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02

第2章 孤苦童年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深受家庭影响,从小道德品质高尚,立志高远,勤奋苦读,“读书破万卷”。不但如此,在他二十岁那年,即开始了他的有计划的历时十年的漫游时期。他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并与李白、高适等交游。这些漫游经历极大地开拓了杜甫的社会视野,他读懂了社会这部无字之书。这些学习和漫游的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出具有宏大视野和历史深度的诗篇做好了准备。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瑶家湾。这里距离东都洛阳仅140里,如果乘坐马车等交通工具,或是沿着门前的洛水乘船,到洛阳也只是一天左右的路程。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已经能感受到盛唐最大都市洛阳的巨大的经济与文化的辐射能量了。所以,杜甫的出生地虽然四周环山,但并不闭塞。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对洛阳这个繁荣富丽的大都市并不陌生,充满了由衷的向往与羡慕,巩县的商人巨贾们常搭着客船往来于洛阳与乡村之间。这样,洛阳的信息也就源源不断地带到了瑶家湾这个小山村里。

杜甫出生的地方,是很特别的。这里山虽不高,但它属于秦岭的余脉,所以山势还是很有些气魄的。这里还位于黄河的岸边,滔滔黄河水就从杜甫家乡流过。古老的黄河,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哺育了黄河两岸数千年来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与黄河,似乎都是孕育文化巨人的河流,在长江沿岸,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都是长江文明的产物,或浪漫或隐逸的。而黄河文明所孕育出的司马迁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这大约也与长江、黄河文明的不同特质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杜甫出生之地,除了名山大川之外,村子里还山环水绕,风景秀丽,村前有洛水与泗水交汇流过,村中有座笔架山,形似笔尖,山前还有一个砚池窝。这些仿佛都是上苍有意为杜甫所设置的,好让他生下来之后就舞弄这些神奇之物,用如椽巨笔来谱写人间的沧桑。民间传说杜甫是天上的文皇典吏下凡,大概就是如此得来的。

关于杜甫的身世,当地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但杜甫真实的人生却并不幸运。杜甫刚刚三四岁,还正在母亲怀里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上天突然残忍地将人间最疼爱他的母亲带走了。杜甫的生活陷入了异常孤苦的境地。

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外做县令之类的小官,很少回家,小杜甫于是感到更加的孤独。杜闲倒是很疼爱杜甫,为了有人能在家照顾杜甫,于是又娶了一个妻子,但事与愿违,继母待杜甫很不好,后来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待杜甫就更加冷漠了,连杜甫和弟弟妹妹们吃的饭食也不一样。好在杜甫对粗糙的饭食也不在意,只是继母对他的冷漠令他感到更加孤独,平时就更寡言少语了,有时一天也难得说上一两句话。由于母亲去世得早,缺少母爱,在性格上有几分孤僻是很自然的,所以也没有人去管杜甫的闲事。杜甫只是在他的二姑母回家探亲的时候,他的脸上才露出难得的灿烂笑容来。

杜甫的母亲去世之后,惟有二姑母能够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解除他幼小心灵里的孤独。

杜甫的二姑母住在洛阳建春门内仁凤里。每次二姑母从洛阳回来,总要给杜甫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还给他讲大都市里的很多新鲜事,壮观的城墙、金碧辉煌的皇宫、繁华富丽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吃食玩具商品、跳剑器舞的胡女、形形色色甚至不同肤色的人……生活在乡村里的杜甫,对洛阳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大都市非常向往,常缠着姑母问这问那,都是关于洛阳的情景。每次二姑母要回洛阳时,杜甫都非常舍不得她走,常跟着二姑母一直走到村子的尽头,恋恋不舍地望着二姑母所乘坐的马车走远,这才回到家中。

后来,杜甫被二姑母接到了洛阳的家里读书。二姑母非常疼爱聪明伶俐的杜甫,像杜甫亲生母亲一样担负起了养育杜甫的责任。

母亲去世、寄人篱下,这虽然是一件很沉痛和不幸的事情,但由于有身在洛阳的二姑母的悉心照顾,小杜甫尝到了人间的一些快乐与幸福。他受到创伤的心灵很快就恢复过来,变得活泼起来。特别是二姑母将他从偏僻的小山村带到了极为繁华的东都洛阳,使小小年纪的杜甫眼界大开。当时的洛阳是唐王朝的东都,是唐王朝的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人烟繁庶,富甲天下,远甚长安,为唐第一大都市。关中一遇灾荒,唐朝的皇帝往往就率领王臣从长安移驾洛阳,因此,洛阳城内到处都有王公大臣们的宅院。杜甫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成长,比起在狭小闭塞的小山村里,实在有天壤之别。这使杜甫从小就眼界大开,内心里对二姑母无限感激,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姑母。

二姑母事事舍己为人,心地善良无私。有一回,杜甫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了疫疾。二姑母四处奔波,想尽一切办法弄来药,又忙着在家煎药,伺候杜甫和她的孩子喝下。杜甫看着二姑母美丽的脸庞很快消瘦下去,心里很是难过。每次弄来的药姑母总是先让杜甫喝,剩下的才让他的儿子喝。当然,这些事情二姑母都是瞒着杜甫做的。这样,因为得到了更多的关照,病重的杜甫反而活了下来,而姑母自己亲生儿子的病却日益沉重,最后竟死了。当时,二姑母并没有将这些隐秘的内情告诉杜甫,而是独自承受着这份剧痛。

长大后,杜甫才知道在他病重期间,姑母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的详细情形,心里非常沉重。姑母的恩德,杜甫只在史料典籍里见过,没想到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他觉得对不起姑母,姑母失去了爱子,他要像亲儿子一样地去爱她,报答她,使她虽然失去了爱子,还能享受到儿子带给她的安慰。

然而,到杜甫刚刚有能力去供养姑母的时候,姑母就去世了。姑母的去世,对于杜甫来说是个不亚于母亲去世的沉痛打击。姑母死后,杜甫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在姑母的坟上为她树碑立传,并篆刻了墓志铭以记其德。还特地为她服丧守孝,形同亲生儿子。

当时的人们对杜甫的行为都非常感动,纷纷称赞他的美德,杜甫哭着答道:“并非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报答姑母的恩德。当我年幼卧病在床时,姑母的儿子也病在床。我姑母问女巫,女巫说:‘睡在屋子的东南方向吉利’,我姑母于是将她儿子睡的地方挪出来安顿我,我活了下来,而姑母的儿子却死了。还有,当时姑母家里穷,买不起更多的药,大多数药都用来救我了,而她自己的亲生儿子竟然因缺药得不到救治而死了。这些事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姑母对我比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还好啊。”想到姑母之死,杜甫悲痛万分,情到深处无一字,竟无语凝咽,在墓志铭的最后写道:“铭而不韵,盖情至无文。其词曰:呜呼,有唐义姑,京兆杜氏之墓。”其情悲切,如丧考妣,足见杜甫对二姑母的感恩戴德之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杜甫就是这样知恩图报的人。对于别人的恩惠,他总是怀着无限的感激之情,并在将来以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形式给予厚报。特别是对于亲情,更是终身念念不忘报答。这样忠厚而贤德的品质的养成,也是由于从小受到了母亲、姑母等人对他无私疼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