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39

第39章 谏言挚友

杜甫与高适,自从青年时代相识于汶上就志同道合,情同手足。他们曾在山东的密林里一起过着呼鹰逐鹿、对酒当歌、吟诗唱和的生活,他还与高适等人北上邯郸,登上战国时赵王的丛台,高歌怀古;在与李白相聚的短短三个月中,高适也和他们始终在一起;在长安,在成都,高适与他都常有诗歌唱和,而且高适是他的少数几个救济者之一,他们的友谊不可谓不深刻。但在当高适的行为与国家利益不相符合或没有维护国家利益的时候,杜甫还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表现出对待朋友上的严肃与真诚。

严武回朝后,朝廷派高适出任成都尹、西川节度使,但高适在这个位置上并没有良好的表现。严武走后,先是徐知道叛乱,后是李忠厚叛乱,两次大的叛乱,给成都带来的灾难不亚于安史之乱中的长安与洛阳所遭受的灾难。这两次大的叛乱,高适都没有能够及时镇压下去,而是任其泛滥,不可收拾。

而且,吐蕃趁此机会,大举进攻西南边疆。起初杜甫闻知高适为西川节度使时,对高适充满了信心,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盼他能够控制边疆,并相信被敌军围困的松州城定能解围。但不久吐蕃陷陇右,逼近长安,高适率军攻吐蕃南境,本想从旁节制,不料到了十二月,松维保三州和西山城戍均被吐蕃攻陷,蜀军失利。吐蕃对成都、长安构成了包围,杜甫原先希望高适能为国效力驱逐达虏的愿望破灭了。

由于高适在军事上的失利,朝廷将高适招回,另派人选镇边。

杜甫对高适在军事上的失误极为不满,对老朋友高适在出任西川节度使时的丧师失地多有抱恨之语。他在《奉寄高常侍》中说: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诗的意思是说,回想起我青年时代壮游时与您相逢于齐鲁汶水之上,至今已经历很多年。您现在如此的飞黄腾达我真无法企及,您先后在蜀楚两地作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该完全施展出您的武略吧?您的文章可以与曹植、刘桢并驾齐驱那也不为过,今日朝廷需要像西汉汲黯那样的人,所以招您回去,中原的将士也很想念您这位当今的廉颇。这会儿我正在天涯伤春叹老,惜别之泪流个不停,增添了遥远的锦水的波澜。

这首诗中虽然提到更多的是惜别的情谊,但也涉及了高适丧师失地所犯下的错误。“总戎楚蜀应全未”一语,说高适大概没有施展出他的全部才能吧,这是对高适的委婉的批评,其意是说他没有完全为朝廷尽力尽忠导致丧师失地。“中原将帅忆廉颇”,这既是对高适的鼓励,也是对高适的劝勉,希望他能发挥出像廉颇那样的才能来,当然这话的意思也是对他过失的不满,希望他能引以为戒,像古代的常胜将军廉颇学习。

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待高适在丧师失地,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与灾难时的态度。这时,他对好友是毫不留情地持批评态度的。这反映了他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不徇私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忠诚。而且不但如此,他看到高适在抗击吐蕃的无能时,还建议朝廷重新考虑西川节度使的人选,这更是完全以国家利益为重了。

杜甫在《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中,认为应以“重臣旧德、智略经久、举事允惬、不陨仓黄之际、临危制变之明者”出任剑南节度使。为了国家的利益,杜甫希望朝廷能重新考虑节度使的人选,并指出了选择的范围,应该在那些德高望重并具有丰富经验的大臣中选择,这更是对高适的批评。

杜甫对待朋友,是以一颗赤诚之心相待的真正的挚友,既敢于为朋友的名誉而斗争,敢于为朋友的命运的不平而呐喊。同时,他还敢于批评朋友的错误,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前面提到杜甫对李白的伟大友谊,其中就有对李白的谏言。“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对李白豪放而目中无人的好言规劝,希望他不要太任性,应该收敛些。杜甫对李白如此,对高适也是如此。

当朋友的行为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作为其朋友,是徇私情,还是敢于批评朋友,这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品质。若是一个人始终有以国家利益为上的崇高思想,那么他就不会隐瞒朋友的缺点错误,而是劝慰朋友,批评朋友,努力使其改正缺点。这也是真正对朋友负责的态度。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若不是朋友的善意的提醒,或许某些错误就永远得不到根除。

杜甫一生交友众多,好友遍天下,他对待朋友,更多的是褒扬与夸耀,并深以他们为荣耀,但有时在某些问题上,也敢于直言朋友的错误。这并没有引起朋友的反感,相反使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因为杜甫是以一颗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心来批评朋友,是为了他们的行为更加符合国家的利益,使他们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这是对国家对朋友的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