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跟着古志游和顺
31052500000008

第8章 跟着古志游和顺(6)

牛郎织女的故事,小时候常听大人讲,晚上望着那条白白的银河,却怎么也找不到喧闹的喜鹊,只看见两颗闪亮的星星,深情无奈,隔河对望。高中时看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觉得这神话故事就发生在安徽那棵大槐树下。大学时读了宋代大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觉得仙人一年一会,比饮食男女天天在一起更有意思。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见这一天,被大家誉为中国的“情人节”,于是上网一查,才知道在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梁祝”与宁波、杭州、宜兴有关;“孟姜女”与长城对应;“白蛇传”与西湖、金山寺相连,唯独“牛郎织女”无着落。既然无着落,就有学者通过考证给他俩找户口,已有河南南阳、陕西西安、山东沂源等说法,还有山西和顺。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陈玉明对牛郎织女传说地做出了自己的最新论证,他认为,牛郎织女传说地在太行山,具体位置在太行山中段,以和顺县天河梁为中心,方圆二十公里范围的晋冀交界处,即山西省和顺县与河北省邢台县接壤一带的天河山。和顺县委书记侯文禄到南天池考查后认为,松烟镇版图上有牛郎峪、南天池、天河梁、磨子(簪)峪等一系列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系的地名,牛郎织女的故事当地老百姓代代口口相传,所有要素都能落实到具体地点,如此种种,必有文章。之后,和顺打造中国爱情山的工作随之展开。

由于工作关系,我随领导或专家多次实地考察,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从海拔一千二百米的牛郎峪村到海拔一千九百米的天河梁,可分天上人间和人间天上两个地域。在牛郎峪村仰望,云雾中两峰间夹口有一石门或隐或现,此门为南天门。登峰过门,豁然开朗,在海拔一千六百米以上的太行山顶上,竟然有一处世外桃源。但见,青松挺拔,芳草连天,野花醉眼,云雾缭绕,中有一村,石房石街,古树参天,村姑耕夫,古朴陶然,这就是天上人间——南天池村。过村南行数百米,有托塔李天王石塔。再南行百米,一棵巨大的灌树下,一池碧水悠悠,这就是织女洗澡的地方了。水从树下山岩中渗出,四季不断,池满溢出,飞流直下,由晋入冀,一路歌唱,一路诉说。村民说,原来池边的一排岩石上也有水渗出,形成水帘,是织女淋浴的地方。牛郎躲在古树后,拿走了织女洗澡时挂在树上的红裙子,之后的故事妇孺皆知,千古传说就此诞生了。现在有粗如手臂的红绿二蛇,日夜守护着天池。

天池所傍的就是人间天上——天河梁了。天河梁为东南——西北走向,海拔近两千米。夏季云雾终日笼罩,可望而不可见,可想而不可近。虽然星移斗转,银河四季走向不一,但是,每年的七月七,云雾尽散,万籁俱寂,银河与天河梁走向吻合,天上与人间亲密无间,牛郎与织女银河暗度,此时此地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什么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毕竟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王母娘娘石上磨簪,将他们划河而置,留下“磨子(簪)峪”。二郎神劈山留痕处,现今叫二郎峡。人神大战后抢走织女,现在那满坡怪石处,就是当年的战场。

之后的大事,国人皆知: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和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二〇〇八年六月七日,和顺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〇〇七年至二〇〇九年,和顺连续举办了三届牛郎织女文化节。由印青作曲、任毅作词、谭晶演唱,专为和顺创作的歌曲《忠贞》问世。以南天池、牛郎峪一带为中心的牛郎织女核心文化景区正在打造之中。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在全国第二届“节庆中华奖”上,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节荣获最佳文化传承奖。和顺——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已成为山西省晋中市八大文化品牌之一,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有多少好山河,就有多少好故事,有多少好儿女,就有多少好传说。千百年来,孕育在“和”与“顺”两个字中的精髓,就蕴涵在这美好山河与美丽传说中,就铭刻于牛郎与织女的子孙心中。

请您攒足了浪漫,怀揣着梦想,来和天顺地的天河梁上圆梦吧!

14、文化和顺——天和地顺人和事顺

陆机曰:笼天地于形内,错万物于毫端。刘勰曰:百年影徂,千载心在,久之大业,孰过于文哉?一本薄薄的和顺古志,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记录了和顺人的“千载心在,久之大业”。但修志者也说:唯缀文之士,操觚染翰,卷盈缃帙,使遗而弗纪,致憾无穷!在陶醉于古志隽永的文字,徜徉于美丽山河的同时,还是感觉到了古志的“遗”和“憾”,那就是对文化特别是民间(群众)文化等记载的缺失,在这一系列文章结束的时候,文化应该是最后的主角。

和顺县名的文化内涵。古志载,和顺现名,始改于隋开皇十年,因境内有古和城而得名,此为“因城而名说”。笔者在《和顺——千年战火万世名》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考证,可以称为“因战而名说。”《和顺县志》在“风俗”志篇首对词义的解释:“《礼》曰,一道德以同俗;又曰,外和而内顺,此之谓盛德。古人之名斯邑者,其有见于此地之人情欤!”此“因德而名说。”有“邑处山谷之中,水不载舟,陆难行车,商贾鲜通,止事耕凿”,“民俭啬朴实,盖由唐虞都会遗风尚存”,此为“因民而名说。”要论对“和顺”二字词义的见解,明朝和顺邑令张翼阐释的最为精辟:“邑名和顺,当日之命名有义存焉,盖以人心即天地,人心和即天地之心亦和;人心顺即天地之心亦顺,和以招和,顺以来顺,斯万物咸若,而岁其稔好。”这就有了和谐社会的味道了。《广韵》释曰:和,顺也,谐也。不论怎样,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的今天,和顺二字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很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今,和顺人已张扬起“天和地顺,人和事顺,内和外顺,家和业顺”的旗帜,为“和顺”二字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全国打造“和”文化的地方不少,目前所知,偌大的中国叫“和顺”之名的不过一县、一镇、一村,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三日,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和顺县、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的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在云南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冠名“和顺”的一县一镇共同打造“和顺”名片。

志有所载,尚待开发的文化资源。一是祠宇群。具有和顺自己特点的可开发利用的祠宇有梁余祠,祀和顺最早封主晋大夫梁余子养;合山懿济圣母庙、显泽侯祠(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祀马克礼等十一位和顺历代名宦的名宦祠,祀王佐父子、杨晓昀等十位和顺乡贤的乡贤祠,祀王佐、药翔、赵鲸等九位忠臣孝子的忠义孝悌祠,等等。二是寺观群。麻衣寺、青冈寺、天池寺、海眼寺、石佛寺、禅堂寺、重兴寺、荣华寺等保存较完整,需修缮充实。三是古诗文。王云凤的《虎谷集》,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进士杨晓昀的《杨春野文集》等,需整理研究利用。古志载有的一百五十多篇诗词文章,写人记事,赏景抒情,很有研究利用价值。四是旧《和顺县志》。需重新修订,识文断句,释义考证,寻迹觅踪,整理分析,可从中催生一个鲜活如昨,启发在今的历史和顺。

民间文化。地方戏剧有夫子岭弦腔、凤台小戏等。民间歌舞有音锣鼓、迓鼓、跑莲灯、黄烟炮、打落、响马转等。民间音乐“八音会”以风趣对奏、音韵流畅、婉转悠扬的风格遍布乡村,用于婚丧祭祀等。根雕、剪纸、刺绣、五谷画等民间工艺独树一帜。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间文化古树新枝,将会重现无限生机。

文学艺术。纵观历史,王云凤的诗文及其着作在历史上很为后人推崇。后来和顺虽无人能望其项背,但撰文操艺者代有人出,作品不计其数。今天的和顺,文学艺术渐现繁荣,温彦国的书法,杨治国的诗文,马逸的诗文、书法,李晓林和张培林的国画等已走向全国,颇有影响。县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活动频繁,佳作不断。有许多文学艺术爱好者勤奋笔耕,写我历史,壮我河山,在文学艺术的精神世界里,成就“文人”的不朽伟业。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竞争的世纪。也有人论:十年发展靠经济,五十年发展靠制度,百年发展靠文化。和顺虽小,人口虽少,但一滴水见太阳的光辉。和顺一本薄薄的古县志,有多少可挖掘研究的“信息”,有多少历久弥新,古为今用的资源,恐非一辈人能完成此大业。文化要传承,文化也要创造。文化无大小强弱之分,我们自己不要有文化自卑感,当然也不要有文化自大症。只要我们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对它的历史寄于深情,对它的人民心灵相通,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就能坚守文化之根,舒展发展之叶,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成长壮大,不断续写历史的辉煌。

在这一系列文章要结束的时候,我想把和顺比喻为一个天生丽质的少女,以一诗誉之:

久处深闺人未识,

恰逢盛世待出阁。

“和顺”为质绿为妆,

倾倒天下多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