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权经》
31099400000027

第27章 造福百姓不能没有权力做依托

君子因权造福。

君子凭借权力造福百姓。

封建专制时代,无权无势者自身难保,他们纵有造福百姓之心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此,许多仁人志士虽厌恶官场,但他们还是走上仕途,忍辱负重,这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造福百姓不能没有权力做依托,君子在此务实是可敬的。

为国尽力的杨秉

杨秉是东汉名臣杨震的第三个儿子。杨震蒙冤自杀后,杨秉继承父志,忠心报国,不减分毫。

杨秉的亲朋劝他说:

“你的父亲一生为国,却是以死难告终,可见朝廷黑暗,实不可理喻了。你不应再踏上仕途啊。”

杨秉悲壮地说:

“国有奸贼,父亲才会枉死,若因此而避祸求福,当不知又有多少人无辜受难了。我不在乎是吉是凶,只求为国尽力。”

杨秉多次出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他只把俸禄的一小部分留给自己,大部分全用来交公。

杨秉的家人埋怨他说:

“我们节衣缩食,竟不如一般人家,你太自苦了。俸禄是你应得的报酬,没有必要献出去啊!”

杨秉正色说:

“我为国做事,只求惠民,不求个人福禄,钱财不需要有余啊。贪官污吏以贪为能,到头来却毁在贪上,他们钱多又有何用?我们粗茶淡饭正可培养志气,有什么不好呢?”

杨秉家境贫寒,一位下属官吏见之不忍,赠送给他上百万钱,且道:

“为官要有必要的体面,否则就要被百姓轻视了。你贵为刺史,却一贫如洗,朝廷的脸面也无光啊。”

杨秉严词拒绝了下属官吏,指斥说:

“你以富为福,我以廉为福,我们不是同道中人,话不投机,怎能谈到一处呢?我无欲无求,你不可玷污我的清白!”

杨秉不纳巨贿,人们都夸他是个好官。

桓帝即位后,因为杨秉通晓《尚书》,便召他做了侍讲官,不久又升他做太中大夫、左中郎将。

一次,桓帝穿着便装巡行,私自访问河南尹府舍。杨秉认为桓帝行为失当,于是劝谏他说:

“陛下万金之体,关乎国家社稷,是不能轻举妄动的。陛下太随意,万一遇险,置国家于何地?”

桓帝认为杨秉多事,无情地斥责了他。杨秉十分失望。

杨秉思量再三,决心辞官。家人极力反对道:

“皇上只是出巡,你进谏尽职了,也就罢了,何必认真呢?这样辞官对你失去太多,你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杨秉说:

“我这是在提醒皇上,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失。皇上如果不能纳谏,那么大的祸事随时都可发生,我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啊!”

杨秉上书辞官,桓帝十分不快,他对左右说:

“杨秉自高自傲,他这是在要挟朕啊。他不高兴可以辞官,朕不高兴便扔掉江山吗?他太过分了。”

有人主张惩戒杨秉,进馋道:

“陛下并无缺失,而杨秉却大惊小怪,以辞官相逼,这是他沽名钓誉之举。陛下不能成全他,应加罪重惩。”

桓帝沉默不语。

太尉黄琼探知风声,心中为杨秉着急,他急忙面见杨秉,劝他向桓帝认错。黄琼开口劝他道:

“皇上纵有偏失,做臣子的也不该辞官拒上,如此也令皇上难堪啊。现在有人建议治罪与你,你还是求皇上原谅吧。”

杨秉不肯,坚持说:

“辞官对我并无好处,但为了警醒皇上,我也只好这么做了。我是在尽忠臣之职,哪里会屈服呢?”

黄琼为保全杨秉,直接求见桓帝,他进言道:

“杨秉进谏陛下,不为私利,唯存公心,他甚至舍弃官职,这一切都是为了劝谏陛下纠正小失,以避大祸。有些人只求晋官加爵,不进一句忠言,和这些人相比,杨秉实在难能可贵,他才是十足的忠臣啊!”

桓帝反思之下,终有所悟。他接受了黄琼的劝谏,又提升杨秉为光禄大夫,当面夸他是忠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