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产业建设
30960300000018

第18章 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化(2)

休闲作为个体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由特定的社会结构雕塑而成的,休闲方式的演化体现出人的文化特性,进而也体现出特定社会的民族性的发展与变迁。但是这并不妨碍对休闲的本质进行规范性的抽象与概括。首先,休闲是人主动、自发的行为。这一本质特征将休闲与人的主观理想结合起来,它决定了主体对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在外界压力下的赶时髦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其次,休闲体现了人类生命创造的本能与独特个性。休闲体现了人的创造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空中从事相同的休闲活动时,可能产生极不相同的体验与感受,作为休闲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最后,在休闲的体验和感悟中,人通过全身心的投入,领悟到主观能够选择的乐趣和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休闲是对人生意义的领悟,是人生的一种完善,而绝不是对人生的放纵,也绝不是对于某种感官刺激无休止的重复与偏好。

8.2.2全球化与西方旅游休闲方式的扩张

旅游休闲是个体主观方面的现象与选择,但休闲是由特定的社会结构塑造而成的,任何一种旅游休闲活动都是在一定文化的底蕴下发生的。美国人爱打棒球,西班牙人喜欢斗牛,日本人喜欢欣赏艺人的化妆表演,而一部分中国人则酷爱传统书画和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休闲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休闲也是维持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然而,全球化浪潮却使旅游休闲的这种功能受到了冲击。

全球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进程,除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外,还使民族国家框架内的文化遭遇到两难处境,当代中国的旅游休闲文化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一体化,作为一种文化的旅游休闲必然成为人类交往与沟通的重要领域,世界范围内的休闲是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发展和创新的,而另一方面,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也使民族文化进而使旅游休闲文化面临着被同化的可能,旅游休闲作为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工具的作用也面临挑战。外国旅游休闲文化的向外扩张趋势已走近我们。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代表的美国快餐文化已成为中国城市一部分人向往和热衷的休闲方式;高尔夫球场在中国城市宝贵的绿地中争夺空间,打高尔夫球被认为是财富的证明;漂流、蹦极等活动也让中国的青年人体会到西方的冒险文化;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对着这些外来的休闲方式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戏曲、品茗斗棋、琴棋书画、端午重阳等旅游休闲文化正逐渐失去吸引力。

全球化将导致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文化的融会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全球化的旅游休闲;但在全球化休闲的形成过程中,各个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内不同的社会共同体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往往成为旅游休闲方式的输出国,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常常成为旅游休闲方式的输入国。总之,在中国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对于中国旅游休闲文化的殖民状态越来越令人忧虑。

8.2.3旅游休闲的产业化、单元化

社会学家托马斯·古德尔提出了作为可交换单位的旅游休闲活动的说法:“休闲服务机构和公共教育机构越来越认为,人们所追求的似乎不是快乐、独处、美感、竞争、个性和乐趣,而是追求打垒球、航模、舞会、戏剧或集邮等具体的活动。当这种休闲活动的单元变得越来越可交换的时候,人们对它们的追求自然会越来越多,并且其重点转向了参与的事实本身和参与的数量上。”古德尔在这里解释的是当代美国休闲方式的一种转型。休闲活动作为可交换的单元,是与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旅游将成为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旅游休闲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占据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一半的份额。

当提供旅游休闲服务有利可图时,旅游休闲必然要进入商业或者产业化的运营阶段。而现代旅游休闲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在理性化原则的影响下,作为商品的旅游休闲服务必须标准化,只有理性计算基础上的标准化、程序化才能保障为大批量的旅游休闲消费者提供服务,通过大规模生产模式降低成本,增加休闲服务提供商的利润。另一方面,标准化的旅游休闲服务也极大地增加了休闲活动的种类,使人们可以实现面对多种服务项目多种组合的可能性,如某某地几日游、三日游遍十个景点等各类旅游商品系列。休闲的需要产生了服务市场,而完善的服务市场又刺激了旅游休闲需求。这样,作为精神放松和心灵体验的休闲,似乎使人们拥有了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更多的可能性,标准化的旅游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了“作为可交换单位的休闲活动”的“拼盘快餐”。由于旅游休闲日益成为人们消费支出的一个主要部分,人们也越来越希望通过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花费体验到尽可能多的休闲方式。

8.2.4重返旅游休闲的本质

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在产业化、商业化的背景下,使当代中国的旅游休闲活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体现自主与创造、完善个体的目的与价值呢?

既然全球化是无法抵抗与回避的社会趋势,那么面对西方休闲方式的扩张,我国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文化反应机制,在国家层面上保护与弘扬具有中华民族认同特性的旅游休闲方式与休闲文化。旅游休闲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回应全球化导致的外国休闲方式在中国的殖民化,必须发扬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重新挖掘它们的内涵,不断产生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方式。比如,中国人家庭观念强,热爱国家,国家也非常重视中秋节合家团圆的象征意义,大力推崇端午节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所以政府就为中秋节、端午节也设置了专门的假日,鼓励人民群众探亲、访友并外出旅游,同时大量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旅游庆祝活动也在民间文化的层面上运作。可见,国家推行必要的政策,建立必须的制度和机制,为个体通过休闲活动完善个体的价值、发展个体的潜能提供了一种宏观框架的保证。

在旅游休闲的产业化发展中,国家机关应加强休闲产业运行与休闲服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加强国家机关的监督管理,建立旅游休闲活动的消费者投诉与反馈机制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旅游休闲服务的质量,维护消费者个体的利益,才有可能避免消费者个体成为产业化中被分割、被组合的客体,才有可能使消费者个体避免失去休闲活动的主体性地位。而对于旅游休闲活动主体的个体来说,可以选择自助式的休闲活动方式,从工业化、产业化、单元化的休闲模式限制中解脱出来,在发现新的休闲地点、发明新的休闲方式中体验休闲的创造本质。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避开五一、十一、春节等国家法定假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规模庞大的节假日旅游休闲错开时间;此外,还可以避开热点的旅游地点即流行的休闲方式,投身大自然中,亲身寻找与发现那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世外桃源,这种自主式的休闲方式为人们体验文化创新提供了条件与机会。

(第三节)聚焦旅游开发的误区

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产业、休闲产业的重要的源泉,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从以往经验来看,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资源,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旅游资源的利用问题,不但会影响资源保护的质量,还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损害,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旅游产业化的深入,随着旅游资源利用面的衍生,与过去只重视保护的观念相比,如何永续利用、合理利用将成为关注的热点,是能否成功地把旅游资源保护事业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8.3.1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中的误区

(1)旅游开发的过度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恶化。近年来,古城镇旅游开发的火爆对当地的资源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为地激化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浙江的周庄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常人满为患。我市的碛口也因为游人密集而导致一定的破坏。古城镇旅游部门经常为过分拥挤又没有适当的控制人流的办法而苦恼。

(2)旅游资源利用方式的单一和趋同。资源的利用现在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和旧建筑再利用两方面。就旅游开发来说,方式单一,无非是把传统的文化资源做成旅游资源或商业资源。到处都有明清一条街,还有汉街、唐街、宋街,大有千街一面的势头。开发者当然有不当之处,但规划设计人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创意的缺乏,随意的抄袭和对当地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都造成了文化遗产利用的单一和趋同。

(3)过分强调经济效应而忽视了旅游资源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内涵。很多古镇古村在开发旅游中,为满足游客吃住娱乐、购物的需要,大量搬迁了当地的居民,虽然老房子修葺一新,街道也十分整洁,但这个地方完全变成游客的游乐场,原住的居民搬走了,原先的文化生活氛围和传统生活场景也随之消失了。在古镇老街上开业的大多是外来的商人,他们以赚钱为目的,虽然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与开发,但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更不用说自觉地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了。那些把原来的居民全都迁走的旅游景点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过分强调短期的经济效益会对旅游资源所仰仗的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4)对无形旅游资源的滥用和遗失。近几年人们对无形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联合国设立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登录制度后,人们也意识到了它们的商业价值,于是到处都出现了名人故乡,有的地方也不管是不是当地的传统,都搞同样的民俗表演以作为旅游项目增加效益。如每到一地都有同样的抬轿子、舞龙灯、舞狮子、抛绣球等,既不合乎当地的传统风俗,也将游客的认识引向歧途。而那些真正属于当地传统的民俗活动,由于需要一定的经费和人员组织,却迟迟得不到保护和恢复,没有有效的收集和整理,随时间推移而最终消失。

(5)急功近利思想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有许多地方为了搞旅游开发,拆了真古董建假古董,还美其名曰修旧如旧,再现历史风貌。有不少旅游区还热衷于重建已不存在的历史建筑,却无视于本地遗存的传统民居的修缮。

(6)法律不健全和对资源保护观念的淡薄。我们有《文物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法律和规范,但是没有针对资源利用的专门法律,面对情况复杂的商业开发,仅有的一些法律条款根本无法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无法有效地控制开发过程中对遗产的破坏。在规划技术层面,没有针对控制开发的地区,做控制性规划编制的规定,被许多不法商人钻了空子。

(7)规划设计人员对资源利用保护的忽视。在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特别认真,因为这些地段往往是甲方给予开发利用的旅游地段,如一条传统街道的改造,或是结合旅游地段的某个主题公园或城市广场的开发等;而对其他部分,如保护措施、基础资料调研和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等工作却显得漫不经心,特别是具有法律控制效力的内容很不完善。

8.3.2旅游开发与永续利用文化遗产,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纵观这些年旅游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过度商业开发,还是经营权转让,主要的原因在于旅游资源背后存在的巨大商业利益。没有节制的商业活动势必导致破坏,这种破坏性的利用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和一种文化资源,有其区别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殊性。要合理利用、永续利用这类资源,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这三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对规划设计人员、投资者还是政府管理者都实用,都应贯彻在规划设计、商业操作和法规制定、遗产管理中,是同资源保护的真实性原则相呼应的根本性原则。

(1)多样性原则。《联合国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在构成人类群体和各社会特性的独创性和多样性中。文化的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新的源泉,它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一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为了当地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应当予以承认和肯定。

旅游资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鲜明的多样性特征,所以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保持这种多样性成为首要的原则。

其中包括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就是开发方式的多样性,包括旅游建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旅游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等。还有参与人员的多样性,是指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不但有设计者和投资方的参与,更要有相关社区居民、政府、监督机构和专家委员会等其他人员的共同参与。另外还有技术层面的多样性,参与工作不但有旅游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员,更应有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绘画、音乐、考古等多种领域专业人员的共同合作。最后还应提的是资源利用投资渠道和收益的多样性,最广泛地发动民间力量和国家资本投入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同时允许利益分配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2)整体性原则。在旅游资源保护中,整体性原则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并被证明确实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作用。所谓整体性是指,不但保护旅游资源本身,还要保护一起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周边环境;不但要保护单独的优秀历史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更要保护旅游区中的历史地段;不但要保护旅游物质遗产,更要保护无形文化遗产。

(3)公平性原则。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旅游管理者重要的管理对象,但由于其存在形式、利用方式的多样性,有别于其他道路、水、能源等公共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殊性。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成为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首先是对本地居民权利的尊重,特别是旅游资源开发中,坚决不能采取搬迁居民的简单做法,要在政府的监督下,充分考虑到当地原居民的利益;其次,资源应该更广泛地属于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分享而不是针对社会中的某个阶层,避免资源利用中的贵族化和特殊化;最后,全社会都有对旅游资源利用后果的监督和批评机会,应创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满足这种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