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这一千古名句,是古今多少贤者的共同理想与追求,激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凌云壮志!在漫长的中国文明史中,像杜甫这样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并得到人们普遍承认的爱国忧民的诗人寥寥无几。杜甫作为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而铭记在人民的记忆中,历史的记忆中。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被后世称为“诗圣”,绝非偶然的运气和历史对他的偏爱,而是他一生勤勉朴实,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艰难中上下求索的结果。他的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他放弃统治阶级的观点而主动接近人民,他对国家治理方面的杰出思想,他令万世景仰的人格魅力,他在诗歌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所开创的道路……所有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一颗文化的巨星,更是中世纪里一盏维护社会正义、使社会朝着光明的方向迈进的明灯。

在诗歌的创作上,杜甫运用了当时所有的诗体,并充分展示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榜样。他在诗歌艺术上做出了种种有益的探索和变革,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与样板。如在语言上的特色,大量采用俗语等,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与亲切感,并有助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另外,杜甫在诗歌语言的锤炼上也是很费心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明杜甫在艺术方面的艰苦努力和卓越探索。杜甫诗歌中警句奇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杜甫的诗歌除了追求卓越之外,而且显得很稳当,很沉重,有分量,绝无缥缈之感,这是很难得的。

除诗歌外,杜甫在从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这一过程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妨在此略做讨论。

其一是杜甫在思想上接近人民所进行的艰难求索与转换。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享有种种特权,这个阶层的人要变成一个同情人民苦难和书写人民苦难的人,需要完成一个精神上的痛苦涅。杜甫之所以能完成这种重要的角色转变,在于他能常反思自己的思想。经过许多年的对自己思想上的反省与探索,终于从感情上完成了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转变,这使他与官场分道扬镳。此后,他在精神上、行为上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他从此脱胎换骨,真正走上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道路。这种反省与转变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力和精神上的痛苦,杜甫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其二是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在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上,杜甫是自屈原以后的又一位伟大人物,是历代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由于屈原生活的时代所限,他缺乏杜甫那么广阔的社会视野,没有来得及对爱国主义进行种种阐释,而杜甫则以他自身的复杂经历更加清晰地展示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能给人更加深刻的启迪。因此可以说,屈原的爱国精神在杜甫那里得到了阐发。如果说屈原是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体系中的奠基石之一,那么杜甫则是这一体系上的巨厦。长期以来,杜甫的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对中国的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的人民都以杜甫的爱国诗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榜样教材,这些诗篇中的爱国精神渗透到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灵魂。特别是在国家衰亡、战争频繁的时候,这种爱国主义的传承就更加明显。

其三是杜甫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独立万端忧”,他既忧人民的疾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又忧国家的命运,“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种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正是历代知识分子在历史风云或大劫难面前表现出积极的忧患意识的动因。而且杜甫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因忧患而产生批判意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忧患感的人很多,但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或者采取某种方式去表达忧患干预社会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杜甫不但敏锐地感知到了社会的危机,还敢于为自己所维护的道德原则、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和政治模式挺身而出,即使面对强大的压力也毫无畏惧。这反映了他的崇高修养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贵品质。

其四是杜甫敢于抗争的伟岸个性。杜甫一生与命运的抗争,与统治者的抗争,较多地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在行为上体现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如杜甫辞官不就等,表现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刚直个性。过去有很多人认为,杜甫对君主一味“愚忠”,以为他在统治者面前总是讨好式的歌功颂德,这其实是以偏概全,或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实上,他讨好统治者,是短时期内迫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愿望的一种调和与妥协,一旦被压制得太久,看透了统治者的真面目,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他便再也不愿这样,于是他高昂起了头颅,以自己的前途命运为代价,勇敢地向统治者的权威挑战,拒不屈就。可见杜甫的骨头是很硬的。

再来看杜甫的诗歌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杜甫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其思想的深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以诗歌表达对人民的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不仅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人民的要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是对现实的生动概括,敲响唐王朝阶级对立日趋严重的警钟,又形象地揭露了数千年来封建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杜甫不仅看到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而且指出了统治者解决这一社会贫富对立问题的根本办法:“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杜甫既书写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与灾难,也为统治者们解决劳动人民的苦难开出了一剂良药,这也是救世的良药。

二是杜甫对祖国怀有无比的深情。从“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句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惜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者。不但他自己如此,而且他还要求朋友们能“临危莫爱身”,他的诗歌渗透着高尚而激越的爱国热情。杜甫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与国家命运的盛衰起伏紧密相连的。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他创作《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凡是与当时国家命运有关的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都可以在杜诗里找到反映,如《三吏》《三别》《丽人行》等。这些爱国诗篇反映了国家所遭受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人民在这些灾难中的阵痛,而统治者却依然荒淫无度。诗人一身正气,对国家命运有一种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关注着朝廷平乱的事情。他虽然一生都在漂泊途中,但仍然不失对国家的深情,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是杜甫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有着强烈的憎恨。“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可见他对统治者中腐朽之群的切齿痛恨。杜甫诗歌的讽刺面非常广,也无论对象是谁。他的《兵车行》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唐玄宗,《丽人行》则直接鞭笞唐玄宗的杨贵妃,表明了杜甫对统治者毫不留情的愤怒。

四是对战争怀有的正义态度。杜甫对于战争有着很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从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出发,得出了战争要力避杀伐的思想。杜甫对于战争态度的这一人道主义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体现。先秦儒家思想对于战争强调“攻伐救守,仁义为本”,“厚生利用,无伤为仁”。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很好地反映了儒家的战争伦理观,可谓对先秦儒家战争态度的经典概括与继承。而自从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确立统治地位以来,民间百姓已经深受熏陶,深深地融入人民的血脉和精神之中。因此,人民对于战争的态度亦与杜甫完全相同,杜甫以儒家思想的人道情怀来谴责战争,获得了人民的广泛认同,也是他能够获得民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在评价《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经说过:“英国19世纪一流的小说家所创作的杰出作品,使当时和后世的人们从他们的作品里所看到的社会与政治的真理往往比其他一些同时代的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那里所了解到的要深刻得多,也真实和丰富得多。”同样,透过杜甫的伟大诗篇,对安史之乱前后统治者穷兵黩武和荒淫无道的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了解,也比被统治者所美化和篡改了的史书上所了解到的要深刻得多,也清楚得多。

有缘如此,著写《千年孤独·杜甫》一书,主要是希望对杜甫这样一位唐代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诗人,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活,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杜甫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诗歌的开拓创新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人一些启迪。

刘春

2012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