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重当守。
大的权力应当守住。
大的权力是决定性的,一旦失去,其价值就无足轻重了,这是一定要守住的。一个人总有不同的取向,但决定一个人价值的东西不会太多,抓住了这最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就是成功者了。抓大放小是智者的抉择,如果大小不分,轻重不辨,那么他会失去所有,毫无成就。
耽误政事的宋徽宗
公元1100年,北宋的哲宗去世,皇太后垂帘听政。由于哲宗无子,在议立新皇帝一事上,皇太后与宰相章惇各有己见,皇太后说:
“神宗的诸子中,申王是长子,可他眼睛有病,不能为君,次子端王可继大位。”
章惇主张立哲宗的同母弟弟简王,他争辩说:
“依照朝廷礼制,简王为君最为适宜。简王性情平和,处事冷静,善听人言,为君者有此品质,方能不急不躁,少有缺失。若择人不当,纵群臣辅佐竭力用心,也改变不了君王的举止,何保天下无恙呢?”
皇太后偏爱端王赵佶,她不听章惇之言,反是有气说:
“端王仁爱孝顺,可有何缺失吗?他深具福相,立他最为妥当。”
章惇沉吟思量,后小心说:
“端王仁慈忠厚,本无可挑剔,然端王崇信神仙,厌烦世事,势必会不用心国事。如此为王,不误其国,若为帝,就会耽误政事,大权旁落,于国无益。”
皇太后不纳忠言,坚持立赵佶为帝,章惇再不敢多语,只盼端王有所改变。
宋徽宗上台伊始,虽有一番作为,但他还是敬奉道教。他喜谈神仙之事,对不敬神仙者心有排斥。章惇为之忧心,一次趁徽宗高兴,他进谏说:
“人有所想,事未必有成。陛下性喜神仙,却无人能见,可见神仙之事的有无当在二可之间,不一定真有。陛下既为一国之主,自不比神仙为低了,又何必敬奉他们呢?若为此耗神费力,影响国事,臣以为陛下不值得这样做。”
宋徽宗一听便厌,拉下脸来,面沉似水。他痛斥了章惇的不敬,还气呼呼地对左右警告说:
“神明在上,朕深敬之,任何人都无权评议。今后如有人再出语不祥,朕定要严加治罪,绝不宽恕。”
章惇郁闷回府,其家人听他叙说此事,怪他多事招忌,章惇愁苦道:
“皇上既有此心,我看是难以劝谏了。眼前人皆以为我小题大做,可谁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皇上不觉其害,反以为仁,这样下去,神仙也救不了皇上了,何况我呢?”
几月过后,宋徽宗不顾众臣的劝谏,无端将章惇罢相。章惇心知其原故,却不再发一言了。
奸臣蔡京投徽宗所好,在崇道迷教上极力和他保持一致。蔡京不仅自作好仙之徒,还广为搜罗四方方士,荐举他们入朝服侍徽宗。徽宗自此看重蔡京,竟提拔他官居宰相之位,放手让他主理朝政,自己不再过问国家大事。
起初,有人还不断上谏徽宗说:
“陛下身负天下,不可一日无权。陛下政事不问,人臣就要趁此揽权,培植私党,自古祸乱常由此而起。”
徽宗醉心道教,见此奏书却轻蔑一笑,他慢声说:
“神仙佑我,何人能乱?神仙不敬,其心必异!”
他将上谏者免官,自此人不敢言。
蔡京为了迷惑徽宗,暗中竟指使道士林灵素谎称徽宗为长生大帝君下凡,又称蔡京是仙官左元仙伯下世,来辅佐徽宗。
如此弥天大谎,徽宗竟深信不疑,他赐给林灵素通真达灵先生的名号,又特命在自己的出生地福宁殿东建立玉清神霄宫,铸神霄九鼎。
道士们称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蔡京又奏请编撰道史、设立道学、增建道官。一时天下广建道观,道教盛行,许许多多无识无能的道士都被徽宗封官授爵,列为朝臣。
徽宗的荒唐行为使蔡京专权获利,朝政腐败,百姓疲惫,怨声载道。最后,北宋王朝日益衰败,终于1127年为金国所灭,徽宗也做了金人的俘虏,身死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