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30876000000014

第14章 对中小学生的国画教育(6)

李可染渊博的艺术修养对他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青少年时代,他即擅长书法,精通胡琴,熟谙戏曲,通晓音律。音术家一旦将音乐的音律感注入对大自然万籁音响的敏悟之中,再经由雄强浑茫的笔墨的携动,就能进入乐感丰富且博大和谐的境界。李可染的世界中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最为引人入胜。我们可以想象:伴随着落叶,蟋蟀的奏鸣响起在秋风里,牧童悠扬的牧笛声,伴着蝉噪,沐浴在盛夏浓荫中。座座青山及万木梢头的雨的滴翠之声,乃至种种能让我们感觉到却无法言说的各种声音……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一个永恒的运动于其中迸发着生命的音响,我们由衷的喜悦,无尽的快乐均被唤起,伴随着对生活的无比爱恋,我们深深的陶醉其中。

七、欣赏齐白石的《墨虾》、《群虾图》

目标

1.对齐白石笔下的栩栩如生的虾进行欣赏,并注意他运用的粗、细、浓的墨色和线条。

2.使中小学生了解墨色分为浓淡,线条有粗细的道理,并学习掌握浓、淡墨的不同用法。

3.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准备

1.作品《群虾图》和《墨虾》。

2.一小盆游动在水里的河虾。

过程

1.将中小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观察虾在盆里,重点关注一只虾即可。

问题:游泳的时候,虾是什么样子?注意虾的浮动,特别是头、身体、腿和尾部。你认为虾子最好看的地方在哪儿?

2.欣赏《墨虾》和《群虾图》两幅作品。

问题:

(1)你喜欢齐爷爷画的虾吗?它们好看吗?如果喜欢,你最喜欢虾子的什么地方?并说出原因(对用浓墨点的虾头,透明的躯干,长须的弯曲及开合变化进行仔细观察)。

(2)齐爷爷画的虾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还是它们都一样(注意对流动的静止的两种虾的腿部和钳子的样子进行对比观察)?

(3)虾在一起是否好看?为了表现虾,齐爷爷用了什么墨色呢(关注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

3.教师用浓、淡墨画出虾的头部和身体,用粗线条画出虾的腿、钳子及长须,并且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4.教师小结:齐爷爷画虾时十分认真,他细心观察虾的动态变化,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巧妙画出虾的透明身体,黑亮眼晴,虾的头和胸看上去十分坚硬,但它们的腹部是一节一节的,好像可以蠕动。虾的长臂钳分三节,最前一节显得十分有力,也较粗。虾的长须有直、弯的不同变化。虾在齐爷爷的笔下,十分生动,十分可爱,就像活的一样。

5.幼儿自由作画时间。

八、欣赏齐白石的《桃》、《桃实图》

目标

1.使幼儿感受画家作品中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由鲜、暖色彩而引发的喜悦之情。2.学习和运用湿画法,并用这种方法画瓜果。

准备

1.齐白石的两幅作品《桃》和《桃实图》。

2.投影仪器。

过程

1.展示《桃》、《桃实图》两幅作品。

问题:

(1)这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桃子?你们吃过桃子吗?什么样的桃子你喜欢吃?

(2)对齐爷爷画的桃,你感觉如何?你又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又红又大的桃子使人又喜欢又高兴,齐爷爷画的正是这种桃子。

(3)为什么你们会喜欢齐爷爷画的桃子呢?他画桃子时用了什么样的色彩呢(对桃子的色彩进行观察,大红、藤黄、胭脂红与浓墨相配产生的强烈效果)?

(4)齐爷爷画的桃子都是相同的吗?你认为齐爷爷这样画好看吗?原因是什么(观察桃子向上及朝下的不同生长状态)?

(5)齐爷爷用什么样的笔法,画出这幅画呢?请你猜一猜(让中小学生知道什么是浓画法。即:调色时,在两种颜色相连的地方加上许多水并使之产生相融的感觉)。

2.教师用湿画法画出一只苹果做为示范。

3.教师小结:齐爷爷画《桃》和《桃实图》时年龄已经很大了。通过使用大红、藤黄等颜色,他将鲜艳的桃子生动、自然地画了出来。通过仔细观看,可以发现画的色彩有浓有淡,转折处还有一些空白。齐爷爷的画都出自生活,因此受到大家的喜爱。

4.幼儿自由作画时间,对幼儿进行引导启发,帮助他们用湿画法画出各种他们喜欢的水果。

效果分析

谈话部分:一看到这幅画,幼儿就显出高兴的样子,激动的情绪,口中还发出:“啊呀,好大呀”等等的感叹词,这表明强烈的色彩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感觉。

(1)提问:看完这幅画后,你有什么感觉?

回答:“很想吃呀!”“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很好看的大桃子”。“我喜欢!”“有很多水。”

(2)提问:为什么你有这种感觉?

回答:“因为这个桃子又红又大,我吃过桃子,这个桃子里一定放了很多水。”

“这个桃子已经熟透了,好像要掉下来。”

“这个桃子一定又甜又装了很多水。”

“这个桃子的皮好像很软,因为它很好撕掉皮。”

(3)问题:有什么不同?

回答:“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有一个桃子被叶子遮住了。”

问题:这样好不好?

回答:“这样感觉好像在后面。”

(4)问题:齐爷爷画了又红又大又甜的桃子,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样的心情?

回答:“十分高兴”、“特别甜蜜”、“很幸福”、“很丰收”,幼儿对这幅画的纯真理解。对画家的理解,对美的理解就是这样。

九、欣赏齐白石的《蔬菜》、《丝瓜》

目标

1.通过对齐白石画的瓜果蔬菜的欣赏,使幼儿对实物的色、形的美敏感起来。

2.对破墨法,破色法的学习以及掌握初步的构图能力。

3.通过对名画的欣赏,使幼儿体验到画面的墨色,构图,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准备

各种不同形状,色彩鲜艳的新鲜蔬菜。

(白菜、红辣椒、红萝卜、青菜、丝瓜、藕等)

过程

1.展示各样的蔬菜,激发幼儿的兴趣。

问题:

(1)看到这些蔬菜,你有什么感觉?你在什么地方会有这种感觉?

(2)如果请你用这些蔬菜组成一幅画,你会怎么做呢?请个别幼儿上来组合蔬菜,并让他们回答这样做的理由。

2.展示齐白石的两幅作品:《蔬菜》和《丝瓜》。

问题:

(1)齐爷爷画的是什么?平常我们看到妈妈买的菜有这么美吗?

(2)为什么将白菜画得这么大?将辣椒画得这么小呢?

(3)齐爷爷在丝瓜上画了一朵小黄花,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4)你对这两幅画有什么感觉?哪些地方让你有这种感觉?

(5)你对哪些地方感到舒服?你最喜欢它哪些地方?

(6)你觉得齐爷爷在画面上的安排好看吗?好看在哪些地方?为什么?

3.小结:

齐白石爷爷热爱生活,他经常认真观察生活中各种植物、动物,还有让他感觉既亲切又新鲜还很熟悉的蔬菜、水果。他画的蔬菜给人一种清新、舒服、鲜明的感觉。

4.创作活动。

教师展示大白菜,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齐爷爷是如何画白菜的大叶子的(将侧锋、淡墨、浓墨勾线的画法示范给学生)?使学生知道齐先生用破色法画丝瓜,即先用色再用墨勾,还可以用这种画法画萝卜。(适当加以示范)

5.练习与评价。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

1.感知蔬菜的活动。

(1)让幼儿在活动中比较,随意地摸、看、闻,从而使孩子的兴趣被吸引、调动起来,这样做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也能把看的,摸的感受很好地讲出来,例如,软软的,滑滑的,大大的,湿的,辣的感觉等。

(2)要求幼儿在用蔬菜组织画面过程中,能将色彩,方向的变化较为清楚地讲出来。将孩子摆置水果的画面通过多媒体清晰的反映给大家看,这样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2.欣赏名画部分。

(1)第一幅画,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将老人构图的特点和美感讲出来,例如,白菜好大,辣椒有些小,辣椒的红色很大,漂亮等等,然而在整幅画给人的感受上,教师的引导还是不够多。

(2)第二幅画,幼儿能够很好地将丝瓜鲜嫩的感觉挖掘出来,特别在对黄色小花的欣赏上,能够说出:“就像从树上刚刚摘下来的”那样的意境,“湿乎乎的”也是孩子表达画面新鲜感的一种用词方式。

3.再次感受和有创作部分。

在休息时间让孩子带着目的再去感受蔬菜,并试着将它们组合成画面,孩子对此十分活跃,兴趣十足,活动气氛因此非常好,这就为创作提供了感性的基础。

本次活动,教师大胆地运用了技法传授的方式,在观察、欣赏、讨论齐白石用笔方法的同时,自然地演示破墨和破色的用笔效果。孩子们吸收得也很快,他们拥有了创作的“扶手”,因此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的自信心大大提高,这样看来,这种技法传授的方式有其可取之处,在活动中运用这一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十、欣赏吴冠中的《笋林》

目标

1.对画家别具风格的写意画进行欣赏。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的幽静和深邃。

3.激发幼儿从整体感受美的能力,并大胆地学习用逆锋、破色法等方法来作画。

准备

1.将幼儿观察竹林的外景实况用摄像机记录下来。

2.投影仪、用于欣赏作品的图片。

3.用于幼儿作画的工具。

过程

1.请幼儿观看录像,激发他们的兴趣(配上《竹笛》音乐)。

问题:你们看见了什么?进入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2.展示作品《笋林》。

伴着音乐,请幼儿安静完整地欣赏作品。

(可以将其局部放大,亦可以将其渐渐拉远来浏览,让幼儿从局部到完整地感受它。)

3.问题:

(1)你对这幅画有什么感觉?

(2)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哪些地方使你感觉很美?

(3)这幅画都画了一些什么?你喜欢吗?它的哪些地方最令你喜欢?

(4)你认为这会是什么时间?为什么?

(5)让小朋友注意一下竹林颜色有什么样的变化?画家表现竹林用了什么样的墨色?

(注意画面前后色彩的深浅的变化。)

(6)竹子的形状上有哪些不同(粗细、长短、直斜)?它们看上去为什么长短不一?深浅有别?这样画好看吗?为什么?

4.教师小结:

画家吴冠中描绘的是一片竹林,他用粗细、疏密各不相同的线条,配以跳跃式的彩墨,将静静的竹林描绘得很美,使人感到清凉、舒服。这是一个春天,蒙蒙小雨刚刚下过,春笋破土而出,画家使用粗细不同的浓墨,将一个个鲜嫩的笋头画得像在快乐地歌舞的小人。

5.聆听一遍音乐,静静全面地将这幅画欣赏一遍。

效果分析

欣赏部分:总的谈话思路很好,比如孩子们在整体感觉作品,表达作品的形式美这一方面能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实景的体验,这使得他们十分兴奋。在技法教育这方面,本活动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如破色法,与幼儿讲到竹节的表现,教师顺其自然的启发引导孩子,使他们轻松自然地接受这个技法。再比如,逆锋也是这样,由孩子自动地讲出竹林生长时的状态,将这种向上生长自然趋势用由下而上的方法画出,这种技法在教与学的两端都很轻松,这是因为它满足了孩子学习的需要,而教师应该继续对幼儿加以引导,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它们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你会觉得它们漂亮,帮助他们领悟作品的内在意境。

创作部分:在作画的技法上,幼儿都能灵活地将侧锋、中锋、浓墨、破色法、渲染的等效果运用出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能注意到远近的关系,色彩也十分协调,丰润,使作品反映的东西也相当的丰富,孩子表现的竹林也十分丰满,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孩子作画的兴趣异常浓厚,非常爱惜喜欢自己的作品,不愿离开画室。在作画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一边画一边交流,显得十分兴奋,当某种效果出现时,他们会高兴得大叫起来。

十一、欣赏吴冠中的《森林》、《白桦》

目标

1.欣赏吴冠中线条画中简法、明快、洗练、概括的风格。

2.体验和感受画面的形式美。

3.加强理解干、湿及运用焦墨的方法。

准备

《森林》、《白桦》两幅作品,投影仪器,作画工具。

过程

1.对作品《白桦》进行欣赏。观察白桦树的照片。

问题:

(1)你们看到了哪些东西?它们分别叫做什么?生长在什么地方(说明白桦树生长在寒带,因为需要阳光,所以拼命地朝上生长,因此它的树干是笔直的)。

(2)白桦树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高大、直、冷)?

(3)画家是如何将自己的感觉画出来的呢(用细的、流畅的线条,配以干墨、焦墨)?

2.教师可以将勾画线条与使用干笔和焦墨的方法演示给学生,让中小学生体会线条挺拔的力度。

3.展示作品《森林》。

问题:

(1)吴冠中爷爷在这幅画画了什么?他是用怎样的笔法画的(仔细对画面中密布黑、灰、黄色线条进行观察,以及衬托于冷灰色背景下的透明感)?

(2)你看了这幅画之后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哪些地方给你这种感觉?

(3)你们有没有看见过大森林?它长得什么样子?它的树枝是如何生长的(大树枝上生出小树枝,树枝弯弯密密紧靠前,向上往高生长,为的是吸收阳光和空气)?

(4)你能看出这是在什么季节?画家在点画树叶时用了什么墨色?浓、淡墨相间的感觉你认为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