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跟着古志游和顺
31052500000007

第7章 跟着古志游和顺(5)

王云凤是封建社会和顺离皇帝最近的人。王云凤(一四六四-一五一八年),字应韶,号虎谷,青城镇前虎峪村人。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岁登进士(明成化二十年〈一四八四年〉)。先授礼部主事,转员外郎,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年)迁祠祭郎中,弘治十年(一四九七年)因弹劾太监李广,被李广、刘瑾[一]诬陷下狱,次年三月被谪陕州。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年)任陕西按察司佥事,奉敕提督陕西学校。正德元年(一五〇六年)为山东按察使。正德四年(一五〇九年)为国子监祭酒,历宣府巡抚。后无意仕途,辞官归,居家着述,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年)七月病逝于和顺老家,终年五十四岁。

王云凤是名垂史册的一代廉吏能臣。他从政三十余年,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完美地实现了自己奉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明朝这三代是一个宦官横行的时期,在与宦官斗争的队伍中,王云凤也算一面旗帜。明史载,王云凤做京官时,“耿介独往,足不蹑公卿门。尝上疏却吐鲁番贡狮、禁度僧、传奉诸事。又乞斩权阉李广,为其倾陷下狱”。在锦衣卫的大狱中,他题诗于壁:“成败付天谁可睹,忠贞在我自须坚。”后经朝臣申救,谪知陕州,卓有政声。《和顺县志》诗集部分开篇即为王云凤去陕州前夕,他的朋友同僚在灵济宫为他送行的联古句。送行的人中就有时任吏部尚书的昔阳人乔宇、礼部尚书毛纪、工部侍郎何孟春、吏部侍郎储瓘、户部侍郎邵宝等一帮反宦官大臣。储瓘开宗明义,“中年苦作别,况此平生游”。邵宝说,“壮哉烈士志,难与俗子谋”,毛纪说,“一笑送君去,天未生清秋”,当时场面历历在目。王云凤提督陕西学校,“教人先德行、后文艺”,“学政肃清,三秦风动”,判案时“口讯手判,仍应他务”,平冤狱,治民痛,兴水利,置学田,清廉为官,一心为民,离别陕州时,“父老拥舆号泣,如别慈母”。巡抚宣府时,“严明有纪律,边政振举,羌人畏不敢入”。“平生言动有度,处私室如在公庭,视民生利害若切于身,临生死祸福不苟趋避。太原名臣坊,公居第五。三立书院竖神位。河东三凤[二],公居一焉”。他的门生、状元吕楠在《虎谷王公行实录》中评曰:虎谷先生,有作人化俗之文,有攘夷戡乱之武,有因时明礼之才,有援古修乐之具。给事中赵思诚在《吊王虎谷》中评曰:学政昭明秦日月,文章吞吐晋山河。

王云凤是学传古今、道期圣贤的学者贤哲。吕楠在《虎谷王公行实录》中记载:先生“少年趋向之正,即异流俗。长益刻苦自厉,颖悟出群。六经百家言,一诵辄不忘,文章顷刻立就。二十登进士”。“先生负经济之学,以尧舜君民为心”。“天资豪迈,状貌魁异;智识卓越,器度宏远。博学力行,以圣贤为标的;居无惰容,自少至老如一日”。“理明义精,视国家生民利害,痛切于身;遇事敢为,机动矢发无留碍”。“忧国之诚,老而弥笃。或杖竹于门,跨犊于野,不改布衣时行旅。农夫见者叹息,有曰:此人入朝,天下受福”。“有父在,一衣不私制,一钱不私蓄”。王云凤“于书无所不读,尤邃性理之学,书法真、草、隶、篆,自成一家。端劲如其为人,四方人多求之。诗赋也清奇古雅。”王云凤在提学陕甘时,提出了着名的教育培养人才的要领,分别为“五要肃士心”、“十容饬士身”、“十有一行正士教”、“九戒敦士礼”、“二十有一过禁士愆”、“十政以收士”等。现在读来,也很有借鉴之价值。所着书有《小学章句》《博趣斋稿》《读四书札记》若干卷,有《虎谷集》行世。总之,王云凤“为学守敬义,事君秉忠诚,功业树中外,声名满朝野。道德、文章、政事,皆可拟古人云”。

王云凤是一个眷恋家乡和顺不忘父老乡亲的至孝之人。他曾在《虎谷》一诗中回忆自己家乡虎峪村的风情:

深山草木稠,结庐向西敞。

尽日无人至,禽鸟互来往。

读书心力倦,手曳青藤仗。

出门何所之,独坐磐石上。

山头白云生,我心自萧爽。

田夫驱犊来,喜道桑麻长。

王云凤在他的诗文中无数次提到和顺,在《送和顺县刘大尹序》中对家乡和顺的认识更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吾邑和顺者,其境僻,无监司可否异同之夺;其俗淳,无豪猾争论词讼之忧;其地近而事简,无车马将迎案牍丛脞之苦;其民贫而用啬,无衣食糜丽僭拟世禄之患。故往时之君子,唯以赋贡不时集为念,余则皆优游宴笑之日也。

他认为和顺虽然地处偏僻,但山高皇帝远,上级干扰少;和顺虽然百姓老实,但风俗醇厚,社会稳定官司少;和顺虽然地方小事情少,但迎来送往的麻烦也少;和顺虽然贫困,但人们不会有奢侈之风;和顺除了财政收入不好完成令人愁烦外,其余的时间完全可以优游宴笑。他认为在县一级做官最好:事易专,令易行,力易为。对故乡的复杂心情从此可见一斑,对治县的独到见解更为精辟。王云凤晚年,数次“辞召命而不赴”,隐居家乡虎峪村,“以乐山钓水为饮食,以着书立言为耕桑”。可惜五十有四即逝。王云凤与乔宇同朝为官又是老乡,乔宇多次来和顺游历,旧时的“和邑十景”他都看过。两人的深情厚谊在《和顺县志》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对王云凤的去世,乔宇万分悲痛,他在《祭王虎谷都宪文》这样说:“讣音一至,我心堪伤”;“余与君谊切兄弟之分,情深桑梓之乡”。两人可为知音。乔宇对王云凤的脾气性格、为人处世、功业学就鞭辟入里:

君有高亢拨俗之操,而不知者或以为矫;君有焯厉惊人之才,而见嫉者谬以为狂。忠摧权奸,弗避雷霆之怒,教敷善类,化均时雨之祥。威震台柏,爱留郡棠。至于吟体法少陵之诗格,词宗踵西汉之文章。篆籀拟秦,隶分迈唐。

说不完道不尽的王云凤啊!

王云凤的父亲王佐,明成化十四年(一四七八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明帝给予很高评价:海深山高,月白风清,秋水寒潭,快刀利剑。王佐在任期间,从不给专权的宦官刘瑾行贿,刘瑾说:世言山西人吝啬,果然。王佐的胞弟王侃,以礼致仕,终秦府典仪,在京讲明仪礼,居官清洁有声。王佐逝后,明正德帝“敕修王尚书坟”,之后,王佐父王义,子王云凤同墓。和顺乡贤祠堂祭祀共十个人,王佐、王侃、王云凤就有三人。

王佐祖孙三人的坟墓,位于前虎峪村西三里处的石门峡山北麓,坐北朝南。立坟四顾,气象不凡:左为排牙山,右为挂榜山,前为扯旗山,后为帽盒山。坟头建三门石坊一座,正门横梁刻“敕修王尚书坟”,侧门刻“正德十年四月一日”。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等石像生。整个墓地占地一万七千四百八十平方米。王氏父子墓地极具开发价值:一是他们的名气大,传说颇多;二是墓地基本完好;三是《虎谷集》尚存国家博物馆;四是历代文人官吏吟诵王云凤的诗文不少等等。正如清和顺县令鲁燮光诗《谒王尚书总宪二公墓》中所感:

松风谡谡墓门清,前后村传虎谷名。

掉楔褒题贤父子,衣冠捱接古公卿。

事贤转眼居邦晚,论世弥深尚有情。

泉壤有灵应匡我,要争节气到先生。

注释:

[一]李广、刘瑾,均为明弘治年间的大太监,怂恿弘治大兴土木,藏奸纳贿,把持朝政若干年。

[二]河东三凤,指明成化、弘治、正德三代时的三位山西籍大臣。除和顺王云风外,还有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北京吏部尚书的乐平县(昔阳县)人乔宇,官至北京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的太原县(今晋源区)人王琼。因山西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13、牛郎织女——纤云弄巧飞星传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