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30876000000017

第17章 对中小学生的西洋画教育(2)

现代派美术指的是20世纪以来西方美术史上发生的各种反叛传统,标新立异的艺术现象的总称。它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经过17世纪的启蒙运动,在19世纪,印象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初始音符。马奈、莫奈、毕加索、德加等被视作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继印象主义之后,塞尚、梵高和高更三位艺术家对现代派影响最大。印象派用色彩和主题将“怎么画”置于“画什么”的前面,塞尚对绘画的本体进行哲学式的探究并最终确定了绘画的本体论,与此同时梵高和高更则找回了印象派失去的精神表现和文化深度。此后,所有企图摆脱传统写实绘画理念的约束,追求新观念、新价值,并运用新的表现形式的艺术流派都可被视为现代派。进入20世纪后,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进一步解放了绘画的形式,毕加索和他参与创立的立体主义则标志着以塞尚为先锋的现代派美术的胜利。除此之外还有抽象主义(以康定斯基、波洛克、蒙德里安为代表)、表现主义(以蒙克为代表)和抽象表现主义(以波洛克为代表)等流派,在这些流派的影响下,美术的各种形式因素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探索。一战使人们对理性,科学的信仰遭受沉重打击,高扬反理性、反文化大旗的达达主义(杜尚为其代表)肢解了美术,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未来主义(以波丘尼为代表)、超现实主义(达利、米罗是其领导人物)、超级写实主义(克洛斯为代表)和波普艺术(汉密尔顿为代表)受到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持续冲击,古典样式的架上绘画日益边缘化。

由外部向内心——艺术家描绘的转向

西方古典绘画一直以崇尚写实、强调再现为传统。19世纪末,西方的农业社会被工业文明所替代,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个性和内心生活更加被人们关注和强调。大量艺术家将描绘的方向由外部转移到内部,各种新的流派层出不穷,这势必对传统写实绘画构成威胁。艺术家择感觉摒观察,抬综合舍分析,钟情抽象或半抽象,摒弃具象,不再“以自然为师”而只关注“自我”,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只有各种线条,色块或各种物质的组合和集成。

艺术家为表现内心的感受,不免将夸张、变形、抽象甚至怪异的造型运用到现代绘画中。对于现代绘画来说,美术已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丑”的、苦涩的表现。例如,梵高和蒙克极少表现美,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痛苦、压抑、紧张的感觉。但没人否认他们作品的价值。

总的说来,抛开现代绘画各个流派各自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不谈,非理性、感性,摒弃对自然的模仿,自由地表现和挖掘形态各异,丰富多彩,超现实的内心世界是它们的共同处。

对创新的追求——形式

现代派绘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献身其中的人们都具有创造热情以及反叛传统和追求创新的冲动。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绘画自身的发展极为迅速。这几个世纪的努力使古典艺术家们的写实传统得以奠定,这样一个博大的传统在空间透视、色彩、造型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是,程式化的出现同样不可避免,它压制了艺术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安于旧有的技巧,不擅于创新。现代艺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致力于摆脱传统的束缚,避免重复已有的东西。在鼓励艺术家采用新的表现方式进行创造的同时,也希望唤醒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活力。

换句话说,在艺术上,是否具有独特的创造,甚至已成为衡量一个画家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标准,在形式上能够创新的艺术家很容易被载入史册,相反,他在艺术史上便很难定位。

五、波提切利和《春》

意大利著名画家波提切利(1445~1510)——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也是这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艺术表现形式高度完美,技巧成熟,超越前人,多以熟练的素描与精巧的线条来表现人物,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多妩媚神秘,世称“波提切利的妩媚”。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春》。

古希腊神话中,无数神明居住在自然界中。《春》描绘的就是神明们优美轻盈的一个场景。在硕果累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的森林背景下,画家描绘了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线条优美流畅,富于节奏感。女神维纳斯立于画面中央偏右的位置,她是掌管万物生长及爱与美的神祇。她右臂抬起,神情高贵而庄重,似乎在祝福,又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这抬起的右手,同她微俯的头一起,再加上衣服的皱褶,构成母性的和谐严肃而温婉。左边是身着轻纱,轻歌曼舞的美惠三女神,她们似乎处在一种烟雾似的氛围中,清新飘逸,携手起舞,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她们高抬的手臂、伸张的手指和微倾的头颅格外明显地表露出来。画面的最左边,雄辩之神在采撷果实。空中还有丘比特在拉弓射箭。另一些人物在维纳斯右边;从林荫之中春风之神隐约而出,他鼓起春风,携花神如春的女神走出森林。春神的微笑中隐藏着庄严和悲怨的调子,好像一种“蒙娜丽莎”式的微笑,她迈着婀娜的步子,边走边摘下地上的鲜花,并将怀抱中的鲜花撒在开满了鲜花的草地上。此时,美丽的鲜花四处飘落,无论是草地、树枝,春神衣裙还是花神口唇上都沾满了花朵,春的气象湮没了整个世界。

虽然主题是神话人物,但整个画面充满了世俗人间的欢喜情景,画家又通过幻想和诗意的笔触,使画面笼罩了春天特有的清新、晴朗、温暖的情调。整幅画表现了画家对欢乐生活的赞颂。

六、达·芬奇和他的画

达·芬奇(1452~1519)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而且拥有诸如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等若干头衔。可以说,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巨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才多艺的人。他的才能广博,在多个方面对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而且还发明武器,尤其是他设计过世界上首架飞机,他还可称作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并且在地理学和植物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力量过人,一只手就能折断马蹄铁,举止温文尔雅且体格强壮。他的高尚道德同样为世所公认。他双手均可以写字、作画。左手写的字只能在镜中呈现出来才能被人看懂,因为字是反的。

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是他的故乡,这里景色秀美、风景如画,一片田园风光。山坡上葡萄园和耸立在山谷里的常绿树木,伴随着潺潺溪水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组成了一曲和谐欢乐,悦耳动人的音乐,经过如此美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达·芬奇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异常丰富和敏锐。

做为一个伟人,达·芬奇的成就与他童年时代的勤奋好学与坚持不懈是密不可分的。

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达·芬奇画鸡蛋,不停地让他画。达·芬奇有些不耐烦,就问老师:“老师,我天天按您要求的去画鸡蛋,不是太简单了吗?”老师严肃地说:“如果以为画蛋简单,那可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中,绝没有两个鸡蛋是完全相同的。让你画鸡蛋,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耐力,这样才能使你准确地看到,熟练地画出来。”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开始一张接一张的用心画鸡蛋,画了至少有一千张。“画蛋千遍”不仅为达·芬奇以后的学习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还使他懂得了只有勤学苦练才能获得成功这样一个道理。

《自画像》

这是达·芬奇在60岁时用赭红色粉笔画的一幅自画像,当时的达·芬奇正面对着重重困难,社会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疾病都向他袭来,但是他并没有被击垮,继续在艺术上努力探索,画了这幅表明其内在力量和自身不灭的热情的自画像。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不朽巨匠的伟大智慧,深邃思想及坚毅性格。他目光敏锐,深邃得似乎能洞察一切事情,宽广的额骨和深厚的浓眉,在配上紧闭的双唇与庄严沉思的脸,展示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一种哲学家的风采也透过他那微微弯曲的波浪式的长长须发表现出来。大师的独特气质和魅力真是不可阻挡。

《蒙娜丽莎》

毋庸置疑,这是世界肖像画史上最伟大最著名的肖像画作品之一。画中的女子蒙娜丽莎是一个商人(也有人说是银行家)的妻子,当时非常年轻。据说,画家为了捕捉她发自内心的微笑,动用各种手段使她保持愉快情绪,这些手段包括:请乐队奏乐,让小丑讲笑话等。历时四年,画家才彻底完成了这幅画。

在这幅画中,画家为表现出来女性愉快而不失端庄,快乐而不失温雅的复杂情感,特意选取了微笑刚刚启始的一瞬间做为整幅画的主题,因此令人观后过目难忘。蒙娜丽莎自信、温柔、端庄,透过画面的微笑更是优雅迷人,神迷莫测。我们或许会问,在这个将笑未笑的时刻,这个年轻的女子真的在微笑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她又在因何发笑呢?这样的笑是和蔼可亲,还是多愁善感?所有的一切都令后人关注、猜想,也使整幅画的魅力越发挥之不去。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画中的女子的表情似乎可以同观看者的情绪完全吻合。悲伤观画者眼中的蒙娜丽莎也好像变化伤感,与之一起悲哀了;而快乐观画者眼中的蒙娜丽莎的笑容似乎在扩大,仿佛她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光明、美好的世界,她的情绪也被感染了。

蒙娜丽莎的双手,被达·芬奇描绘得同样美丽,这双手安祥地放在椅背上,丰润而柔和。手上虽然有一件珠宝饰物,却更加富于生命力,显得单纯、沉静和美丽。因此,可以这样说,同脸部的表情相对,手的姿态做到了很好的呼应。

以前的肖像画一般没有背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打破了这一局限。他将人物放在了以远山、丛林、闪光的水池构筑的背景之中,这一朦胧、安静,充满诗意的背景很好的衬托了画中人物的内在气质,与蒙娜丽莎的精神世界达成了和谐一致的效果,更有意思的是,当人们集中观察左边时,人物似乎在上升,而远景在下降,观看右边时,会产生相反的变化,十分奇妙。

七、米勒和他的画

米勒是19世纪法国的著名画家,杰出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多描写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作品乡土气息浓厚,因此有“伟大的农民画家”之称。米勒出生于农家,20岁以前一直是农民,后来拿起画笔,开始画画,但仍很贫穷。由于非常熟悉农民的生活,对农民的感情异常浓厚,成为画家之后的米勒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熟悉了解的农民,而锄地、播种、收获等劳动场面和吃饭、洗衣、祈祷等生活场景,都是他绘画取之不尽的素材。

《拾穗》

作为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表现了农民生活的如下场景:收获的时节,田野一望无际,农民将收割下的麦子扎成一捆捆的,金黄色的麦子显得极为耀眼,许多散落的麦穗,躺卧在收割后的田地里,三个衣着淳朴的农妇正在低头弯腰捡拾遗落在地上的谷穗,即使我们看不到她们的面容,但农民生活的艰难还是从她们的动作衣着,特别是鞋子上表现了出来,她们衣着朴素整齐,但动作笨重机械,可能是长时间弯腰导致疼痛,其中一个农妇正欠身站立起来,做片刻的休息。远处还有骑马人,仿佛暗示土地所有者派来的监工,米勒并没有同情她们,也没有美化她们,只是将自己看到的现实完完全全地通过画面呈现出来。从处理技巧来说,三位农妇的不同拾穗姿态统一又富于变化,使画面和谐,除此之外,整个画面构图平稳。画家用简朴的手法描绘出天空和麦地的丰富色彩,晴朗和金黄统一存在于一种柔和的调子之中,十分和谐。

《小鸟的哺食》

如果说《拾穗者》反映的是农民的命运及田野的壮丽,那《小鸟的捕食》则表现了农村生活中爱与天伦之乐的一面。

《小鸟的哺食》是一系列描绘农村生活作品当中的一副杰作。在这幅画中,米勒描绘了妈妈在给孩子喂食时的一个生活场景,三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依次序大小坐在门槛上,他们正等着母亲给他们轮流喂饭,石屋墙的尽头,孩子的父亲在地里劳动。人间最普遍,最温暖的母爱就这样通过米勒的笔触表现了出来,使观者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倍感亲切,画家也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创造了母亲与孩子的动人形象,借机抒发自己对农民亲子之爱和天伦之乐,以及对充满温暖亲情的生活的向往。

同米勒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幅油画也具有一种朴素的美,并将“实实在在的人情味”和“莫大的诗意”充分表现出来。米勒对形象的勾勒多用粗线条。这种极富表现力的大轮廓创造出了一种拙朴感人的形象,既反映了乡间宁静的氛围,又传达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

米勒自己曾说:“有些生活虽然简陋,但却很美好。我尝试去描绘那样的一个地方,它也包括纯净的空气和晴朗美好的八月天。”这些话,可视作米勒对这幅作品的最好注解。

《盲女》

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乡村的现实生活。两个穷姑娘相互依偎,呈现在前景中,其中一位是盲女,静静端坐在那里,另一个姑娘在给她讲述着什么。她似乎讲着盲姑娘无法目睹的雨后彩虹及四周的美丽景色:牛羊遍地,飞鸟起落,虹霞当空,原野湿润。虽然连停歇在她披肩上的蝴蝶和就在身边的鲜花都无法看到,但是盲姑娘却在用心领会感受着这一切,小伙伴的描述使她沉浸其中,通过心灵的想像,她仿佛已经嗅到了周围新鲜空气的味道,仿佛听到鸟儿清亮的歌唱及原野勃勃的生命之声。大自然的美丽使人们更加同情和爱怜盲姑娘,她膝上还放着小手风琴,暗示流浪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两个女孩的穷困命运仿佛也通过笨重的鞋子和粗布衣服有所传达。

在大地的红、黄、灰和橙色调的衬托下,两个女孩的形象有所加强。这幅画的显著特点是运用了互补色。女孩身后的景物中远景的灰、黄、蓝形成对比,而整个画面中的人物和景色也因女孩衣裙的橙红色及天空的蔚蓝色而拉开了一定的空间距离。秋季天高气爽的特征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运用上来看,盲女都处在画面的突出位置上。

八、列宾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1844~1930)是19世纪俄罗斯优秀的画家。他用自己擅长的肖像画和社会风俗画,直接广泛地反映他所处时代的风貌。从小就热爱绘画的列宾经过不懈的努力考上了美术学院。列宾用三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自己的第一幅成名之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期间,列宾居住在伏尔加河边,并和纤夫们交朋友。他认真仔细观察与之交往的纤夫的不同形象,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了许多写生画,来表现纤夫的不同年龄、个性以及姿态特征。通过大量的人物写生,列宾成功地抓住了伏尔加河纤夫的典型特征,并将他们真实、深刻地表现在画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