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居住在何处,杜甫都是一个质朴的人,待人真诚、友好。他生活在人民中间,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闻名海内的名人,而与众不同或是凌驾于百姓之上,对周围的人颐指气使。那些名士们所具有的坏毛病,杜甫身上都没有,他对于普通的邻居乡亲们,有的只是平等相待的真诚与友爱。
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期,生活上相对而言安定了许多。这时杜甫的声名已经达到了最为辉煌的顶峰,成为闻名海内的名人,人皆仰慕其名,都渴望与他交往,邻居四舍自然也把与他交往视为荣幸的事情。
杜甫的邻居中,大多是村夫野老和不知名的人物。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杜甫的北邻是一位退职的县令,此公好风雅,不惜花钱买野竹来栽种,又常顶着贫民用的白头巾露着额头在江边徘徊。此公爱诗能酒,杜甫把他比喻成晋朝的山简,赞美他的高雅多才,豪放而又富有爱心。此公见杜甫年老多病,就常常踏着蓬蒿来访问杜甫,有时也拿几首诗请杜甫欣赏。杜甫出于友好,夸赞他的诗歌跟何逊差不多,邻居很是高兴。
杜甫还写有《北邻》一诗,其诗云:
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
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
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
时来访老疾,步屟到蓬蒿。
杜甫的南邻是朱山人,一位热情好客的隐士,常常以食来驯鸟,家中不算贫穷。两家中间隔着竹林,二人在竹林里过从,外人自然不知。杜甫与朱山人经常往来,朱山人浑身有股道气,对杜甫很有吸引力。有一次,杜甫又到他家水亭上来盘桓了,主人热情相待,留与饭食,饭后又趁秋水初涨,陪同乘船游览于水亭之上,幽花满树,细水通池,景色很是美好。他们一起痛快地喝了许多酒,然后在阴凉地方歇息。这一次游玩得很是逍遥自在,直到黄昏月上,南邻才亲自送杜甫归家。诗人还觉得没有玩尽兴,甚至表示以后一定还要随他一起优游林泉之中。
杜甫在《南邻》一诗中记叙了这件事,其诗云: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除了南邻与北邻的交往密切之外,杜甫还经常拜访其他住得比较近的人家。村子里的乡亲们也常给杜甫赠送樱桃,邻居家的小孩子还曾替他在夜里将美酒赊来;他与邻居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在诗歌中也有反映,如《寒食》一诗中说:“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可见他与街坊四邻的关系亲切、真实、质朴,没有嫌猜,丝毫也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具有赫赫声名的人物。
杜甫由于搬迁频繁,因此,他相处过的邻居也很多,但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够与邻居和睦相处,与邻居们情感真挚,深刻动人。特别是在乱世之中,与邻居们的深厚情谊就更加珍贵了。
杜甫后来移居夔州,对邻居也非常友好。邻人中有一贫苦老妇,杜甫那时经营一片果园,每到果子成熟时,村里有很多孩童都争相来摘,其间有一邻居老妇女,也在这些偷果子的人之列。仆人向杜甫报告了这件事情。杜甫特意交代仆人不要惊动老妇人,让她尽情品尝园中的果子,直到她吃好为止。后来杜甫离开夔州时,特意嘱咐后来接管果园的吴郎也要像他这样,而且还写诗相嘱咐,名《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为这样一件小事特意写诗相嘱咐,可以看出杜甫对待邻居不论贫富,他都有一副平等、善良而热情的心肠。正是这样的好心肠,使他能与人和睦相处。
在处理邻居关系中,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是杜甫的一贯本色。“枣熟从人打”“药许邻人斫”“拾穗许村童”,这些事情虽小,却并非好施小惠,而是毫发见真情,体现了诗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的性格。杜甫是慷慨的,当邻居因赋敛过重而缺粮,他毫不犹豫地把收获的粮食分给他们。所以杜甫每每离开一处时,当地的邻居都对他充满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