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23

第23章 忠君之心

在回纥兵的帮助下,肃宗终于收复了两京,回到了长安,大肆赏赐。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得到了奖励。尽管广大的地区还没有收复,人民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肃宗君臣却为眼前的胜利所陶醉,迫不及待地享受起失而复得的荣华富贵来了。

杜甫也随着朝廷一起回到了长安,依旧做他的左拾遗,过了一年多平静的岁月。但好景不长,唐肃宗在长安坐稳君主之位后,因为一帮小人的挑拨是非,唐肃宗又感觉到了玄宗旧臣对他的潜在威胁,于是再次清算房琯的罪责。杜甫曾为房琯做辩护,肃宗将他与房琯当作同党,成了贬谪的对象。《旧唐书·杜甫传》明确记载他的贬官与房琯有关:“琯拜罢相,甫上书言房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次贬官可以说是杜甫一生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打击。试想,他刚刚从胡人的铁蹄之下逃出,九死一生,好不容易从长安逃到凤翔,做了皇帝的近臣,满以为可以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志向,可是回到长安上任没多久,就因为房琯一事而再度遭到贬谪,看来这次遭贬不同于上次,这一次是彻底地被肃宗皇帝抛弃了。他再次从长安金光门出来。想到他一生的政治理想完全落空,内心的打击是巨大的,不由得感慨万千。在出金光门时,杜甫不由得想到一年前他正是从长安金光门出来,逃离叛军之手,踏上回归朝廷的路,那时他一路上所遭遇的种种磨难与艰辛,现在想来还感觉到胆寒。

到达华州之后,杜甫曾回老家洛阳,看望他战后的故乡。一路上,杜甫更加清楚地看到朝政的弊病。首先是回纥兵在收复两京之后,对人民的大肆掠夺与屠杀,其次是通货膨胀,大路上到处都是乞丐与饥民,国家民生凋敝,外族欺凌,人民苦不堪言。离开长安后,杜甫对国家的现状看得更加清楚了,使他更加忧心君主与国家。

杜甫身在朝廷一年多,深知朝廷与君主的弊端。肃宗收复两京之后,赏赐无度,致使很多人无功受禄,天下尽是王侯,而这些人受禄之后自恃有功,不再为君主效力。此外,肃宗利用回纥兵来收复长安、洛阳,将来定无法打发回纥兵,势必造成灾祸。况且君主身边小人居多,肃宗亲近小人,远离贤人,迷信神仙与符瑞,坐享太平,不思进取,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胜利,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最大祸害。杜甫一想到此,不由得心忧如焚。他在到达洛阳后,立即写了《洗兵马》一诗,来规劝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其诗云: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餧肉蒲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在这首诗中,诗人忧心君主与国家的心情跃然纸上。王安石说,这是杜诗的压卷诗,是很有道理的。一方面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胜利抱着坚定的信心,另一方面,对朝廷的种种缺陷有着深刻的揭露,并以此来提醒最高统治者。

这首诗里,杜甫对国家对君主的忧虑深刻而清醒。杜甫还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希望天下不再发生战争,表达了自己和平的愿望。

杜甫身遭唐肃宗的贬谪,心情还处在最为复杂与痛苦的阶段。但他能抛弃个人的情感恩怨,一心为君主为朝廷着想,这种品质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完全抛开个人的私心、恩怨与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仁者情怀。

杜甫后来弃官赴陇,来到秦州这个塞上重镇,耳闻目睹的多是胡笳戍鼓、烽火燧烟、过往使臣、军旅回防等一些戎马倥偬的景象,就更加触动他那忧国之思,对边塞的安全充满了担忧。

当时,吐蕃趁唐军对付安史叛军之际,开始不断袭击唐边塞要地,在唐的边塞地区掳掠烧杀,而唐军竟不能应付。当时戍边的大部分军队都调往内地靖难,所以边塞唐军的实力很弱,致使吐蕃肆无忌惮地侵扰。

一次,朝廷派出西去吐蕃进行和谈的使臣经过秦州,秦州刺史设宴款待,杜甫也在席。杜甫在这边塞之地见到唐朝君主派往吐蕃的使臣,很是激动,好像见到使臣就如见到君主一般,他与使臣言谈甚欢,临别时还希望使臣能为国立功,在外交上为国家争得名节和利益。杜甫对使臣一行人抱着殷切的希望,并目送他们一行人消失在边塞的黄沙之中。他的心里在期盼着使臣从这条道路上早日归来,带来有利于国家的消息。

可是没有多久,唐的使臣却被吐蕃扣留。消息传到秦州,使杜甫对边事更加担忧,内心无限忧愁。这时,杜甫想到了汉昭帝时楼兰通匈奴,不亲汉,傅介子至楼兰,斩楼兰王首以归,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与利益。杜甫希望使臣也能像傅介子那样。

于是,他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写道: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这首诗歌深切地表现了杜甫对边事的忧虑与悲怆之情。

杜甫身在边塞,出于自身的安全,也是从国家的军国大事出发,忧心边疆吐蕃的侵略,并将这种担忧写成诗歌,虽然远离了政治,但对国家的忧虑的情怀却是一如既往,永不变色的。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是极其可贵的。

杜甫一生多次受到政治的迫害与打击,但无论何时,他始终都不以己悲,始终一如既往地关怀社稷,忧心君主,体现了杜甫心忧天下的圣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