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产业建设
30960300000004

第4章 吕梁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1)

(第一节)吕梁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吕梁已渐成气候,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新型文化产业的规模正在超过传统文化产业,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已经非常明显;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启动,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加快发展以文艺表演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凸显;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大任务提上日程;宏观管理体制开始发生变化,为产业发展释放出新的空间提供了条件。但同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密切关注。

2.1.1吕梁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短缺问题,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短缺状况

随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吕梁市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1979~2007年,吕梁第三产业平均每年递增9.7%,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6%的递增速度。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第一层次(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的增加值占39%;第二层次(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等)占40.4%;第三层次(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占12.5%;第四层次(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占8.1%。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相比,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内部结构上都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其中,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表现有:

(1)吕梁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不适应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和改善居民消费结构的需要。

吕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使国民经济结构中最宏观的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制约相当突出,这是导致吕梁产业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流通体制落后,难以适应产业经济再生产发展的要求。

(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不能吸纳大批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型行业并存,可以吸收大量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但吕梁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4)科技投入不足,体制不合理,不适应提高产业经济整体素质的需要。

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转化渠道不畅。下一阶段不仅企业的科研活动要立足于经济发展,即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也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使理论研究和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5)教育、文化、卫生体系薄弱,不适应提升产业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全市教育的总体水平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还占人口相当比例。文化事业包括艺术事业、文物事业、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事业相当薄弱,广大农村还处于文化的空白点。医疗保健水平低,农村医疗落后状态很突出。

(6)信息咨询业十分薄弱,不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科学决策的需要。全市信息、咨询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社会的辐射面还不够宽,信息咨询企业和机构的业务还不够广,影响着国民经济各类产业的健康发展。

吕梁市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是在全市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职业背景下形成的。近两年来,我市文化服务业这块短板越来越短。加入WTO之后,全市第二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下降,文化服务业的增长总体上也趋于缓慢。如何以文化产业的特有法则参与国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重大问题。

2.1.2文化产业关键性领域的关键性制度有待突破

近两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尽管还处在试点阶段,但已经有了明显的示范作用,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其难度逐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开阔思路予以解决。

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通过事业和产业单位的区分,实施微观体制改革,打造市场主体,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文化产品领域已经逐步开放,无论是图书音像分销,还是文艺创作和演出,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影视制作领域投资活跃,内部竞争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在书报刊出版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等高端产业领域,距离实现彻底启动产业发展的改革目标,还有较大距离。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上,改革的深入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动力。

在新闻出版业,无论是出版集团,还是报业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有独资模式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在广播电视行业,不同产业环节的区别性准入政策,正在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在投融资政策改革方面,虽然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已经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如果现有的政策框架不变,将媒体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以此为资本吸收社会资本,将面对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内在问题,很难与目前市场管理规范接轨,而且也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改革的难度还来自于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由于在体制内占据优越地位,握有垄断权力,这些单位已在多年商业运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因此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脱离体制内的优越地位,同时尽可能地在市场中获得商业利润,将事业和产业两种好处兼收并蓄,往往成为它们在双轨制条件下最为合理的选择。这种双轨制在文化市场已经有所发育的今天,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

吕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遇期,改革也有机遇期,如不抓紧推动就可能丧失最佳时机。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已于2004年结束开放文化分销领域的准备期。截至2004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已向11家民营图书发行机构发放了全国总发许可证。完成了全国分销网布局的民营图书业迅速向上整合资源,一批大型的民营出版发行集团将很快出现,市场给各地国有文化出版机构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另外,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观光、文物保护、信息咨询、中介策划、演艺、广告、网络、影视等文化产业,其从业人员绝对数量已超出以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等构成的传统文化产业部门。这些新型文化产业部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结构的不同和技术装备密集程度较高,其发展速度才超过了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可以说,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突破,增量资本将可能越来越向新型文化产业领域集中,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将被边缘化。

2.1.3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泡沫化现象

目前,吕梁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很强,公共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投入规模几乎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大量业内和业外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资本正在进入文化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资高潮正在兴起。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尚在酝酿之中,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成。这就出现了一个经济改革领域多次出现过的,以行政性推动为特点的投资饥渴和经济过热景象。

吕梁市文化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以体制改革与加快发展为主要特点,如何平衡这两个基本方面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教训,将发展纳入改革轨道,以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变革推动其健康增长,而是任凭个别领域的“泡沫化”趋势蔓延,就可能为今后的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第二节)吕梁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分析

下一阶段,吕梁文化产业发展将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已经结束,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铺开;二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文化分销领域承诺开始生效,外国文化资本将进行战略布局。在投资文化产业的意愿和动力方面,国际大于国内,民间大于国家,地方大于中央。在文化产品与服务存在战略性短缺的情况下,这将对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力促进。如何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通过开放文化市场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缓解文化产品供应上的战略性短缺,将成为下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主题。

2.2.1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推进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

首先,在文化体制改革迅猛推进的形势下,主管部门要为不同所有制文化产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点应该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而政府宏观调控也应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化。

在新闻出版领域,类似政策的出台也极为必要。由于大多数出版机构整体转为企业,将会有一大批书报刊出版机构因失去行政支持而迅速变为徒有虚名的“空壳资源”。这些出版机构的出路,可以是被已经占据出版高端位置的国有大型出版集团兼并整合,也可以是被拥有全国发行渠道的大型民营图书业兼并重组,如果政策环境适宜,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诞生超大型的图书机构或报业集团。

为此,应当适时出台推动及主导性的政策,将传统行政性宏观调控手段,适时转化为真正基于市场的和经济的调控手段,推动一大批长期以来缺乏赢利的文化机构向着有实力的文化传播集团靠拢。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将在中国传媒市场展开战略性投资,鲸吞体制内优质和闲置文化资源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和放开民营文化资本准入等多种手段,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

2.2.2将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关键点和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新一轮文化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