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困居十载之后,杜甫好不容易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得到了授河西尉的任命。
按理说,杜甫现在有了个职位,应该感到满意了。但杜甫认为,被授予这个官职,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个莫大的嘲讽。尽管他当时的处境很是悲惨,生活无着落,快到要饿死沟壑的地步,而河西尉这一官职收入不错,可以解决他及全家的生活问题,是一个肥缺。但杜甫并没有接受河西尉的任命。相反,杜甫心里非常气愤。在长安奔波十年,最后仅仅得到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职位,他心中潜藏着许多的悲辛与愤怒之言,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他初来长安时,曾以宰相自期,可是现在竟然授予他一个小小的河西尉,去做捉拿盗贼管理治安审查犯人之类的工作,实在是他所不齿的。这与他的志向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南辕北辙啊。况且他还曾经说过“盗贼本王臣”的话,老百姓占山为盗贼其实也是被逼迫的,并不是他们要想这样子,要是统治者对百姓稍微仁慈些,百姓就会规矩地过日子了。因此,杜甫一想到要去抓那些本是普通人民的“盗贼”,心里就感觉羞愧不已!
而且杜甫明白,河西尉的职责并非仅仅是抓盗贼惩罚犯人,还是与人民为敌的。由于唐玄宗年年扩边,边关将士死亡惨重,唐玄宗、杨国忠这一对昏君佞臣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抓壮丁,县尉还要充当朝廷向百姓抓丁征收赋税的爪牙,要杜甫去鞭挞百姓,这样的事情他是死活不愿意干的。
县尉,可以说是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以忍受的职位。他的好友高适曾做过县尉,也曾有诗描叙他做县尉时的沉痛生活:“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由于有高适的前车之鉴,杜甫就无论如何不会再做这个工作,于是放弃了这个职位。
这样,杜甫为了生计,又四处托人活动。有人推荐他在太子的卫戍部队里做一个掌管兵器的小看守官率府兵曹。虽然这个职位也绝不是杜甫所想要的,但比起县尉来,显然要合他的心意一些。于是杜甫同意了。
作为人民的诗人,杜甫这次公开不就朝廷的任命,是他十年困居京城中反抗个性表现得最激烈的一次。表现出了他坚持正义的真性情以及鲜明个性,表明他的骨头是很硬的。
后来杜甫在《官定后戏赠》中写到这件事情: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尽兴,回首向风飙。
杜甫为官的基准点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辞官不就,是他在行动上对统治者的一次反抗,以前他在实际行动上的反抗个性都没有这次表现得这么鲜明突出。这一次在行动上的反抗大爆发,表明杜甫像李白、司马迁一样,个性也是张扬的,他坚持正义、亲近人民的个性特征使他获得了完美的人格。杜甫的这种个性也是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是传统文化造就出的最精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