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辞官之后,移居陇右,真正走向了民间。一方面他怡情自然,过着返璞归真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仍积极关心着朝廷政治,关注着民生疾苦,倡导民族平等,反对不平等的和亲政策,提出了一系列颇有政治见地的观点。当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杜甫砥砺自己不丧其志,努力在诗歌上有所创新。这些积极的生活姿态,表明杜甫虽远离君主而依旧心怀天下的情怀。
在政治上遭遇了重大打击的杜甫,已经对政治心灰意冷。他怀着一腔悲愤之情,终于在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携家离开华州,来到秦州。
秦州距离长安七八百里地,是塞上军事重镇,也是陇右道东部的一个大州,约有11万人口。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陇山高约2000多米,山势陡峻,为渭河平原和陇西平原的分界。古人戍边行役,视度陇为畏途。但这里是通往西域的门户,山簇孤城,形势险要,自然风光秀美,羌汉杂居,别有情调。杜甫初来这里,感觉很是新鲜。这种塞上异族风情激发了杜甫心中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杜甫携家来陇,日子过得非常清贫,又为生计所迫。在这样艰难困苦中,他起初在城里居住,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无法支付城里昂贵的生活费,他搬迁到了秦州城外的乡间。尽管一方面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采药晒药,但另一方面,他还是抽出许多时间,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或登临眺望,游览凭吊,与自然亲密接触,过着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杜甫到秦州后,写下了许多游览凭吊的诗歌。杜甫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两个值得去的地方,一个是东柯谷,一个是仇池。他首先去登了仇池,仇池在仇池山上,仇池山以此而得名。仇池绝壁,登高望之,形若覆盆,其高二十余里,羊肠小道,三十六回肠。上有平田百顷,山上多水泉,仇池天生险峻绝壁,一人守道,万夫莫开。乃天下之险峻,陇右之胜地。杜甫初去游览,对这里喜爱不禁,不觉有终老此地的想法。他在《秦州杂诗》第十四首写到了仇池:“万古愁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多么洒脱的想法,与那些道教徒和隐士们的想法相近似。可见杜甫此时的心情是何等的逍遥自在,对自然之景观是何等的钟情。这也是他在饱受政治打击之后的真实想法,心灰意冷,只想逍遥于天边。
杜甫也曾经到秦州城南60里的东柯谷,探望族侄杜佐,并对杜佐和他的东柯草堂非常感兴趣,那里的环境显然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想在那里的竹林边睡上一觉。杜甫在《示侄佐》中说:“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可见杜甫希望像竹林七贤那样归隐山林。他还写了到东柯后的诗歌:“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遗闻。”这是写东柯的绮丽景色与在东柯生活的诗歌,采药山里,自得其乐的生活。这样陶冶于无限自然风光中的悠闲生活,无疑使他的心灵获得了某种安慰,政治失意的痛苦也减轻了许多。
杜甫虽然在政治上用心良苦,但他从来就不失对自然的热爱之心,因为自然之美表达了他内心对自由的向往,自然使他的心灵无拘无束。在长安十年痛苦干谒生活中,他曾游何园、曲江等长安名胜之地,表明了他那时虽然政治热情浓厚,但对自然之爱却是不曾退失的。在脱离政治之后,杜甫真的有一种“飞鸟归旧林”的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他二十年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徜徉于山水自然的自由岁月。
除了常常走出去欣赏边塞壮美的山水奇观之外,杜甫还亲自参加田园般的劳动实践,向往过一种像陶渊明那样的田园生活,在劳动中带来收获的喜悦。杜甫来到秦州,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解决生活问题。劳动既使杜甫获得了田园生活的快乐,又使杜甫知道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密切了同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这使他从精神上彻底脱离统治阶级。
杜甫听说了东柯谷那里居住着十多户人家,过着美好的田园生活,于是对东柯谷向往之至。在杜甫的脑海里,甚至有一幅向往中的东柯谷的田园生活图景,这幅图景美不胜收,有盖瓦的房屋,有竹林,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还有一片富饶的田地,可种瓜种粟,简直就是世外桃园了。后来他去了东柯,虽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但他所向往的这种自食其乐的美好田园生活,也表明了他对自然以及淳朴乡村生活的感情。
他在《秦州杂诗》第十三首中写到:“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杜甫除了享受田园躬耕生活的乐趣以外,还与佛家方丈等有所交往,由于佛家学说的影响,也使他从精神上减轻了一些痛苦。
杜甫在秦州有一位好友叫赞上人,就是大云寺的赞公和尚。杜甫在陷入贼中时,赞公曾留杜甫小住,临别时还送给杜甫一些东西。乱世飘蓬,杜甫没有想到竟在这边塞地区与赞公重聚,自是喜出望外,两人自然又常常聚到一起。
杜甫与赞公常一起郊游。有一次,赞公对杜甫大讲栖息山岩之趣,使杜甫非常向往。第二天,杜甫渡了好几次水,来到赞公居住的寺院里,邀请他一起去选择一块好的隐居之地。赞公是位好静的心迹朴素的人,他也非常赞同杜甫的想法,于是俩人一同前往东柯谷西枝村一带寻置草堂之地。他们愉快地携手同行,恣意游赏,走了很远的路。攀着藤萝好不容易登上了山巅,回头一瞧,山可真高啊,下边的村庄河流都像蚂蚁似的,两人毕竟年事已高,都不觉有些头晕目眩。可惜这次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卜居的愿望一时实现不了。返回的时候山顶上还剩下一抹落日的余辉,漫草上面的露水已经很多。他们一路上谈佛论道,欣赏着夕阳之下无限美好的大自然景色。
杜甫在《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记载了这一次与赞公的东柯谷之行。诗中有: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
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
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
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
杜甫长期与赞公相处,并一道四处寻访胜迹,可见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很是默契。对长期饱受政治失意创伤的杜甫来说,扳依宗教也是返璞归真的一种生活方式。
杜甫在举家搬迁到秦州以后,对自然山水有着更深刻的热爱,这是他在对政治对君主感到绝望与怨恨之后,精神与情感的寄托之必然选择。在秦州,他流连于山水之中,消除了许多政治上的苦恼,徜徉于自然山水成为他疗治精神创伤的重要方式,他对自然山水从此存在着更加深厚的依赖感。在对政治深刻厌恶之后,他更加渴望那种返璞归真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