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产业建设
30960300000016

第16章 图书出版产业化

(第一节)出版产业加强整合

文化体制改革以来,部分中央及地方的出版社、书店、印刷厂纷纷通过合并、合资、联合等形式进行产业整合,有的建立专业性的出版集团,有的建立编、印、发、供一体的出版集团。这种整合也是出版产业化改革的一部分,将对我国出版产业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7.1.1整合是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当某种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在如何进一步发展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进行了产业重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化的兴起,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重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规模越来越大。从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看,企业间的兼并与重组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展开的。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重组给我们的启示,一方面是形成企业优势的集中和强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通过生产集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研发能力的提高促进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作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出版社之间,印刷、发行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国有企业大的不强、小的不活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出版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国内外出版资源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市场开发不够,在国内外出版市场上占有率不高。另一方面,出版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小而全的出版格局,导致重复出版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必须加快出版业整合步伐,促进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整合是实现出版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前提。我国我省出版产业现存的问题,如市场分割严重、集中度过低、过度竞争导致产业利润下降等现象,主要是地方政府与出版企业之间的利益不同导致的。由于出版社、书店和印刷厂都从属于某一地方政府和部门,在企业发展和进行战略竞争过程中,出版企业难以通过兼并重组,纵向延伸等产业组织调整和重构的手段,来壮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出版产业升级和发展以及结构调整难以展开的主要原因。通过产业整合,使企业具备一定的市场控制能力和规模优势,是实现产业发展和顺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前提。

7.1.2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出版产业整合的根本目的

进行出版产业整合不仅仅是为了做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做大而做强,增强实力。因此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战略竞争目标是产业整合的根本目的。在全国乃至世界出版市场范围内,要具有战略优势首先必须具有规模实力。世界出版市场已经进入了集团竞争的时代,具有真正竞争力的是为数不多的大型出版集团。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我省出版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出版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一些世界大型出版企业正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我国,它们以强大的实力、全新的发展和经营方式参与我国出版市场的竞争。要与这些世界级的出版集团同场竞技,我们必须进行产业整合,壮大规模,既要做大更要做强。

7.1.3出版产业整合的思路

进行出版产业整合,实现出版规模经营,促进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出版业一次新的革命,事关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产业整合要借鉴其他产业整合的成功经验,更要从实际出发,从出版业目前的结构现状和调整的目标来看,出版业整合主要是进行关联性重组。

关联性重组是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互补为原则,从横向和纵向上对产品、技术和市场等相关联企业通过采取投资控股、联合、购并、委托经营等形式,整合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资本结构和组织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重组方式。横向重组模式侧重于企业的优势互补和优势强化,以现有的产品、技术和市场为中心,向水平方向拓展而进行的复合重组。纵向重组是以现有的产品、技术和市场为依托,以产品市场交易内部化为目的,在垂直方向上与产业相关联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进行的重组。从企业发展来讲,重组是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从企业重组的趋势来看,大部分重组都立足于本行业优势发展,从横向和纵向上将具有相同技术观念,产业相似的企业进行购并、联合,形成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关联性重组是国内外企业重组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我国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并带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要途径。

出版业的重组主要是进行存量重组,重点是对出版存量资产的调整、改组和优化配置,通过联合、公司制改造、兼并、拍卖等多种形式,使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出版业中的出版、印刷、物资供应和发行,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同时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因此,依据关联性重组的原则,既可进行横向重组,也可进行纵向重组。

横向重组是在出版、印刷、物资供应和发行各环节内部进行重组。重组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各环节中的优势企业。优势企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能够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机制,拥有一批优秀的经营者,有竞争力强的产品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出版社的整合是以联合为主,联合的核心就是优秀的竞争力强的出版社。单一的出版社经济实力有限,发展空间不大,通过联合,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合的前提下,再对出版社内部的编辑、校对、发行及财务进行整合。

7.1.4出版产业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实行出版产业的整合,不仅有微观层次上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重构再造的问题,也有相关外部环境条件的改造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出版产业整合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将出版产业整合与深化出版改革结合起来。整合本身就是改革,要顺利、有效地实施整合,必须确立合格的真正的重组主体,这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企业产权权属,建立完善的产权约束和监督机制,促进经营机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要政企分开,整合要以市场为导向,切忌拉郎配和杀富济贫,规范整合行为。

(2)要将出版产业整合与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再造,切实提高整合的效率。整合只为出版业实施规模经营、提高效益提供了条件,要真正达到优势互补和提高竞争力,关键还在于管理上的整合,管理整合和创新是保证出版产业整合有效性的基础。

(3)要将出版产业整合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促进出版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出版产业整合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出版集团,实行规模经营。而且在于加快出版业科技进步,提高出版业的创新能力,以此推动出版业的结构升级。出版业技术进步既体现在出版手段实行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媒体的开发上,如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等。

(第二节)出版产业化改革有效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全省出版业建设和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从来没有达到今天这样高的标准。在未来几年里,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要集中开展出版体系建设,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文化小康。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7%;大力推进新闻出版服务体系建设,以此来促进城市、地区和农村出版方式服务水平相和谐,推动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

7.2.1加大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推进力度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一批中央部委所属出版社、高校出版社、省级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资源配置向已改革的出版发行单位倾斜,使其尽快享受财政优惠政策。对少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地方要进一步予以推动,督促其加快改革步伐。要推荐一批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出版发行企业优先上市融资。进一步推进有条件的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和支持转企和改制两步并一步,加快塑造新型市场主体的步伐。从全国出版物发行网络战略布局的角度,在重点地区以建设区域性出版物物流中心为重点,整合区域性发行资源,打破市场分割,进一步推动出版物大市场、大流通建设。

7.2.2大力建设公共出版服务体系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形成实用高效、规划合理的公共出版服务体系,这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也是出版业发展的着力点。积极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建立“自筹资金、自我服务”的各种形式的自助读书组织,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

7.2.3积极推动现代内容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或基础的新媒体层出不穷,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形势,出版业必须要以国际性、前瞻性的眼光来研究问题,要打破传统观念、传统业态和传统机制的束缚,充分利用一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对出版的内容和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各种传媒形式与优势内容资源紧密结合的新的发展格局。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出版单位以资源、资产、业务为纽带,开展跨媒体经营,支持传媒集团的建设和发展,引导企业使用新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努力将出版业打造为多种媒体形态共存,集内容创新、制造、推广、服务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内容产业。要积极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大力发展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努力攀登世界数字媒体技术制高点,实现全行业又好又快、与世界同步发展。

7.2.4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大力推进出版物走出去、版权走出去、出版业服务走出去,提高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出版行业对外宣传、展示、推广、销售工作,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发国际出版市场。积极鼓励出版单位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机构,创办各种媒体,开展出版活动,为民族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