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44

第44章 抨击地方陋习

夔州虽然山水风景很好,但是土地贫瘠,人民困苦,由于峡中与外界交流难通,因此当地沿袭下来的陋习很多,可谓“形胜有余风土恶”。杜甫到达夔州生活一段时间后,就深切感受到了这里风土人情上存在的弊端。

杜甫看到夔州的女人不少已有四五十岁,头发花白了,可还没有找到婆家。因为战乱频繁,男子出征多阵亡,导致峡中男丁缺乏,女子就更难出嫁了,她们只好一生抱恨嗟叹自己的不幸命运。此外,这里男尊女卑的现象很严重。风俗是男坐女立,男子操持家务,女子在外边干活,女人们每天都要爬上险峰,砍了柴到集市上去卖了养家糊口。不顾死活地上盐井贩卖私盐牟利。她们多是老姑娘,到老都垂着双鬟,还将野花山叶同银钗插在一起。她们衣衫单薄,蜷缩在山石根下避寒。

当地的人们和外地人对这些老处女深表鄙夷,说她们相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但杜甫却不信,如果说巫山这一带的女子是因为长得又粗又丑才找不到婆家,那么这里又为什么会产生古代著名美女王昭君呢?显然这里女子的粗丑并非天生,而是恶俗使然。

杜甫看着那些负薪而行的峡中老处女,不觉为这些乱世山区的寒女深表同情,写下了《负薪行》一诗: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这一首诗里,最主要的是抨击了男尊女卑的地方陋习。杜甫深刻地分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原因以及现象。主要是战争导致男少女多,人以稀为贵,所以男尊女卑较别处更为严重。由于女子承担了更多的劳动,而且由于当地山水险恶,导致女子容貌的粗丑。这首诗对夔州的地方妇女饱含了同情,而对当地男子的好逸恶劳给予了抨击。看得出诗人内心对于受歧视与压迫的人民是有更多的同情心的。

杜甫是北方人,峡中男子亲南人远北人,想必杜甫在此或许不受欢迎,因此,他对于这一带人的陋习看得更加深刻。

外面的人都说峡中人气量狭小,对这里生活的男子很是不屑。杜甫却为这里的人辩护,他认为不是这里的山水恶造成男子们的如此恶俗,而是生存环境与未受教育使然。若说这一带的男子中没有英俊的人才,那为什么秭归却出过伟大的诗人屈原?

于是杜甫写下了《最能行》一诗,其诗云:“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欹帆侧柂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瞿塘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若道世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诗中对峡中男子的驾船本领进行了赞赏,对他们好逸恶劳、压迫女性、轻生逐利、气量狭小有所不满,但杜甫最后还是高度评价这里的男人中的俊杰之士,如屈原等。表明他对外界舆论的反驳态度,对峡中人民的聪明与智慧进行了维护。

地方民风习俗是一个地方长期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优秀的多,但其中也会有糟粕。比如杜甫所讲的夔州人的几大突出缺点:男尊女卑、重利轻生、气量狭小、亲南人远北人等,都是一些很严重的风俗陋习。它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如重男轻女上千年来都是如此,亲南人远北人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北方发生严重战乱,如安史之乱等,而南方相对受到的冲击较小,所以南方要比北方经济上富裕些,而且夔州地处三峡之端,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北方人多从此处下峡浪迹入南方,而南人由此溯江而上的少,自古如此,因此会发生重南人轻北人的社会思潮。

夔州处崇山峻岭,地僻人稀,缺乏与外界文化的必要交流,因此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传统风俗陋习很难得到根治,这种风俗形成了社会痼疾,如男尊女卑导致女人四五十岁找不到夫家,这些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杜甫写诗揭露这种不良的地方习俗,目的是以他的新文化思想对当地的传统民风陋习进行教化与斧正,他为当地移风易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