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几个文明古国当中,有几个重要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最早进入文字的萌芽阶段都有象形文字的产生,如中国和埃及的文字中象形文字的字符结构,非常明显一看上去就能和自然界的人事物产生外观上的联想,就像图画一样。根据埃及神话记载,文字是由图特神所创造的,图特神是月神也是计算与学问之神,他型态上最大的特征,在于头顶朱露鸟头或狒狒,不过有些学者认为,文字的灵感来源,可能是埃及人看到尼罗河畔鸟的足迹,才创造文字,不过这些都只是推测。埃及的文学也可谓远古流长,虽属片片断断却也丰丰富富,在埃及的前王国时期和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前2280年),就已产生了歌谣、诗歌、故事和箴言等文学形式。讲到文字与文学,就不由人联想到教育。古埃及的教育也很有特色,随着中埃教育的交流,埃及的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第一节)埃及文字
埃及的文字几经演变,经历了象形文字、僧侣体文字、世俗体文字和科普特文四种。而要了解古埃及,则必须解读象形文字,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直到“埃及学之父”商博良正式解读。
一、埃及文字的演变
1.象形文字
与埃及语言相关的埃及文字,最早的是象形文字,后来从象形文字演变出来几种不同的文字。埃及的文字,可能来自西亚。就最古的埃及文字来研究,它处处显示着闪族的血缘。埃及的古文字,系一种象形文字——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例如房屋,埃及人叫per,表示per便画栋房子。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会意所彩的符号,有的系基于习惯,有的系基于少数人的创造,多数人的跟从。由会意所形成的文字,叫会意文字。埃及属于会意的文字,例如,以狮子的前半部,表“权威”;以黄蜂表“忠诚”;以蝌蚪表“一千”等。沿着这条路红发展,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假借系用某一幅画来表示此一观念。例如,琵琶这个象形字,埃及人读为nefer,而“好”的发音亦为nofer,于是,便把这个字借来表“好”。象形文字通常使用的符号大约有七百个(到了罗马时代增加到五千个),象形文字作为雕刻的碑文或铭文,大约流行了将近四千年之久,最后的象形文字是公元四世纪菲莱(Philae)岛上的铭文。
作装饰用的埃及文字
2.僧侣体
由于形体复杂,书写速度太慢,所以那些经常要使用文字的僧侣们,逐渐将其简化,并采用速写与圆笔的形式,创造了一种较早的草书体,或者说类似于行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僧侣体了,僧侣体最早出现于第五王朝,那时僧侣体与象形文字尚难区别,到了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僧侣体文字通常写在纸草上,一般用来抄写文学作品和商业文书等,大约到了第廿一王朝前后,僧侣体才开始把宗教文献写在纸草上。
3.世俗体文字
大约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即在第廿五王朝时代,从新王国后期的商业文书的僧侣体文字,演变出一种更为快速的书写形式的文字,也可说是真正的草书,这就是世俗体文字,最初是政府官员们用来书写契约,公文和法律文书等,到了托勒密王朝和罗马统治时期,不仅商业上,甚至平民日常生活中,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也都用世俗体来书写,甚至在石碑上也偶尔见到这种书体了。
4.科普特文
埃及文字最后的是科普特文,从332B.C开始,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埃及语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基督教渐渐傅播,科普特文的兴起,逐渐替代了埃及的文字,科普特文字是由24个希腊字母加七个补充字母构成的,成为民间通用的语言文字。到了公元641年以后,阿拉伯文字变成了唯一通用的文字了。
二、象形文字发现之旅
埃及的象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存在时间达3400年之久。但是后人对埃及文字的了解,只是近一个多世纪的事。曾有1000多年的时间,这些美丽的文字在沉寂中无人知晓。在后期埃及,在托勒密王朝和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埃及本土文化逐渐失,象形文字也逐渐被受希腊文影响的科普特语所代替;公元3世纪后,随着基督教的影响逐步扩大,象形文字渐渐被人们遗忘。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埃及,把埃及纳入伊斯兰教文化圈中,从此,埃及在文化上和地理位置上都与欧洲有了更大的隔阂。从象形文字失传到19世纪重新释读成功,这十几个世纪里,人们对这种神秘的图画般的文字充满了好奇,也曾有学者对它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
然而,在其使用的最后阶段,西方学者对象形文字符号最初意义的解释已完全荒诞化了。公元1世纪的罗马传记作家普鲁塔克曾把象形文字与毕达哥拉斯的箴言相提并论;公元4世纪时亚历山大学院哲学家赫拉波龙(Horapollon)则认为每一个象形文字符号就是一个词,他还发表了许多荒谬的见解,如:“当埃及人想表达‘开’时,他们画一个兔子,因为这种动物的眼睛总是睁着的;表示‘母亲’时,他们画一个秃鹫,因为这种动物没有公的;表示‘后代’时,画一个鹅,因为这种家禽非常喜欢后代……”这是一种荒谬的解释。埃及人确实用兔子、秃鹫和鹅表示“开”、“母亲”和“后代”,但他们远没有对这三种动物如此专门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因为最初表示这三种动物的符号与表示“开”、“母亲”和“后代”的符号有语音上的关联,所以有了后来的通用。
在希腊罗马时期,西文人对象形文字的这种认识水平,促使我们对东西方文化融会的程度,及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态度进行客观的思考。一贯对埃及本土文化采取宽容政策的托勒密王朝,其统治者当中只有一个克里奥巴特拉了解埃及文字;在后来的罗马时期,有许多西方人到埃及浏览,更有大量带有象形文字的纪念物、艺术品被带回罗马。可以说,人们有很多的机会、充分的可能去了解埃及文字,进而加深对埃及文明的认识,可为什么仍留下了这种历史的遗憾,应引起我们沉思。
4世纪之后,象形文字停止使用了,人们对它的研究也路上了1000多年。直到15世纪被,有两个发现引起了人们对象形文字的关注:一是罗马史学家马克里努斯(AmmianusMarcellinus)关于一个埃及方尖碑铭文的翻译两次披露于世;一是赫拉波龙的一份《象形文字》的手稿在希腊的安德罗斯(Andros·)岛发现。这两份文献成为早期文艺复兴学者了解埃及象形文字必不可少的、权威性的资料,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新的形象免征的想象。虽然无人知晓这种神秘的图画文字的含义,但使用象形文字做建筑、艺术作品的装饰和点缀却成为流行时尚。人们选择自认为优美的文字符号,随意组合,任意使用。到了16世纪中期,模仿、改编赫拉波龙书中文字更为盛行。阿尔伯里赫·杜尔(AlbrechtDurer)为《象形文字》一书的手稿在希腊的安德罗斯(Andros)岛发现。这两份文献成为早期文艺复兴学者了解埃及象形文字必不可少的、权威性的资料,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新的形象象征的想象。虽然无人知晓这种神秘的图画文字的含义,但使用象形文字做建筑、艺术作品的装饰和点缀却成为浒时尚。人们选择自认为优美的文字符号,随意组合,任意使用。到了16世纪中期,模仿、改编赫拉波龙书中文字更为盛行。阿尔伯里赫·杜尔(AlbrechtDurer)为《象形文字》一书制作了一系列的插图,还将许多象形文字符号运用到他的木刻作品《凯旋门》中为皇帝马克西米里安(Maximilian)而作。然而,到了16世纪后期,这种新“象形文字”已经开始过时,其爱好者被嘲讽为“扭曲文字之人”,因使用臆想的图画含义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倍受攻击。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和艺术家对象形文字这种表面化的、纯象征的解释,及其晦涩的释译,给后来的学者们对象形文字进行科学的释读造成了许多的障碍。
18世纪后,欧洲兴起探索东方文化的热潮,许多学者开始对象形文字的真实含义进行严肃客观的研究。但最初的几十年中人们普遍认为象形文字是一种图像文字,即画一物代表一物,释读工作因而走入了死胡同。18世纪时借助汉字来释读象形文字的尝试亦告失败,因为这两种文字的书写和语音系统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罗塞塔石碑(Rossettastone)发现后,瑞典外交官阿克布拉德(J.D.Akerblad)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世俗体象形文字的研究,他辨认出该文字中的人称代词“f”。但他误认为世俗体是一种纯字母文字,这使他的工作无法取得新进展。古代作家有几个人提到过象形文字。到了中世纪,就出现了关于象形文字的各种解释。希罗多德、斯特拉被和狄奥多鲁斯都到过埃及,他们认为象形文字是一种无法理解的以固示意的文字。公元前4世纪时,荷拉波隆对埃及文字作了详细的说明(亚历山大港的克雷芒以及波菲利关于埃及文字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荷拉波隆的意见往往被后人奉为圭桌,因为舍此尚无足以作为根据的材料,而荷拉被隆认为象形文字是以图示意的。因此在多少世纪以来,人们主要着力于探索这些图形的象征性的含义。在这样的传统影响之下,许多人就不顾科学地任意乱猜,而立意治学的人则束手无策。直到商博良把象形文字译出以后,人们才知道荷拉波隆是大错特错了。埃及文字的发展,实际上早已超过原来的象征符号,例如用三条曲线代表水,用房屋的平面轮廓代表房子,用旗子代表神等等。把这种以形示意的解释方法用来解释以后发展起来的文字,结果造成严重的甚至荒谬的错误。耶酥会会士阿萨纳西奥斯·凯切尔以发明幻灯著称,他在1650年至1654年期间在罗马发表了一部书共四册,书中有几篇象形文字的所谓“译文”;对照原文,没有一篇不谬以千里。例如有一组符号代表“独裁者”,这原是罗马皇帝的一种尊号,凯切尔却解释为“奥赛里斯是一切植物和果实的创造者;神圣的莫夫塔从上天把这种创造力引进自己的王国。”尽管谬误百出,但凯切尔却在认识科普特语的重要性上成为商博良等人的先驱。科普特语是埃及语的最新形式,有些学者却不承认研究科普特语的重要性。过了100年,德贵格内斯在巴黎文字科学院发表演讲时,根据比较象形文字学提出一种理论,认为中国人是埃及移民的后裔。然而大凡提出这类错误理论的人总在某一点上是正确的;例如德贵格内斯就正确地读出埃及国王“曼内斯”的名字,而有一个反对他的人却读做“曼努夫”。当时最尖刻的评论家伏尔泰因此对某些词源学者痛加抨击,说他们“既看不起元音,又不重视辅音。”同一时期,英国却有人把上述的理论颠倒过来,竟然说埃及人的祖先来自中国!人们也许会想,随着罗赛塔碑的出现,这些不着边际的乱猜应该销声匿迹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正因为问题显然可以解决,所以毫无专业知识的人都要涉足其间。德累斯顿有一位匿名作者,把罗赛塔碑上的残损的象形文字对照的希腊文全文读出来了。一位名叫阿哈麦德·伊本·阿布贝克尔的阿拉伯人“揭示”了一段文字,接着,东方学者哈默·波格斯韬尔竟不辞辛苦把这篇东西翻译出来,而这位学者是一向严肃认真的。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巴黎人声称,他在丹德拉的一座庙宇里的铭文上识别出第一百首《赞美诗》,日内瓦出现了一篇所谓“潘菲力尖碑”上的铭文的译文,据说内容是关于“公元前4000年时善战胜恶的一篇报告”。这时有人已经发展到异想天开的地步。帕林伯爵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又非常狂妄而又愚昧,他竟然声称自己把罗赛塔碑的内容一眼识破。依靠荷拉波隆和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和希伯来神秘哲学,这位伯爵只用了一个通宵就大功告成。过了8天他就发表了自己的译文,他说自己凭着速战速决,“避免了由于思虑过多而必然造成的全盘失误。
最后,在1822年,法国青年学者商博良(1790年~1832年)最终破译象形文字成功。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象形文字虽然符号众多,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有些符号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因此它肯定不是纯表意文字。继而他进一步证实象形文字也不是纯粹的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二者的合体,他还发现多数的符号是表音符号。基于这种看法,他首先从人名入手,在罗塞塔石碑中找出了“托勒密”一词的世俗体符号。此后他又得到两件在费雷神庙发现的石碑拓本,读出了女王史里奥巴特拉的名字。抓住专有名词这条线索,商博良以相当可观的速度研究这种文字系统,在他42岁去世前,只留下多辅音符号的问题没有解决,这由其后继者莱普修斯(L·R·Lepsius)完成。
三、“埃及学之父”商博良
奇异的出生
十九世纪流行把传记写得有声有色,在《商博良传》一书里对于他的出生就有一段奇异的记载。既然这段文字目前尚无反证,而商博良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于考古科学的贡献又如此巨大,这里有必要写下这段记录,以便有助于了解他的形象。
法国的菲济克小镇住着一位卖书的商人贾克·商博良,他的妻子因残废长期卧床。1790年过了一半,当医生们都束手无策的时候,贾克请来了魔术师贾库。应该提到的是,菲济克镇位于法国东南部的道菲尼省,而道菲尼省的七大奇迹是有名的。道菲尼省又是法国的风景区,说得上是神仙出没的地方。道菲尼人生性倔强而保守,不会轻易动感情,可是一旦激发起来是极为热情奔放的。天主教也使他们容易接受神奇的事物。
根据几种史料记载,那巫师贾库请到以后,就把病妇放在加热的草药垫上,并给她喝热葡萄酒。他说,如果照他的嘱咐去做很快就可以痊愈。出乎病人家属意料的是,他还断定病妇的腹内有一个男胎,不久就要分娩;并且说,孩子长大之后成就不凡,并将名垂千古。
第三天病妇就起了床。1790年12月23日凌晨两点钟,象形文字的注定的释读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