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08

第8章 父母的能力有限(4)

另外,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总有人在旁边详细地要求我们“要这样干”“不要那样干”,心情必然不会愉快,对所干的事也就自然地产生抵触情绪。而给人提供动脑筋的条件,他就会对所做的事满怀热情,兴致勃勃地努力做好。

所以,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后,父母最好不要总是要求孩子该怎么样做,而是以探询和商量的口吻问孩子,你觉得该怎样干才好。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做法明显不好,也别生硬地要求孩子不要那样干,而应以商量的口气告诉孩子你觉得这样做不是最好,让孩子想想怎样做会更好些。这样,孩子会愉快地做事,又能培养其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

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对待)

我们常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因此有母子同心的观念,大多数父母都愿意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至少,不少父母都不自觉地把孩子看做“我的孩子”,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而社会也大多默认或支持这种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下,父母很少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和孩子谈话,而是一味地爱抚孩子、哄劝孩子。

而英美等国的父母通常能把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人,在孩子连话都不会说时就像对待大人一样和孩子谈话。同时,英美等国的父母通常把自己和孩子分开,孩子犯了错误就该让孩子承担,孩子取得成绩则向孩子祝贺。而我们却常常看见我国的父母把孩子的过失成绩都一古脑地和自己的过失成绩混为一谈——孩子取得成绩时,则说“你给爸爸长脸了”;孩子在外表现不佳时则说“你可把我的人给丢尽了”。

要培养自立自强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小把孩子视做一个独立的人,像对待一个其他人一样对孩子,和孩子进行充分的交谈,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为他自己长脸,而不是为父母长脸。

切忌允许孩子悔棋

棋弈游戏对培养孩子的智力大有好处,许多父母都会教孩子下棋,往往是先教孩子下简单的五子棋、军棋,再教孩子下象棋、围棋。

棋类游戏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每一步都需要经过认真思考,环环相扣,稍有不慎,一步走错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因此,不少孩子在学棋时,发现走错了,常常向父母提出悔棋,有时甚至已走了好几步了还要回头重来,做父母的往往都会迁就孩子。

在教孩子下棋时,有时允许孩子悔棋有利于孩子提高棋艺。但是,父母在陪孩子下棋时,应切忌让孩子悔棋。因为下棋只是娱乐活动,但也有明确的竞技规则。因此,父母与孩子游戏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孩子明天,社会生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让孩子在游戏中树立规则意识,对自己下的每一步棋负责。这样,孩子进入社会后才会遵从基本的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不让孩子悔棋,让孩子体会输棋的滋味也有利于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人生,体验一些人生的挫折。

父母若是总允许孩子悔棋,不只是使下棋的乐趣大大降低,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不利。孩子因为想到反正父母会让自己悔棋,下棋时便不知深思熟虑,而是凭冲动胡乱下棋,发现不对时再回头重新来过。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孩子冷静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知道,人生的路是没有机会重新走的,一步迈错就可能终生悔恨。漫长的人生旅途不可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平坦顺利,总会遇上种种挫折。下棋时,总是不慎重考虑,没法承受输棋的挫折的孩子,往往在人生的路上也难以做出理智而正确的判断,也难以承受挫折和打击。

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应严格要求孩子遵从游戏规则。一旦孩子学会下棋以后,最好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下棋,这样孩子将没法悔棋,否则别的小朋友将不愿和他玩。

别人不可以原谅你(让惯于食言的孩子当众许诺)

世界著名拳王、重量级冠军默罕莫德?阿里,每次比赛前都口出狂言“我只用三个回合就能把对方击例”,如此大吹大擂,但他总能成功地兑现自己的狂言,在职业拳击界多次创造奇迹,从而赢得观众的欢迎。从心理学的角度说,阿里创造的奇迹恐怕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众人前面“大吹大擂”。因为他向成千上万的观众做出了保证,这恰恰坚定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一位著名企业家也曾说过,事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他能不能在众人面前夸大感慨地说:“这一点似乎和骗子只是毫厘之差,如果光说大话而不去实行的话,大企业家就会成为大骗子。”

做某事时把自己逼到一种不得不干的心理状态,往往效果很好,当众许诺就是窍门之一。这是一种心理技巧,能够在向着某个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把逃避困难的自我内心约束起来,也是成功者经常对自己使用的绝招。当众许诺是对自己最有效的监督。

父母可以由此得到启示:对不遵守规则和诺言的孩子,不妨设法使其当众许诺。这比为了让孩子信守诺言而软硬兼施更为有效,因为孩子对父母的做法往往已了如指掌,他们每每食言仍能渡过父母的关卡,最后把对父母的承诺变为和父母的讨价还价,最终把在父母面前食言和违约视为家常便饭。

因为这种约定和承诺只是孩子对父母的,是小范围的,做出这种承诺后,孩子心里并不重视,食言后心理负担也不重,尤其是当孩子违背对母亲的承诺后,往往并不会产生羞愧感和内疚感,在母亲面前撒撒娇往往就没事了。

因此,父母要想纠正孩子惯于食言的毛病,最好尽量增加孩子违约的心理负担。为此,不要让孩子只对父亲或母亲单独许诺,而要让孩子在全家人都在场时,甚至有客人在场时宣布自己的诺言。这样,孩子就会郑重对待自己的诺言,无路可逃,只好尽力兑现诺言。有人在自己的书桌上或是书房的墙上贴着日常作息时间表或是“矢志于学“、”“持之以恒”之类的标语,目的也是把自己的誓言显露在人前,从而更好地鞭策自己。

让孩子自己拿主意(父母不要代替孩子表达意见)

有一句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们往往都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其他成人当父母的面问孩子一些问题时,父母往往不加思索地就代孩子回答了。在这些父母看来,自己最了解孩子的心思,其实,正是父母的自以为是使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

当孩子正努力思考,准备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父母却抢先代孩子答道:“是这么一回事”,“她不喜欢数学,对语文蛮有兴趣”等等。甚至父母带孩子去看医院时,医院问孩子的感觉和症状,父母也常常代孩子回答。在父母看来,孩子由于面对陌生的成人,有些害羞,常常不能大胆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于是自己就代孩子表达了。父母以为这是在帮助孩子,事实上却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剥夺了孩子尝试着自己表达意见和想法的权利。

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加胆怯,没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父母在一起时,即使孩子自己偶尔说点什么,也总是会悄悄看父母的脸色;而对父母说的,也往往总是点头称是。事实上,孩子的真实感受并不像父母说的那样。这样,孩子常常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尊重而备感苦恼,然而又不得不遵从父母的意见。

另外,父母看见孩子不能准确而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由于着急就替孩子回答,这种情况重复几次,孩子就会把表达自己思想的行为完全交给父母去做,自己的所有事都习惯于让父母做主。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实在不利。

所以,虽然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样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见,但孩子需要的绝不是父母替自己回答。即使父母对孩子要说的话能够心领神会,也要装出不明白的样子,等孩子用自己的话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老人:是孝敬,还是嫌弃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应当代代相传。在过去传统的家庭里,长辈的威严自是泰山压顶,凛然屹立的,在这种传统氛围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孝敬老人的思想就比较容易渗入他们的血脉。而今,独生子女称霸家庭,许多老人爱孙心切,自觉或不自觉地卸下威仪,甘愿充当儿孙的老黄牛,在家里跪在地上给孙儿当“马”骑,上学路上给孙儿背书包当“骆驼”。有一个孩子经常无端滥发脾气,一次,他胡乱大喊,要他爷爷出去。爷爷真的出去,两小时不回来。这位爷爷在门外站了两小时,还直夸孙子很神气,连爷爷都敢指使,将来定是当官的料。如此种种,很容易培养出许多“小皇帝”。而要这些“小皇帝”尊敬老人和孝敬老人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我们现在许多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尊老爱老,首先我们的家长不要溺爱孩子。但更重要的应是父母的典范。父母的行为就像雕刻家手中的刀,一刀一刀地雕刻着孩子的形象。对老人是尊敬不是漠视?对老人是孝顺还是嫌弃?孩子对家长的行为往往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加以模仿。曾有一则笑话很能说明问题:一中年男子把体弱多病的父亲当成累赘,便和少年儿子用筐把老人抬到山沟遗弃。丢下老人后,儿子又把筐拾了回来。父亲很纳闷,对儿子说:“一个破筐还捡了回来干什么?”儿子答:“你老了我用它往外抬你呀。”这位父亲无言以对。

你希望孩子将来孝顺你,那你在孩子面前先孝顺老人,如果你现在还在嫌弃老人。将来也许有一天你同样会遭到嫌弃。孩子的心灵的确是一张白纸,人言行举止深深地印在他的画面上,是他临摹的“蓝本”。

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重要。盛饭先帮老人盛,好菜先夹给老人吃,开西瓜,第一块让孩子捧给老子。没有同老人住在一起,逢年过节看望老人,或者给老人寄钱寄物,使孩子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得到熏陶。

有一位学生家长,他80多岁的父亲病重住进医院。半年来,他在繁忙的生意中抽出时间,每天带着孩子去医院护理父亲,不管儿子升学考试多么紧张,他也要求孩子每天至少半小时在医院陪伴爷爷。老人大小便失禁,这位家长从不嫌弃,帮父亲擦洗得干干净净。别人建议他请一个保姆侍候老人,了却说:“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但买不到亲情”。他对儿子说:“儿子我将来不要你别的,很简单,你看我现在怎样对待我的父亲,你将来也可以怎样对待你的父亲。”

这朴素的话语中包含着一种动人的力量,那就是榜样的力量。

每年暑假临近,我儿子兴奋极了,因为他又可以去乡下外公、外婆家,在那里可以去游泳,吃玉米,捉蝌蚪,逮蚂蚱。可是他却不怎么愿意去爷爷奶奶家,因为那没有河。很显然,孩子选择的动机仅仅是否“好玩”,而不是去看看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为了培养孩子的亲情,尊老爱老的意识,我对儿子说:“儿子,我们可不仅仅是去乡下玩的,我们是去专程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他们一年比一年老了。很想念我们,爸爸妈妈子想念他们,因此我们每年都要回去看望他们,知道吗?”儿子点点头说知道啦。然后我带着儿子去商店为四位老人挑选礼物,特意让儿子做参谋。回到老家,他把我们选购的礼物送给老人们。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看似小事的事情体现了父母尊老爱老的一种修养,它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