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30876000000015

第15章 对中小学生的国画教育(7)

4.教师小结:画家吴冠中在森林中细心观察,他感动于色彩斑斓和密密匝匝的森林,他用流动的、强而有节奏的线条表现这凝固又美丽的形体。树木的枝条,浓淡相间,纵横交叉,使人感受到森林幽深辽远的特点。透明的空间搭配上清晰明净的色彩,于春回大地的光辉中,显露出一派生机。

5.让中小学生观察周围的树,并伴着轻松的音乐作画。

效果分析

谈话部分:在欣赏作品《白桦》时,幼儿能把他们对作品中白桦的特殊感受讲出来,“非常冷”、“很多都是白色的”、“非常高”、“看不到树顶”、“看不见树根”、“感觉很清爽”、“没有特别多的树枝、树杈”、“树干上好像长了眼睛”。在欣赏作品《森林》时,孩子们也说得十分活跃,比如:“感觉树林很美!”“很吓人(因为有大老虎)、“太烦”(因为它有很多树枝)、“十分冷”(因为它们没有树叶),对于形式美,幼儿能辨出墨色的深浅,形状有粗细的不同,树枝则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在给这幅画起名字的时候,孩子能够十分准确地进行描述,例如,“森林”、“大树林”、“没有树叶的森林”等等,有一部分孩子不喜欢这幅画,因为他们害怕树林里会有狼、老虎等,说明他们在这幅画的背景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

有一小部分幼儿用焦墨和流动的线条来表现白桦树的树干,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不太熟悉双勾线,因此不能将白桦树的高和直充分表现出来。由于对向上的树干、繁茂的枝条、深浅不同的墨色有了认识与了解,故孩子们画森林的时候非常自信、投入,而且作品十分生动、活泼,许多孩子将喜欢的色彩洒在枝干上,十分漂亮,就像远处的树叶。孩子们怀着较高的作画兴趣,相比之下,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

十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

目标

1.对作品中奔马的状态、形状,以及它们的激昂情绪进行欣赏,并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2.激发幼儿通过体态动作来表现美的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趣味。

准备

《赛马》、《牧民新歌》等两首音乐。

一部录像片《群马奔腾》。

徐悲鸿一幅作品的图片《奔马》。

过程

1.听《赛马》的音乐。

提问:

(1)你能从音乐中感悟到一种什么动物?你认为它在干什么?

(2)你在哪里看见过马?马是什么样的?

2.以《赛马》的音乐做配乐,观看录像《群马奔腾》。

提问:你喜爱马吗?为什么?

3.以故事的形式概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展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展示图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马的哪些动作表示了它在跑呢(启发跑时马的动态描述)?

③这些马的体魄是强壮还是瘦弱?马的强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肌肉的分布、结构)?

④这些马和我们看到的给人骑的马是一样的吗(引出野马奔放、自由的心情)?

⑤展示的画面是否有狂奔的心情,那是怎样的心情?

(2)将《赛马》的音乐作为配乐来整体感受作品的力量。

(3)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画的一群非常健壮的自由、欢快、悠闲的野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场景,不仅让人感到感动与兴奋,更让人感到奋进与勇猛,你们想不想像小马一样学它在草原上奔驰呢?

5.伴随着渲染气氛的马的欢腾的音乐播放录像来渲染气氛。

效果分析

初始的视听感受效果显著,能激发学生激昂、奔放及兴奋的气氛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兴趣。尤以看录像时体会到的奔马千万的“风、沙、尘”等为重。

欣赏部分:通过仔细观察,中小学生做出以下回答的记录。

幼1:抬起来的是马蹄子。

幼2:(甩)起来了尾巴。

幼3:飘起来的是马脖子上的“头发”。

幼4:我感到也有很多尘土在后面。

中小学生这样评论马的形状:

幼l:很壮的,肥肥的马。

幼2:有肌肉在臀部。

幼3:有肌肉在大腿上。

幼4:有肌肉在脖子底下。

中小学生依自己的感觉分析马的动势:

幼1:它没有人管!

幼2:很自由的它们。

幼3:发狂了的它们。

表现部分:这次活动,由于教师启发得轻松,孩子的情绪调动得好,课堂气氛非常自然融洽,伴随着音乐模仿马的姿态而自由跳舞的孩子们也因此情绪高涨,使课堂效果达到高潮,从而使这次活动举办的很成功。

十三、欣赏傅抱石的《不辨泉声抑雨声》

目标

1.从领略作品的意境、韵味和美感中感受画家用水、墨、色融合的湿笔、饱墨方法画出狂风暴雨的动势。

2.学习皴法画水及用泼墨作画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准备

傅抱石作品图片中有《不辨泉声抑雨声》、风雨声录音和录像片。

过程

1.放狂风骤雨片断的录像。

让幼儿说说风雨雷电氛围的感受并提问听到这风雨声的感觉。

2.展示《不辨泉声抑雨声》作品。

提问:

(1)你从这幅画里看到了什么?

中小学生说:狂风暴雨般的山泉;被劈开的树;即将冲下来的山洪。

(2)仔细听,你能从这幅画里听到什么声音?

中小学生回答:山上的瀑布、泉水的声音,哗啦啦,嘭!

(3)你觉得天气怎样?从哪里能表现出来。

中小学生说:很大的风吹起了波浪;我担心雨水会冲倒小亭子。

(4)假如你站在这个听不到风雨泉声的小亭子里,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中小学生说:很恐慌;很愉悦;感觉孤单;感觉我很勇敢。

3.提示中小学生观察画家用什么样的表现笔法画狂风、暴雨的情景。

教师模拟用皴法、沷墨法画山和水。

4.你能为这幅画起名吗(风雨历险记、夏天的雷雨)?

5.教师总结:由于画家傅抱石久居多山、气势磅礴的四川,烟雨茫茫的四川为画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幅画中,朦朦胧胧的远山,哗哗流下的大瀑布都被以大笔蘸很淡的颜色斜刷几道而描绘出。宁静、平淡、气势磅礴的雨中景色由浓墨与淡墨层次分明地展示出风雨中飘摇的大树与冲淋在雨水下的茅亭、石头的融合。

6.幼儿开展动手创作。

效果分析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展现了丰富活跃的思维,能表现出感兴趣、积极的投入、细微的观察,通过丰富、奇特、有趣的想像,透彻分析傅抱石的作品,贯穿风雨、泉水的气氛,教师紧随孩子的思维,使其能在欣赏美的同时享受美、理解美。

创作部分:中小学生通过学着把笔横下来画山,画溪水而对皴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累了用浓墨与淡墨绘画的经验。

十四、欣赏傅抱石的《西陵峡》

目标

1.欣赏高山的雄伟壮丽及险峻。

2.通过学习皴、染等技法体验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培养中小学生对中国画笔墨的浓厚兴趣。

准备

表达三峡风情的歌曲与展示山水风光的图片、录像。

使用投影仪等设备欣赏图片作品《西陵峡》。

过程

1.通过播放《山路十八弯》的录音及大山大川的风景录像来营造山水风景的氛围。

问题:什么能被看到?到达了什么地方?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国的三峡你浏览过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大山?

2.《西陵峡》作品欣赏。

问题:

(1)那儿有什么?是大山吗?它们距离我们有远近之分吗?哪些方面表现了远与近的距离?中小学生回答:我看到山、水,很陡的悬崖,山有大山及小山之分。

(2)还能看到什么?

中小学生回答:浓墨画的山在前面展现山的近距离,淡墨画的山在后面展现山的远距离。

(3)你们能不能感觉到像个巨人很稳地站着不动的大山。再试着发现有没有活动的东西在画里?

中小学生回答:翻滚的笔墨表现水的波纹,飘的云,飞的鸟,船。

(4)你们有没有考虑过画家为什么画很小的船?

中小学生回答:通过小船对比大山。

3.欣赏音乐。全面地体味作品的艺术内涵。

教师通过叙述引导学生: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的大山层峦叠障,有的高耸入云,有的低矮逶迤。稳健屹立的大山,如巨人如雄狮,威严耸立,……宁静的流水,一艘小船驶过……远处一座小小的灯塔,红光闪烁……如诗如画的地方,我思索着……

问题:随着音乐的思绪到达了美丽的地方,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想干什么?

中小学生回答:我想留在那里,有点担心掉下去的恐惧……我在船上却想爬山;我要在那里玩耍、欣赏风景与做画。

4.教师在示范画一座高山时用皴、擦、染方法并要中小学生注意表现干时的皴、擦手法与表现水湿感时的染的手法。

5.幼儿尝试画山和水的水墨画。

6.评述。

通过分析中小学生使用皴、擦的疏密产生不同效果的画面,让幼儿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效果分析

感知部分:活动设计的成功表现在:孩子们兴奋的情绪在看到了高山急流后被激发,他们全神贯注并发出“好美”的赞叹,如狂风暴雨一般……

欣赏部分:通过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全身心的投入,创造异常活跃的思维,深刻的领悟及有趣味的表达。达到区分欣赏雄伟、陡峭的大山的形式美;感受大山与流水间动静对比的动态美;能留意高山和小船,小灯塔之间形态大小的对比美。在欣赏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像。孩子争先恐后踊跃回答的融洽气氛,说明孩子是能理解和欣赏山水画并对其感兴趣的。

创作部分:通过学习皴、擦、染等简单的作画技巧,幼儿创作出能表现干、湿、浓、淡的有气势的山水画,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十五、欣赏吴作人的《熊猫竹石图》

任务

1.欣赏作品中活泼、憨厚姿态的熊猫,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美好情感,并感受物景和谐、憩静之美的作品。

2.继续学习使用浓墨和淡墨的湿画法。

准备

幼儿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欣赏熊猫的活动。

《熊猫竹石图》、《熊猫爬石》、《熊猫》都是吴作人的图片作品。

过程

1.欣赏熊猫录像。

问题:你觉得小熊猫可爱吗?你最喜欢什么地方?你见过什么是小熊猫喜欢吃的食物?

2.通过故事简略介绍画家吴作人。

3.展示《熊猫竹石图》、《熊猫爬石》、《熊猫》作品。

问题:

(1)吴作人爷爷画了许多什么样子姿态的熊猫(要求中小学生描述不同姿态的熊猫)?

(2)你认为它们很可爱吗?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分析表现熊猫体态、双眼和耳朵的方法;有皮毛质感的熊猫;憨态和灵气的熊猫)?

(3)你们知道吴爷爷画熊猫用的是什么样的笔墨吗?为什么我们能感到毛绒绒的质感呢?

4.教师边简单介绍湿画法边示范画熊猫的局部。

5.重点欣赏与观察《熊猫竹石图》。

问题:

(1)你能从画中感觉到什么(通过分析竹林的静,石头的稳,半睡与坐着的熊猫等表现宁静的画面)?

(2)两只熊猫是朋友吗?它们在做什么?为什么(通过相互呼应的两只熊猫分析画家构图的巧妙)?

(3)你为什么觉得这幅画很美(通过简练的造型,黑白对比的墨色,疏密穿插的构图分析)?

6.教师总结:吴作人爷爷画熊猫的笔墨简洁朴实,画的熊猫似真非真,很有灵气。你注意熊猫眼睛,画家用不很均匀的浓墨块,画出有精神的眼睛。画家通过饱蘸浓墨的笔画,画出了熊猫水淋淋、毛绒绒黑白分明的四肢,用淡墨勾出了熊猫的身体,从而产生很可爱的熊猫。通过疏密相间的竹子衬托天真活泼的熊猫在安静的林间嬉戏的背景,反映了充满生机的画面。

7.可以让幼儿在创作前用身体来模仿熊猫的动态变化。

效果分析

鉴于幼儿熟悉熊猫的生活习性,从而作了丰富的分析。欣赏描述吴作人作品中可爱憨厚、笨拙的熊猫也很到位,甚至能通过想像分析作品中两个熊猫之间的关系。幼儿仔细地观察画家在用笔、构图方面的技巧,尤其感兴趣于吴作人通过湿画法画出的毛茸茸的感觉。教师在这里向幼儿讲解和示范画熊猫的湿画法方法,为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提供了帮助。幼儿对自己欣赏的三幅作品反映了强烈的自我想法和画法,这是接受了吴冠中《笋林》中画竹的方法的影响,在幼儿作品中反映出的是生动、有趣和自然的两种画法的结合。

十六、欣赏李可染的《秋风吹下红雨来》

任务

1.欣赏画家气韵生动及生机勃勃的深秋景色作品。

2.欣赏画家通过浓墨、枯笔、重彩、点染等技法语言描绘出来的多彩世界。

3.点洒法的学习。

准备

李可染《秋风吹下红雨来》作品图片。

配乐《牧童短笛》,有关秋景的录像片。

过程

1.通过带领孩子们散步在树林中,感受秋风吹落叶的意境。

2.放“美丽的秋色”的录像。

问题:

(1)这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你觉得秋天美吗?哪里展现出秋的美?

3.欣赏《秋风吹下红雨来》作品。

问题:

(1)你看到了什么?

(2)这是在哪里?小朋友坐在牛背上干什么?他看上去怎样?

(3)这是哪个季节?画家表现这个季节用了什么笔法?

(4)树叶是如何飘落下来的?你觉得树叶为什么落下来呢?为什么树叶的颜色有深、有淡之分?

在配乐《牧童短笛》的优美旋律中,中小学生又完整地欣赏了一遍作品。

教师提示:如果当你边吹着短笛,边骑在牛背上,伴随着微风中树上红叶的下落,你感觉到快乐吗?

4.教师小结:秋日的景色,放牛娃骑着牛下山来了。一阵微风吹过一片树林,落下了一片红雨。宁静的树林,昂首阔步的老牛,伴随着牧童的笛声正向我们走来。交相辉映的是画家用浓墨、枯笔画出的苍劲的树干,用鲜艳的点点红色洒出红叶的飘舞。居于画面的空白背景中的是快乐牧童骑着的黑色水牛,表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这便是《秋风吹下红雨来》作品。

5.教师可在幼儿创作活动中示范点洒红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