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31097600000023

第23章 埃及的绘画、建筑和雕刻艺术(2)

建筑在古代艺术品中,是最为华贵的一种。埃及古代建筑,可说兼具伟大、壮观、耐久与实用诸特点。

一、古代与旧王国时期

当时贵族及富有阶层的房屋多以木结构、茅草或土砖及灰泥墙作为主要之建筑材料,墙壁普遍饰以绘画。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坟墓与庙宇,材料以石、砖为主。拱门已为埃及人所应用,但并不普遍,仿以纵横式结构为主。

在此期间之建筑物有闻名世界之基沙﹝Giza﹞金字塔群,包括库夫﹝Khufu﹞、卡夫奈﹝Khafra﹞与曼库利﹝Menkure﹞三个金字塔。其中最大者为库夫金字塔,塔基有七百五十平方英尺,原来高度为四百七十五英尺。

年代:第四王朝﹝2575-2467B.C.﹞名称:基沙金字塔群地点:基沙说明:这三个巨大的金字塔位在基沙。最大的是库夫金字塔,在最右方。卡夫奈金字塔在中间,曼库利金字塔在左面。另外那三座小金字塔是属于曼库利的皇后的。

埃及之金字塔外观极为庞大厚重、线条简单,但内部却甚为狭小。仅就前者而言,埃及之金字塔分三角尖顶形﹝pyramid﹞及梯形平顶形﹝mastaba﹞两类;其内部虽因各个设计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上埃及所谓之坟墓大约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祭祀厅:供祭祀之用。

假门:死者灵魂可由此门出入,以享受祭祀。

雕像厅:死者雕像放置之处。

墓穴:放置死者尸体之处。此一部分多在地层下。

其后,墓内配置日渐复杂,但基本上说,巨型金字塔如卡夫奈,除了金字塔本身外,其祭祀殿部分,在金字塔前方另成一单独建筑物。

建造金字塔之材料为尼罗河两岸之石灰石。表面皆磨光,除得知位于撒卡拉之卓瑟王﹝KingZoser﹞梯形金字塔之建筑师为美何帖﹝Imhotep﹞外,其余多未能流传。

二、中王国时期

因大部分中王国时期之建筑为砖造,故多数均损毁,但由遗迹考察,此一时期仍有类似前期金字塔之建筑,但规模较小,同时墓与庙宇综合之建筑物亦开始出现。坟墓多在尼罗河两岸之山岩开凿。较有名之石窟墓穴为阿曼连罕一世﹝AmenemhatI﹞之坟墓。此一坟墓可分三个主要部分,即门廊、正厅及神龛三部分。墙上皆为壁画,天花板上则饰以几何图形之图案,内部之石柱类形,与以后之希腊窦利安石柱近似。

三、新王国时期及以后时期

古代及旧王国时期之特色为规模宏大之金字塔,庙宇则为附属建筑物,但至新王国时期,祭祀殿及专门敬拜供养神之神庙却日渐扩大,主要原因为此一时期多凿山为墓穴,有深入岩石五百英尺者,期以深藏隐密之方式防止盗墓者入侵,故改致力于墓穴外之祭祀殿或神庙,或并兼两种用途之庙宇。此一并兼祭祀殿及神庙之建筑,为死者生前祭祀其信仰神之处所,死后则为本身之祭祀殿,有双重用途,故规模甚为宏大,投入之人力、物力亦最多。

建于公元前一五○○年左右之赫士舒特﹝Hatshepsut﹞皇后庙为此一时期建筑之代表。此座庙宇共有三层次,以斜道连接,最后一层通至山岩,亦即墓穴所在处。柱形有四方形或十六面之凹槽。雕像均为立体,数约二百余个,此外墙壁尚有涂以彩色之浮雕。高台平坦处原有精美之庭园,现已荒芜。

(第四节)埃及不同时期的雕刻艺术

本节将向大家介绍埃及的雕刻艺术,分三个时段介绍:古代与旧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及以后时期。

一、古代与旧王国时期

埃及人对死者雕像之重视,肇因于埃及人相信死者之灵魂系附着于死者之雕像上,对于重生之关系极大,故绝不可缺,亦需精美,所用之材料包括泥、木、金属等,但石之应用最为普遍。

此一时期之实例有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之曼吉尼﹝Menkaure﹞与皇后像。

年代:第四王朝﹝2548-2530B.C.﹞名称:曼吉尼王与皇后地点:波士顿美术馆,波士顿说明:曼吉尼之胡须系参加仪式时所戴之假须,皇后之头发亦系假发。此一雕像似有埃及石像僵硬、不生动与非立体之特征;曼吉尼两手臂与身体之间并末中空,其与皇后两腿之间亦是如此,同时曼吉尼与皇后均背倚在石板上,后面全部平板,并无背、臀等部位显示,亦为一关闭式雕像;皇后之手部极为生硬,缺乏写实感,如与希腊、罗马雕刻相较,远不如后者生动、写实与具有动感。

埃及另一有名之石雕为位于卡夫奈金字塔前方,靠近尼罗河之附属庙宇上之斯芬克斯﹝Sphinx﹞狮身人首像。在古希腊之传说,斯芬克斯为女面狮身,有双翼,常出谜语给路人,不能解答者皆被杀害,后谜语为伊底巴斯所解,斯芬克斯遂变为岩石。但在埃及邦为尼罗河谷之守护神。其面貌系据卡夫奈之像而成。

拉马为南埃及王,后将北埃及统一,所戴之高帽为南埃及人日常所戴,正在敲打戴矮帽之北埃及人;右上角之何奈士﹝Horus,日神﹞右脚正提看一北方人之脑袋,左脚下有六根尼罗河三角洲之植物,每一植物代表一千个北埃及人的俘虏;最上方有两个人面牛首的哈梭﹝Hathor﹞,代表欢悦喜乐之神及西方之皇后,两者之间即为拉马的宫室;最下部分描述北埃及人战败逃走之情形。

石板另一面下方,一头牛正撞倒城墙,此牛即拉马之化身;中间部分可能描述交战之情形;上方右侧两排仰卧人群,代表被杀之北埃及人,拉马则立于左方。可注意者为此一浮雕艺术家在处理时将重要人物之体积放大,又以鸟瞰之力式处理两排被杀之北埃及人。

二、中王国时期

多数中王国时期之雕像为新王国之统治者所摧毁,阴刻辅以阳刻之浮雕开始出现,较著名者有收藏于开罗埃及博物馆之曼土哈帖甫﹝Mentuhotep﹞妻子之石棺。此种方式远较纯阳刻者省工省时,可能导因于帝王贵族阶级权力与财产之衰退,不得不另谋较廉途径。

年代:中王国第十一王朝(公元前2000年)时期名称:阿门哈特的石碑说明:这是埃及中王国第十一王朝(公元前2000年)时期彩色浮雕作品。彩色浮雕类似于立体绘画,形象微微凸出于壁面,外轮廓仍勾线填色,背景空白处阴刻象形文字以表达画中含意。画中人勾肩搭臂形成一个整体。人物和景物都被置于一个平面,在一条水平线上进行构图安排,极富装饰性,造型程式化富有简练概括单纯的美感。

另一值得注意者为:在古代与旧王国时期,雕像大小多与真人接近,或在五、六十英寸左右,但至中王国时期,四、五英寸之雕像取而代之,如阿曼连罕三世之黑曜石雕像。此一雕像仅有四英寸高,因石质坚硬,需有高度技巧之艺人方能为之。如细查其面部轮廓、线条,如眉、眼、鼻、嘴部及表情等处,技巧颇为高超生动,较前期之曼吉尼与皇后像已进步多矣。

年代:第十二王朝﹝1859-1814B.C.﹞名称:上为阿门哈特雕像,下为其斯芬克司像又叫塔尼斯的人面狮身像地点:不详说明:阿门哈特三世是第十二王朝盛期的帝王。他治世48年间大兴水利工程,开发莫里斯人工湖,树立纪念巨像,建筑神庙和迷宫,颇有建树。阿门哈特雕像是中王国时期雕刻的最高成就代表,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在古王国时期那种绝对的威严观念已经开始削弱,开始注重人物的情绪刻画。塔尼斯的人面狮身像,长220厘米,被确认是阿门哈特三世的雕像,在埃及同类雕像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在于人的脸上长出了狮子的耳朵,并用厚厚的鬣毛把头、胸、肩包了进去,从而增强了头部浑厚凝重的效果,充分显示了庄严威武的力量。

三、新王国时期及以后时期

前一时期之阴刻手法仍然流行,部分雕刻且凿山岩为之。埃及最后一位以武功著名之拉美西士二世,在尼罗河岸为本身建立的庙宇前,即依山雕成约六十英尺之本人雕像。内部亦有以拉美西士二世巨形俏像装饰石柱,此种手法于后代希腊建筑中亦见之。另一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雕刻方法,见于拉美西士二世庙内之石柱上。拉美西七二世头戴武士盔,手握莲花,头顶上方即为日神。其表现方式仍为例脸、大眼、尖鼻、正面肩膀与宽肩。

时代:第十九王朝﹝1295-1186B.C.﹞名称:拉美士二世神殿地点:阿布·辛柏尔,埃及说明:四座拉美士二世的座像,每一座高20公尺。

此一时期之雏刻在造形上似已较古代与旧王国时期之雕刻生动,动作姿势亦较前复杂,并已日趋柔和写实,同时镶嵌方式可能已广泛为艺人所使用。

时代:第十九王朝﹝1295-1186B.C.﹞名称:《涅菲尔蒂》雕像地点:柏林博物馆说明:世界雕塑史上两位最美的女子雕像之一。

据说世界雕塑史上有两位最美的女子雕像。一是法国卢佛宫的《米洛岛的维纳斯》,一是柏林国家博物馆里的《涅菲尔蒂》,她比米洛维纳斯要早1500年左右。这两尊塑像都是无与伦比的。《涅菲尔蒂》雕像的写实技巧极高可达乱真之境,人们很难相信这竟是出自3500年前奴隶艺术家之手。涅菲尔蒂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那东之妻。史称阿赫那东是勇敢大胆的改革家,他竭力削弱宗教对王权的控制,扩大法老王的世俗权力,这种重世俗人生权利的改革,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艺术减少了神性而充实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埃及艺术才逐渐摆脱僵化程式,趋向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涅菲尔蒂》雕像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埃及肖像雕刻是作为死者的替身而创作的,所以雕刻家竭力追求雕像的逼真。为了达到酷似,还经常从死者身上印下面模,直接翻置雕像,然后再仔细加工。埃及雕刻家经过这种长期的训练和探索,掌握了极高的写实技巧。据说涅菲尔蒂王后在埃及具有倾城倾国的美貌。这尊雕像在几千年之后的今天还令人心醉神迷。当然,与其说是惊叹王后的美,倒不如说是折服艺术家的天才。雕塑家表现了一个美丽的东方女性的典型,长圆型的面孔,五官端正,线条柔和清秀,修长的颈项,变化微妙的曲线构成庄重、优雅的仪态,体现出埃及人对女性美的理想。

为了创造形象的真实感,雕像施加了色彩:浅红色的肤色,浓黑的眉毛和深红的双唇,显得美丽而又雅致。雕刻家十分重视传达人物心灵的眼睛的制作,据史料称该像的眼睛是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并用下面垫了一块磨光的黑檀木的水晶石做眼球,使双目极富神气,显得非常明媚动人。她那色彩优雅的高冠和胸饰具有极高的工艺装饰性,从这一形象可以见得埃及文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