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让权。
君子能让出权力。
权力并不是君子难舍的,如果权力阻碍了君子的进取,那么让权就是平常之举,他们并不会感到痛惜。任何东西都不该束缚住人的手脚,更不可把人变得扭曲,把做人视为人生中的第一,权力就无足轻重了。君子超越常人之处不表现在他们权力有多大,而在于他们常有让权的惊人之举。
李泌的五个理由
安史之乱时,李泌作为唐肃宗的谋士,曾于756年向唐肃宗进献一策,他说:
“范阳乃贼之巢穴,陛下若派大军直指范阳,可避敌锋芒,又可断敌退路,实制胜之道,当立即施行。”
唐肃宗一时默然,不置可否。群臣闻知李泌之计,都认为可行,他们不约而同地再劝谏唐肃宗说:
“叛军兵源补充,军需供给都赖之于范阳,如出其不意攻占范阳,可令叛军进退失据,陷入重围,促使其军心动摇,全线崩溃。李泌的谋划乃神机妙算,陛下不可稍有犹豫,让良机遁去。”
唐肃宗十分敬重李泌,从前对他的计策也言听计从,不想今日他一反常态,他考虑多时后却对群臣说:
“兵发范阳,实多凶险,朕不予采纳。时下要务当在收复两京,两京若收复,则国人大振,灭贼自不远了。”
群臣都感意外,李泌也一时难解,他还想劝唐肃宗改变主意,这时一位久在唐肃宗身侧的太监拦住李泌,悄声对他说:
“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难道你不知皇上的心事吗?”
李泌自知事情奇怪,他低声问:
“公公可知隐情?”
太监把李泌领到一密室,招呼李泌落座,他这才直言说:
“两京乃国都所在,皇上之所以瞩目两京的收复,当是另有深意。要知皇上虽在灵武即位称帝,但毕竟未在长安举行过朝祭宗庙的隆重大典,没得到列祖列宗的承认,免不了有‘名不正’之嫌啊。现在太上皇虽然退位,可太上皇仍在蜀中发号施令。太上皇又放出过‘诸王分镇节制’的诏令,万一有别的王抢先攻入长安,皇上岂不尴尬?你的计策确对大唐有利,可对皇上而言就未必有利了,皇上有上述考虑,他拒绝你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泌略一思忖,立时醒悟。他倒吸一口凉气,忧虑地说:
“皇上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唐室的大局于不顾,令人叹息啊。失去了这个机会,平乱真不知要等到何时?”
李泌不再坚持,心底凉透,他私下对自己的好友说:
“皇上感情用事,谁也改变不了他。我自以为皇上英明纳谏,现在看来,他也是对自己有利的才采纳,这是偏私,我不能对皇上寄望太多了。”
757年九月,唐军收复西京长安,万众欢腾之下,李泌却保持平静。
一日,唐肃宗召李泌一起宴饮,并同榻而睡。二人谈论多时,唐肃宗对李泌封官许愿,不想李泌却说:
“我也报答了陛下的知遇大恩,如今天下渐平,我想重归山林隐居,还请陛下照准。”
唐肃宗十分惊讶,他说:
“先生与朕患难与共,多建大功,现在到了同享富贵之时,先生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回答说:
“我这个人性情耿直,不善媚上,乱时出谋尚可,盛世奉上却无术。陛下若坚持让我留下,恐对陛下不利啊。”
唐肃宗一笑说:
“你我的交情,不仅是君臣之谊了,我怎会责怪你呢?”
李泌又说:
“我有五个理由不可以继续留下,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臣迹太奇。今日陛下念臣之功,或可恕臣,他日陛下一旦厌臣,臣就性命有忧了。陛下若能理解臣的苦衷,还是放臣离去,这样就能免臣一死啊。”
唐肃宗信誓旦旦,仍是不肯答应,李泌接着说:
“陛下从前待我甚重,我尚不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何况现在海内渐安呢?我已对陛下无用,陛下又何必苦苦相留呢?”
唐肃宗挽留不住,只好应允。李泌如释重负,飘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