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53

第53章 乱世知音,英雄相惜

杜甫从湖北江陵途经公安、石首、岳阳等地到达湖南潭州后的生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与苏涣的交往。

关于苏涣这个名字,杜甫在阆州、梓州时,就听人家说起过。人们说他是一个精良的弓弩手,百发百中,又常常劫掠富人商贾,劫富济贫,曾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官府抓不着他。可是这个强盗后来改邪归正,折节读书,考中进士,充任侍御使,这在当时是一个传奇的轰动一时的人物。杜甫在潭州时,苏涣正在潭州刺史崔涣的幕府里任从事。

一次,潭州刺史举行宴会,杜甫自然在邀请之列,宴席上,管箫齐鸣,声音仿佛将杜甫的白发也吹动了似的。在管箫声里,一个年轻人在众人面前表演舞剑,他身形很快,舞出一片刀光剑影,简直看不到他的身影。杜甫问旁边的人,这个舞剑的人是谁,有人告诉他说:“这个人叫苏涣,别看他现在是堂堂进士,刺史府从事,原先是个草寇呢!”杜甫一听说这个名字以及他的经历,就唤起了他原先在四川时对于苏涣的记忆,连说:“这个年轻人不简单。”旁座的人又说:“这人不但会舞剑,诗也写得很好呢!”杜甫说:“我倒想见见他呢!”旁座就说:“我将他引见给你,你们都能诗善文,或许会成为千古知音呢!”于是,苏涣舞剑毕,旁座就将他带到了杜甫面前,杜甫于是和苏涣相识了。

二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仿佛相识由来已久。杜甫将苏涣请到湘江边自己的船上。这天湘江上风和日暖,大地回春。杨氏夫人烹茶煮酒,款待这稀有的客人。苏涣说,过去在四川,就非常仰慕杜甫的名声,而今在潭州,能够巧遇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实在是三生有幸的事情。苏涣还说,他过去曾经看过杜甫的一些名篇,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看了其中的一些诗句,真是震撼人心,看过后久久无法忘怀,就非常想见识一下写出这等非同凡响诗篇的诗人,而今竟然能与诗人同一条船,真是一件大快事!

杜甫对苏涣的赞赏很是谦虚,说:“听说你的诗也写得很不错啊!念一首听听。”苏涣说:“我在您老跟前念诗,就像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一样,要被人笑话的哟!”杜甫说:“彼此切磋,但吟无防。”苏涣见面前的老人和蔼可亲,于是就轻声念了一首平生最得意的诗歌,只听是:

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

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

杜甫听了面带笑容,连声说:“好好,能吟出这样的好诗,真是老夫的千古知音啊!”苏涣得到杜甫的高度评价,心里轻松了很多,很虚心地希望杜甫提意见。杜甫略一沉吟,说:“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气魄倒是很大,只是你的这首诗有些夸张了,而且容易让人产生一些歧义,比如说让人联想到诗歌里有几分匪气和霸气。还是把后面一句改一改为好,比如改成“一夫不得耕,万人难为餐。”

苏涣却说:“还是不要改的好,有些匪气和霸气也很正常的。这个世道,官逼民反,很正常的事情。”

杜甫听了大吃一惊,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我不赞成起义,我早就在诗歌中表明过我的这一观点。造反对社会的破坏力很大。当然,我也希望官府能对待百姓的态度温和些,不要横征暴敛,把百姓逼上造反的道路。”

苏涣说:“你的理想当然好,可是老百姓与官府之间是根本无法调和的,他们的利益相对立。你不是也吟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吗,你还吟过‘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正是因为他们不行俭德,所以百姓需要拿起刀枪来,那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杜甫无法说服苏涣,但对苏涣的意见始终反对,认为他的说法太激烈,于是不争辩这个问题了。只是杜甫也看出苏涣非常关心社会问题,而且诗中有一种豪莽之气,以他的前后行径看来,他是一个以游侠的方式对社会表示反抗和不满的人。说来奇怪,杜甫尽管反对农民起义,却非常钦佩眼前这个具有农民起义领袖素质与农民起义思想的人,而且以他为知音。

通过与苏涣关于农民起义这个问题的争论,杜甫感觉到,他的思想也变得激进了许多,他开始有些同情农民起义了。过去他滞留在梓州时,听说江浙一带发生农民起义,他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那时也反对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现在苏涣的观点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而且他南下潇湘,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见到了更多人民的疾苦,他开始思考如何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了。这时,由于新思想的冲击,他觉得他的心仿佛变得年轻多了,而且好像白发之中生出了一缕新发。他今天遇到苏涣,心里真的很高兴,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以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再闻颂新作,突过黄初诗。

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

写到这里,正是黄昏之时,暮霭苍茫,江两岸炊烟袅袅,寒风乍起,江水拍打着船身,仿佛神灵在湘江上出没。杜甫趁天色还没有完全黑,迅速把这种微妙的感觉凝成诗句,写下了这首诗的结尾两句: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

杜甫和苏涣很快就成了最为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谈,彼此友谊日渐加深。杜甫见苏涣年轻有才,觉得苏涣有如蛰伏在水中的蛟龙,不能为朝廷所用,心里为之惋惜。苏涣却说:“我并不指望朝廷重用我。朝廷宦官当政,朝官又都是些蝇营苟苟之人,没有一个大丈夫。”苏涣又用手指了指墙上的弓,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杜甫笑了笑,非常赞赏苏涣的勇敢。说:“你要以此报效国家,老夫敬重!”但杜甫心里很难推测他是要拿弓箭去做占山为王的强盗,还是为国效力,征战于沙场。

杜甫和苏涣的交往甚欢,给老人孤寂的心灵带来了很多慰藉。这时,杜甫一生的挚友绝大多数都过世了,李白、高适、郑虔、严武、苏源明等人都不在了,就剩下岑参,但与杜甫也是远隔天涯。杜甫看到苏涣,感觉到好像当年与李白、高适等人交游的情形再现了似的。

苏涣不但与杜甫倾心交谈,而且对杜甫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多的照顾,特别是在杜甫逃出潭州城时,得到了苏涣的倾力相助。

四月里的一个夜晚,潭州城内火光四起,居民奔走相告,说湖南兵马使叛变了,崔刺史已被杀死,士兵们在大街小巷里奸杀抢掠。这突然发生的事情,在湘江上的渔船中引来一片骚乱,杜甫夹在一群渔民中间逃难。当官兵追至江边,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时,苏涣出现了,他手中只拿着一只弓,跳到船上,用弓箭阻挡住了官军的进犯,帮助杜甫和渔民逃过了这一劫难。这是最令杜甫感动之处,如果没有苏涣的帮助,杜甫要逃脱这场劫难是很困难的。

杜甫经历了这次大的劫难后,沿湘江逃难到衡州。他的精神虽然仍然还很健壮,但毕竟年老体衰,身体上经不住这样大的动荡折腾了。这年冬天,杜甫百病俱发,不久就病逝在湘江上的一叶漂泊小舟之中。而苏涣却到了岭南,东漂西泊,最后参加了循州刺史哥舒晃的起事,失败后被杀。这时杜甫已经逝世五年之久了。

苏涣在杜甫的晚年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与乱世枭雄式的人物做朋友,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胆识。苏涣曾经是个很有名的盗贼,一般人都不敢与这样的人交往,更不用说做过从甚密的朋友。但杜甫与苏涣却成了关系密切的朋友,主要原因是杜甫对苏涣的才华与豪放性格的赞赏。杜甫曾经在诗中写过“盗贼本王臣”,杜甫对盗贼的看法不同于常人。

以杜甫这样一个儒学世家出生的人来说,对乱世枭雄式的人物本身会是持排斥和否定态度的。而到了他生命的末年,他主动与这样一个有着农民起义领袖素质的乱世枭雄人物交往并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在杜甫的人生思想历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说明杜甫在晚年对农民起义等社会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加深入了一层,对农民的命运的探索也更加深入了一层,这为他作为人民的伟大诗人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