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47

第47章 重视农事,救济百姓

到了秋天,杜甫携带家人搬迁到了东屯。之所以移居东屯,是因为这里有一百顷公田,夔州都督茂柏林委托他代为管理。这东屯原是当年公孙述屯田之所,他为了解决军粮,才开垦了这片土地。这一百顷地从汉到唐一直是官有土地。代管这么多的公田也是很大的责任,而代管土地的行官张望又很不负责任,所以杜甫只好迁来此居住。

这时,杜甫的生活更加忙碌起来,而且这时他身边的仆人也多了。他常到农田里巡视,指挥人忙这忙那,生活很是不闲。杜甫对于农田管理极为重视,因为他认识到粮食关系到民生疾苦。

杜甫代管这片田地之后,管理得特别的认真。插秧时,他亲自吩咐布置,没几天就插好了。大江北岸的东屯,万亩水田平得像桌面。六月里青青的禾苗一片,千畦稻田中碧泉历乱。秧刚刚插完,就要引水加以灌溉,杜甫又轮番更替地派遣仆人到附近的方口塘去,疏通沟渠挖开塘岸,使水田得到充分的灌溉。行官张望回来对杜甫说,公家私人的田地都安置好了,水灌得很足不怕天旱。杜甫怕张望说的话不真实,又问家童们田地灌得怎样,他们说这不是明摆着的嘛。杜甫瞧着东边溪畔,听着行官张望与仆人们的汇报,眼前就不自觉地浮现出那里的美丽风光:茂密闪亮的秧田像青翠的羽毛,又像挺秀地生在这地上的银镜,鸥鸟飞到了镜里来,关山映在明净的水中仿佛是在雪边看。杜甫又想象着丰收时的景象:秋天的黑米成熟时稻谷也成熟了,舂出的上等精米白粲粲。这么多的白米真够煮早饭了,那种红米就任凭它像云霞飘散。杜甫始终希望这丰收的田土能增添客旅的口粮,能够使受苦的田家增加收成。杜甫还想,到收获时节得多掉些稻穗让众人捡,官府和我的仓库不准装得满登登的往外漫。

怀着劳动与丰收的喜悦心情,杜甫写下了《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一诗,记述六月灌溉东屯稻田事。诗云: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桉。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雪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劳动是欢乐的,田地是美好的。杜甫在这首诗里即表达了这样的情感。这是一首很生动传神的劳动诗歌,也是一首丰收诗,对丰收的景象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诗外。在战乱频繁的年代,杜甫对丰收在望的仿佛世外桃源的景象的铺陈描叙,表明了他在内心里对结束战乱,人民过上安居丰收生活的渴盼。因此,这首诗可谓丰收诗,是与人间的战乱景象完全相反的。

夏末初秋,快到收获的时节了,杜甫对农田更加充满期望。这时杜甫又派了女仆阿稽、小厮阿段去向那位监工的行官张望询问工作进展情况。女仆回来说,这些天老天爷长眼,东屯下了一场很足的雨水,使粟稻都快成熟了,好像可以闻见了它们发出的香味。女仆还说只是雨水也促使青蒲、稗子都旺盛地生长,不过大伙儿争着三下两下就把野草拔完了。杜甫听完了汇报,虽然高兴,但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想到五谷是万民的命根子,农人们开春便从事农务,辛勤垦植,费了吴牛喘月的力气拉起犁耙来犁地耕地,好不容易才使秧苗茁壮成长,要是水多草长,滋生蔓延,就会毁了一年的收成。杜甫想这是千万不能大意的事情,尽管仆人们都说除了草,但杜甫还担心行官疏忽职守,遇事未必尽心思量,于是又派遣婢仆捎话,向行官张望解释他之所以这么重视的原因:秋后粮食丰收后要拿出部分来救济百姓,并不独指望堆满官家和他自己的仓。杜甫说他这不是想邀个仁里善人的声誉,他真的觉得乱世人民的景况凄凉,因此希望多收获一些,好使百姓获利更多。

杜甫作《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说:

东渚雨今足,伫闻粳稻香。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

人情见非类,田家戒其荒。功夫竞榾榾,除草置岸旁。

谷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青春具所务,勤恳免乱常。

吴牛力容易,并驱动游场。丰苗亦已穊,云水照方塘。

有生固蔓延,静一资堤防。督领不无人,提携颇在纲。

荆扬风土暖,肃肃候微霜。尚恐主守疏,用心未甚臧。

清朝遣婢仆,寄语逾崇冈。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

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北风吹蒹葭,蟋蟀近中堂。

荏苒百工休,郁纡迟暮伤。

农业为国民经济之根本,是国家的命脉所致,“民以食为天”,古人生存所必须的粮食,全部依赖于农业,因此任何人都不可忽视农业劳动。杜甫虽为官僚家庭出身,与农业的耕作等劳动相去甚远,以他的身份,按理是可以远离农业,但杜甫并没有如此,他还是亲自参与代管田地、灌溉、秋收等,这体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不稼不穑者非君子,杜甫的参与农业劳动,写出赞美农业劳动的优秀诗篇,从劳动中发现了美与快乐,他与劳动者的情怀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