从我国颁布城市九年义务教育制以后,城市的子女都可以取得初中毕业的学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时下初中毕业生,在升学时可供选择的是两批六类学校。第一批是普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专;第二批是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第一批录取的学生,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初级以上的科学技术人才,基本上是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第二批录取的,主要是作为一种熟练技术工人走上工作岗位。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人们越来越重视了初中毕业生升学志愿的选择。如何做好初中毕业生升学志愿的选择,更为家长和初中应届毕业生们所关注。而且,每年中招结束,都有一些家长由于为孩子选择填报升学志愿失误未被录取而感到遗憾。

为了避免选择填报升学志愿中的失误,家长指导孩子选择升学志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中招信息。首先要掌握当年中招的情况。所有高中,都是在本区招生的。但中等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技工学校,则不尽然,有的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有的是面向全省的,有的是面向地方的。这些招生学校的招生人数都是纳入国家计划的,反映了国家在人才培养选拔方面的需要。在为孩子选择升学志愿时,一定要以当地教育部门编发的当年普遍高中、中等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招生计划为依据。

2.要从考生实际出发。直到目前,无论普遍高中、中等师范、中等专业学校,或是技工学校、职业高中,都是通过统一招生考试来录取的。而且是以中招统一考试的成绩为依据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个录取分数线,在这个线内择优录取。因此,在选择升学志愿时,一定要从自己考试的成绩出发,对照各类学校录取分数线,以及某校在本地区是否招生和招生的人数,不要随大流,不要盲目填报。特别是在选报面向全国招生的中专及中等技术学校时,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宁可报得略低一点,切不可报得过高。以免因填报有误而不被录取。

3.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制度也在改革。目前,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尚有统招生、自费生、委培生的区别。高等学校从1997年起全部实行并轨,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要收取一定的学费。中专及中等技校的自费生、委培生也是收取学费的。因此,要使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或上中专及中等技校的自费生、委培生,不仅有一个考上考不上的问题,就是考上了,也还有一个经济负担问题。国家不能也不可能把学生上学的费用全部包下来。依靠国家和社会来负担学生上学的费用,也是不现实的。

4.要注意考试有关的政策。在中招时,国家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对于招收的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静脉曲张已治愈者,限报中专艺术类学校,如舞蹈、戏剧、杂技及体育,师范类对于男女的身高也有规定。有些学校要求提前报名、面试。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

从小事做起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孟母良好家教的故事。孟母择邻说明环境对于孩子幼年成长的影响。孟子自幼丧父,小的时候十分顽皮,也非常聪明,他看到邻居杀猪就跟着学杀猪,看到邻居吹喇叭就跟着学吹喇叭,所以导致孟母三迁,最后迁到一所学堂附近定居,靠织布为生,并将孩子送到学堂读书。有一次,孟子逃学回来。对此孟母并未直接批评他,也未用唠唠叨叨的方式支教导孩子好好学习,而是拿起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儿子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说:“你逃学耽误了课程,和我中途断织是一回事,逃学不愿学习,将来怎么能有出自呢?好比我们家是靠织布为生的,现在布机上的布剪断了,吃饭穿衣的来源不也就断了吗?”这形象的教育,使年幼的孟轲大为震动。自此以后坚定了学习的信念,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影响历史的思想家。

打开中国的历史画卷,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同孟子成才一样,许多颇有影响的英杰常常与母亲的培养息息相关。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孔子,不到三岁就失去父亲。每当孔子放牛归来,孔子母亲就将儿子招到身边,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母亲的教诲为孔子成为大学者、大思想家打下了基础。

宋代的岳飞幼时因洪灾丧父,母亲姚氏不因家贫而放弃教子。姚氏买不起笔墨纸砚,就铺沙教子写字。终于感动了文武双全的周侗,分文不取而收岳飞为徒,使岳飞如鱼得水,各种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影响千古的军事家、书法家和民族英雄。

周恩来的婶婶陈氏嫁到周家才一年,丈夫就不幸去世,周家人将不满5岁的周恩来过继给陈氏为子。从此这位才华出众的大家闺秀,就将全部爱心倾注到周恩来身上。她有计划地教他读书识字,逐渐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使恩来从小就才华出众,奋发上进,合群乐友,极具爱心,从而为他成为世界罕见的伟大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现代中国的许多名家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和家庭的良好教育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故而也对自己下一代进行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家教之道,又成为我们的楷模。

毛泽东的家教三原则:“爱”、“严”、“教”。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可称得上一位深谙家教艺术的优秀家长。“爱”是毛泽东家庭教育的出发点。他非常重视与孩子的交往,以培养孩子爱父母,进而爱人民的品德。“严”是毛泽东家庭教育的核心。对子女他严格要求,从不讲特殊,他将儿子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锻炼,在三年困难时期让女儿李敏、李讷与同学们一道在学校吃食堂大灶,同样挨饿受苦。“教”是毛泽东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他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他不仅仅是伟大的父亲,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

黄炎培的教子这道是“从小事做起”。这位现代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不仅注意言传身教,还时而设计情景教育子女。有一次,他故意把鸡毛掸子丢在过道的地上,然后称有事,把几个孩子分别叫上楼去,想观察他们如何行事。大女儿绕道走过去;儿子一跃而过;二女儿一脚将掸子踢到了一旁。黄夫人听说楼上有事,便也上楼想看个究竟,当她看见地上的掸子时,连忙顺手把它放归原处。黄炎培感慨地说“你们几个死囡没规矩,看见东西乱扔也无动于衷,要多学学你们的母亲的好样子。”随后,他给子女们讲了应如何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使子女在这件小事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鲁迅教子注重循循善诱。鲁迅有着慈母般的温情,对于儿子海婴十分疼爱,有进海婴做了事,他总是循循善诱,使孩子既改正了错误,又增长了知识。他经常给海婴讲童话故事,培养孩子明辨事非和区分善恶的能力。鲁迅还很重视孩子游戏,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他对家庭的“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都很反感,他说“小时候不把孩子当人,长大后他也做不了人”。

老舍教子订有“顺其自然”的四条“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耍娱乐,不失儿童的天真浪漫;四是要有健壮的体魄。这套“章程”体现了老舍家教的基本思想,即教育孩子应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孩子如同初飞的小鸟,应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空间,任其飞翔,不必硬逼着孩子去遵守某些条条框框,否则会使其丧失天性,其结果适得其反。老舍的“顺其自然”决不是放任自流。他主张“虚荣心绝对不可有”,要求孩子不可贪得,诚实做人,自劳自立。老舍的教子之法是宽松之中见严格,他从心理上理解孩子,从方法上适应孩子,才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让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家庭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应在于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能力,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克服日常生活中的依赖心理,并敢于把孩子“逼”到必须自己解决困难的境地。

有位知名的企业家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让他到离家很远的一位亲戚家去帮忙。由于带的行李较多,匆忙中他把父母给他画的路线图和装有路费的钱包给忘在家里就上路了。当他走了四五公里到达车站时,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当时天色已晚,他没时间回家去拿,于是站在车站,希望父母发现他的疏忽能及时把钱包和路线图送来,但是好半天,也不见父母的身影。正当他不知所措时,突然想起车站前有一个废品收购站,于是他就考虑自己身上的什么东西最值钱,最后他卖掉脚上的鞋,买了车票,赤脚到了目的地,通过打听找到了亲戚家。

这个故事对当今的父母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现在的父母处在故事中的父母的立场会怎么样呢?现在的孩子出门之前,什么东西都是父母给准备好;孩子出门之时,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孩子走后若发现有什么东西没带上,父母往往比孩子还惊慌失措,赶快追在孩子后面给送去。父母总是不给孩子独立问题的机会,不给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孩子怎能离开父母的庇护,逐步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呢?

现在的父母过于将孩子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不给孩子以面对困难的机会。孩子出门玩时,父母总是想送孩子到目的地;天突然下雨时,父母总是赶快拿雨伞去接孩子。然而,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总会遇上种种困难,父母没法都为孩子一一解决的,以那时,孩子该怎么办?所以,有时父母知道孩子遇上困难了,只要不是不可逾越的困难,父母不妨佯作不知,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只能引导孩子的兴趣(别总对孩子说“这样做”)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应强行向孩子灌输一些观念和原则,如饭前洗手,见人打招呼等观念和行为原则,不论孩子喜欢与否,也不论孩子是否理解,都应要求孩子这样做。孩子到一定年龄自然能明白为什么该这样做。

但是当孩子到一定年纪,父母就不能一味地对其实行强制教育,要求他该“这样做”“那样做”。因为孩子进幼儿园以后,尤其是上学以后,若是对自己不理解的事、不乐意接受的事,他往往就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踏踏实实地根据父母的要求“这样做”。尤其是常与孩子在一起的奶奶或母亲,如果总是唠唠叨叨地对孩子指指点点,要求孩子该怎么做,反而更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据科学研究发现,小集团的领导大体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由于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不同,集团内部的人员状况也不同:在专制型领导率领的集团中,集团成员最容易丧失干劲儿,而在民主型领导的带领下,集团成员的积极性最大容易被调动和发挥出来。专制型的领导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详细批示属下该怎么做,属下常常连这样做的最终目标都不明白,感到总是被牵着鼻子行动,没法调动起积极性,提不起热情。而民主型的领导总是把行动目标明确地告诉大家,并在各自的分工、步骤、方法等方面充分尊重属下的意见与判断,于是集团成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相互协调,工作效率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