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权经》
31099400000015

第15章 缺少智慧只能成为权力场上的牺牲品

愚不与智争也。

愚者不要与智者争权。

争权之事向来是智者的较量,缺少智慧只能成为权力场上的牺牲品,绝无胜算可言,在此是不可有侥幸之心的。如果一个人高估自己,和远过于自己的人争夺权力,那么他的下场是不会乐观的。权力场上的失败者不仅会失去权力,而且会失去更多,甚至包括自由和生命,这是一定要百般谨慎的。

张士诚的反复无常

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高邮,称霸一方,和朱元璋屡生冲突。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派遣杨宪和张士诚通好,朱元璋在信中说:

“你我共同反元,当交好联手,我不与你为敌,希望你也不要被谗言蛊惑,挑起边境的纠纷。”

杨宪前去投书,张士诚却十分冷淡,他对手下人说:

“自古争天下者便无信义,我为什么要对朱元璋示好呢?这个人是我的对手,我不能放过他。”

张士诚于是把杨宪扣留起来,随后又派兵攻打朱元璋。

朱元璋怒火冲天,他大骂张士诚不仁不义,想亲自带兵讨伐他。大将徐达阻止了朱元璋,他说:

“张士诚实乃小人一个,主公和他生气没有必要。这种人成不了大事,还是由我带兵教训他吧。”

徐达率军在龙潭把张士诚的军队打败,又乘胜进攻常州,张士诚派兵增援,结果再遭败绩。

张士诚一见形势不妙,急忙致书向朱元璋求和,他在信上说:

“我本无心与你为敌,只因奸人挑唆,这才发生误会。现在我已猛醒,切望你我休战,永不交兵。”

另外,张士诚还答应每年给朱元璋米20万石,黄金500两,白银300斤。

朱元璋见书冷笑,他不屑道:

“张士诚不义在先,今又献媚在后,这样的小人我岂能宽恕他?他是让我军打怕了,否则,他一定会消灭我们。”

孙炎劝朱元璋答应议和,他说:

“时下群雄并起,个个都想代元自立,张士诚只是其一罢了,他攻打主公并不为奇。主公欲夺天下,必须示人以宽大的胸怀,这样才能招揽贤士,成就霸业。张士诚如今既肯认罪,主公便可宽恕他,如此主公赢得了声望,对日后行事更为有利。”

朱元璋于是同意张士诚所请。

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后,奢侈放纵,奸诈刻薄。他自恃兵多将广,时常无端攻击朱元璋,给朱元璋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朱元璋深恨张士诚的反复无常,想集中主力攻击他,他对手下人说:

“张士诚不可以礼待之,只能痛击。似此奸险小人不除,我军没有宁日啊。”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争战正酣,军师刘基主张放过张士诚,全力对付陈友谅,他对朱元璋说:

“陈友谅实力雄厚,野心勃勃,他才是主公的大敌,而张士诚苟且偷安,不足为患。主公若争一时之气,一定会得不偿失。”

朱元璋无奈,只好不与张士诚发生冲突,处处忍让他。

一日,朱元璋接到密报,说陈友谅和张士诚相约来攻他。朱元璋心中慌乱,急召众人议事。

军师刘基听朱元璋说出了实情,他轻松一笑道:

“主公不必忧虑,以张士诚的小人性情,他只会坐山观虎斗,哪里能信守约定呢?只要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手到擒来。”

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张士诚果然按兵不动,他的谋士催促说:

“主公既然答应了陈友谅,就应该出兵相助,否则陈友谅一败,接下来遭殃的就是我们了。所谓唇亡齿寒,主公焉能袖手旁观呢?”

张士诚格外固执,他说:

“我聚众造反,如不能成功,便要人头落地。我总担心有落败的那一天,哪里顾得上信守约定呢?他们二虎相斗,必有损伤,我要最后出击啊。”

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后,转而全力攻击张士诚。张士诚节节败退,最后困守平江孤城,拼死顽抗。

朱元璋给他写信招降他,信中说:

“我不计较你从前的过失,现在大势已定,你应该顺应天命。你之所以不能成事,是因为你的心胸太狭小了,如果你能为百姓生死着想,现在立功赎罪并不为晚。”

张士诚拒不投降。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他被押往金陵,自己上吊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