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发生急剧变化由盛转衰的年代。杜甫亲身经历了这一重大历史变故。在这一变故中,主要表现是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在政治上急剧腐败,在军事上节节失利。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等一系列惨痛之祸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动荡不安,人民遭受了一次又一次大的劫难。在这一过程中,唐王朝经历一百余年所苦心建立起来的各种政治条令、统治文化等几乎丧失殆尽。人心动荡,天下趋乱,优秀的民族精神与辉煌的文化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这使得一些腐朽的思想与文化在社会上蔓延,社会伦理、道德等都在逐渐沦落。虚伪、狡猾、野蛮、残忍等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在这个社会上又占据了统治和主导地位。
在这种社会思潮之下,杜甫却表现出了与世俗完全相反的个性。他内心有着“再使风俗淳”的强烈的政治理想,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时时与他的这种理想相一致。这就使得他成为社会的一个异端分子,经受了强大的社会压力,这也是他终身不得志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真实与自然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中情感的真实自然。他是发之于心,诉之于笔端,丝毫也不矫揉造作,所以杜甫的诗歌沉郁。如在从长安到奉先去探亲途中,杜甫看到路途中到处有倒地饿死之人,而唐明皇以及他的那些衮衮大员们的宅第里,却依旧在通宵宴饮。这使杜甫内心无比悲愤,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由于杜甫长期郁郁不得志,又逢乱世,所以在宴会上,他总是感觉不能尽情享受,总是感到心灵的压迫,在宴会上饮酒,他会“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这种情感也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流露。郑虔因在安史之乱中被贬台州,杜甫为之悲愤,与郑虔相别,说“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便是这种悲愤情感的真实表现。重九郊游,不免悲秋,想到的是“明年此会知谁健”,梅花报春,本该欣喜,杜甫却感受到生命的消逝:“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春天到来,诗人江畔独步,内心深处涌起的念头却是“行步欹危实怕春”。在诗人的心中,死亡的阴影随时来袭。在这样的心境中写出的诗篇,沉闷、悲愤,与心情相一致。因此,杜诗之沉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生命忧患,这是让人心碎的、真实动人的。而杜甫诗歌风格的这一显著特征,也是由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真实自然所决定的。
此外,杜甫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洗苍生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之所以显得真实,因为这些都包含着他对人生的切身体验,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并由此而推己及人。这样,当他为人而悲吟时,当他发出人道主义的呼喊时,他不是带着优越感居高临下悲天怜人,而是身受感同由己及人。这种抒情方式更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
杜甫的诗歌摆脱了虚伪世风的束缚,将内心的真实情感、思想明明白白地展示出来,丝毫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所以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很容易通过诗歌感受到他的性格特征,从而与杜甫的内心世界相交会,很容易通过杜甫的诗歌走入他的世界。即便千载之后,还是让人能够深刻感触到一个真实、沉郁的杜甫。
杜甫不但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真实自然,表里如一,而且在人生历程中也表现出这样显著的特征。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所获,押送到长安,他不但没有做伪官,而且万分艰辛地逃脱了叛军之手,回归凤翔。杜甫并不是仅仅内心具有这种爱国情感与民族气节,而且是将一种情感与气节表现在行动上的人,活得很真实,毫不虚伪。而与他同时被掳到长安的人之中,很多都做了伪官,如王维,他虽然写了一首表达对朝廷忠心的诗歌,但却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又如杜甫为营救宰相房琯而触怒肃宗皇帝,遭受贬谪,险些被处以极刑,即便如此,在写给皇帝的谢表里,杜甫对这件事情还是坚持自己的态度。这也是杜甫心里所持的政治见解,决不为了屈服于皇帝而改变这种态度。可见杜甫活得是很真实自然的,甚至在帝王面前也不做表面文章。杜甫在成都严武幕府中,也是独树一帜,与幕僚们的意见常常相左,最后只得离开幕府而出走。这些都反映了杜甫活得真实,敢于坚持真理,使行动与自己高洁的心灵相一致。
杜甫的性格是一种耿介、自由、旷达、激愤的个性,在唐朝的诗人中,像杜甫这样有着严肃的生活性情的诗人不多。李白是以豪放、无拘无束的个性而著称于世。而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大多也是像李白的这种性格,如王维、岑参等人,都是以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来看待人生,属于生活中的逍遥派。而惟独杜甫,对生活有着一种很执著的追求,严肃地看待生命。所以他的种种行为与诗歌都散发着理性主义的光辉,有着追求真理的意味。那种偏离真理轨道的肆意妄为,是杜甫所坚决反对的。
较之屈原、李白、苏东坡这些古代一流的大诗人,杜甫的个性显然要“沉闷”许多,不像他们那样的豁达,也不像他们那样时时叩问苍天,过多地关注生命的本身,执著而虚无地叩问“我是谁”这一问题,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对现实世界的灾难表现,从中找寻生命的意义。杜甫是生活在现实的苦难世界里,而他们则有时生活在其中,但有很多时候却又超脱其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甫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比他们可能更加深刻一些。这都是因为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加“真实”的缘故。
杜甫一生在诗歌创作上能取得杰出的成就,是因为每一篇诗歌都是本性的表现。发之于心而动之于笔端,没有丝毫的矫饰,没有丝毫的隐瞒,他的爱与恨、泪与悲愁都发自他的本心,并化为千古不朽的诗歌,成为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是古代许多诗人也无法相比的。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流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许其科学文化上的贡献还远远比不上其道德品质对人类的启迪或熏陶那么大。”杜甫真实自然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也许比他的诗歌成就对人类更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