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秋天,一个落叶飘飘的日子,风吹着每一个客子的衣襟。杜甫到夔州别驾元持的府邸赴宴。这是一次别宴,有客人要南下江淮。离别在即,大家都喝了些酒,杜甫想到早年在江淮漫游时的情景,便因悲秋伤世乱而倍感伤感。杜甫想到自己羁绊于此不得北归,伤感自然更多。
宴会后有乐队及戏班子助兴表演,杜甫老眼昏花,自然很难看清什么表演。所以,前边几个节目都一晃而过了,只是隐隐约约看到几个年轻女子在舞台上摇摆着,一会儿就消失了。到了最后的一幕,却见其中一个穿红衣的女子手里拎着一柄寒光闪闪的宝剑走上舞台,这女子手里的剑的光芒仿佛使杜甫的老眼一下子闪亮了起来,心也霍地一下子变得激荡开来。啊,这就是久违的剑器舞。
女子落落大方,自报家门说是临颖的李十二娘,表演剑器舞。李十二娘很年轻,长得很美,身材窈窕,简直就像杜甫六岁时见到的公孙大娘一样,杜甫不由得从末座走到最前边坐下了。他看见一阵寒光过后,李十二娘年轻而轻柔的身子如凤凰一样飞腾了起来,她高超的表演令杜甫回想起童年时代看到的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看到眼前李十二娘的身影在他眼前飞舞,杜甫心中早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怀旧情绪,想到开元盛世的情景。那是怎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啊!而今国破山河碎,杜甫心里禁不住一阵悲凉与叹息。
等李十二娘表演完后,杜甫就将她招来,给了些赏钱,招呼李十二娘坐下。李十二娘怯生生地说:“谢谢杜大人赏赐!”杜甫便说:“你的技艺高超,就像当年的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一样,只不过那时是开元盛世,观舞的人人山人海。而现在,就府邸上参加宴会的这么几十人。”李十二娘听了,脸上忽然闪出一丝笑容来,说:“公孙大娘是俺师父,俺是公孙大娘的嫡传弟子。”杜甫禁不住“哦”了一声,说:“啊,难怪你的表演如此精彩,原来是名家公孙大娘的弟子啊!”
杜甫眼前回忆起开元时代六岁那年看公孙大娘剑器舞时的情景来,觉得公孙大娘舞剑的场景尽管在他的脑海里尘封了近五十年,但现在突然之间就复活了起来。他禁不住拿起笔,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其诗中有: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
这些精妙的描写,足见剑器舞的艺术魅力。不但如此,杜甫还在序言中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意思是说张旭因看了公孙舞剑而在书法上生顿挫之势,草书大进,这也是对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艺术魅力的褒扬。
李十二娘轻声念着诗歌,激动得热泪满眶,说:“师父能得到您这样的赞誉,足可以含笑九泉了,您是她的大知音。”
杜甫回忆说:“你师父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本是西域的胡舞,还经过一番波折,才传到大唐来的。公孙大娘为使这种舞蹈在大唐盛行开来,可是立下了功绩的。她以表演这种舞蹈的高超技艺,使得这种舞蹈为大唐所接受并流行开来。”
李十二娘说:“这段历史我听公孙师父说起过。想来我师父公孙大娘为传播这种舞蹈还经历了很多艰辛的。”
原来,剑器舞在唐代流行还经历了一番波折。因为它和其他胡舞一样是外来的艺术,胡舞与南北朝所传袭下来的柔歌曼舞,像旧日的《采莲曲》《后庭花》《胡旋舞》《胡腾舞》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一开始胡舞就引来了当时一部分稳重之士的非议,有很多人指责这种舞蹈与南北朝所承袭下来的艺术存在着巨大的对立与冲突,还有人认为西域文化是一种“野蛮落后”的文化,多被汉人瞧不起。因此,当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虽然好看,观者如云,但士民在心理上一下子还是很难适应的。后来经过公孙大娘等人的卓越努力,才使得这种优秀的舞蹈在大唐逐渐流行开来。
杜甫创作此诗,很明显对这种剑器舞给予了由衷的褒扬与赞誉,含有希望汉民族能够接受胡人的文化并发扬光大的意思。
杜甫一生创作了上千首诗歌,然而直接描写歌舞的,似乎仅此一篇,写得如此生动出色,以致千百年后的读者读到这首诗时,公孙大娘舞剑的情景都历历在目。杜甫一生惜墨如金,他写这首独此一篇的长诗来描写从胡人那里传入的舞蹈,显然是别有深刻用意的,即告诫人们要善于吸收一切外来的先进文化,学习他们的先进东西,借外民族的文化使国力强盛,通过复兴文化来达到复兴国家的目的。这也许是杜甫处心积虑地写作此诗的真实目的之一。因为安史之乱是胡人给唐王朝带来的最大灾难,导致这场灾难的除了政治与军事的原因之外,还有汉民族与胡人在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相冲突的原因,这正是对外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与交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杜甫从民族间和平相处、复兴民族的高度出发,对吸收外来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但对于同是外来文化的糟粕如泼寒胡戏,杜甫却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所谓泼寒胡戏,这种戏要在寒冷的季节里,在大街上浑身赤裸着向行人挥水以取乐。这在胡人那里正好满足了他们粗犷的游猎民族的风习和心理,但对于讲究仁义与教化礼仪的大汉民族来说,恐怕就有伤风化了。但昏庸的唐中宗复位以后,耽于嬉戏,曾御洛阳城南楼观泼寒胡戏,导致这种戏在大唐曾经风行一时。
泼寒胡戏这种胡舞与剑器舞这种精美绝伦的舞蹈艺术相比,就显得粗俗不堪。浑身赤裸着在大街上向路人挥水,这简直是乡村孩儿的耍闹,有何艺术可言?传言安禄山在假惺惺地拜杨贵妃为母而举行净身仪式时,就浑身赤裸着用手向母后杨贵妃等一群宫妃挥水,以资取闹,那场景既荒唐又淫荡。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甫,自然对安禄山的这一幕丑陋行为铭刻在心。对泼寒胡戏这种糟粕的艺术就更不存好感,因此杜甫对泼寒胡戏的态度是明显反对的。
由于上层社会的一些礼仪之士的一致反对,泼寒胡戏在开元元年(713年)被禁止,而剑器浑脱舞还是在唐朝流行起来了。
鲁迅先生对外来民族的文化倡导“拿来主义”,这与杜甫对外来民族文化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民族,要想使自己快速繁荣,就必须善于取舍外民族的东西。杜甫在对外来民族文化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当时是很具有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