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子边的历史变迁
31214400000010

第10章 诸多文化景点汇集湖畔(2)

明初扩建太原城时,金鸡岭与文瀛湖均被圈入城中,每至夏秋时节,湖面上被八卦烽烟笼罩,烟波虹霓,煞是好看,晋人称这一美景为“巽水烟波”。“巽”是八卦东南方位,文瀛湖在太原城的东南,故称“巽水”。这里也是古代的文化教育场所,是文庙、贡院的集中区域。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冀宁道连甲对这片“文瀛湖”又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理,在北湖东南新建一小凉亭,匾书“影翠亭”,在湖的四周安设木栅栏,湖内放置小木船,这就是公园的原始雏形,并使这里渐渐成为风景宜人的游览地。每当旭日东升时,太原城东南方的文峰、宣文二塔的倩影,常常倒映在文瀛湖中,就好似两支在翻开盖的巨大砚池中吸足浓墨的巨笔,时刻准备挥毫一般。因当时山西出了许多的文人名士,故有“宝笔宝墨铸绝文”的说法,且长期而广泛地流传着。相传有个南方著名的僧人云游来到文瀛湖畔,发现了这一壮观的美景,不禁赞道:“难怪山西出了这许多文人名士,原来都是因为有这块文脉极盛的风水宝地。”

文瀛湖南岸的贡院每隔三年都要举行一次乡试,而中举者必须在唱经楼发榜后,前往太原城中最高的建筑,即素有“声闻四达”、“威镇三关”美誉的鼓楼击鼓,再到人称“凫氏钟声”的钟楼撞钟,随后前往文魁楼刻碑留名以示纪念。

状元桥

凌架在文瀛湖南、北湖之间的单孔石拱桥,就是著名的状元桥。最早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简陋的过路石板桥,西接小袁家巷,东通皇华馆。因距离省城举行乡试的贡院较近,赶考的文人学士常到此地游览。因此,给它取了“状元桥”这个雅名。

有关状元桥,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被唐朝大画家阎立本誉为“沧海遗珠”的一代名相狄仁杰,祖籍并州太原府东南的狄村。他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幼得良母教育,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准备前往京城赶考,求取功名,以报效国家。进京赶考途中,经过当时最繁华热闹的海子边。在驻足歇息时,他萌生了游览文瀛湖的念头,于是沿湖信步走来。当他行至文瀛湖上石板桥时,迎面走来一位身穿素衣的白发老翁,微笑着赠给他一枝杏花,并对他说:“杏花赠给状元公。”说完,老翁飘然而去,瞬间无踪无影。独立桥头的狄仁杰看看手中的杏花,又望望碧波荡漾的文瀛湖水,心情豁然开朗,先前旅途的劳顿荡然无存。他随即动身前往长安赶考,待揭榜后,狄仁杰果然高中本科状元。及第后的狄仁杰奉御旨夸官,回乡省亲。回乡途中,他想起赶考前赠给他杏花的老翁,心存感激,于是专程来文瀛湖旧地重游,期盼再续仙缘。后人为纪念这个美好的传说,特为此桥取名“状元桥”,并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投入资金,将状元桥改建成造型优美的汉白玉石单孔拱桥。重建后的状元桥,通体晶莹洁白,桥身陡立,桥孔椭圆,横跨度为4米,东西两端各有台阶17级,桥两侧栏杆上各雕刻有十只造型优美、形态逼真的石狮子,远望绿波玉桥,近看倒影翩翩,状元桥是建国后市内最早的历史人文景观建筑。现在的状元桥仍然以其优美的造型、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好的传说,形成独有的“状元桥文化”,并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瀛湖添上浓重的一笔,成为莘莘学子大考前寄托愿望的必游之地。

耕心半壁长廊

1954年,人民公园将南湖西岸原有的动物园迁往新址后,在旧址上兴建了长达321米、共101间的半壁长廊。廊内墙壁上有1958年镶嵌的《崇德庐帖》石刻和2006年镶嵌的《蒙学千字铭》石刻,它们有着十分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还能让他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思想受到启迪,同时给风景优美的公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崇德庐帖》石刻】

《崇德庐帖》石刻是阳曲回族鉴藏家李希(字削凡)择选家藏的法书墨迹,于咸丰二年(1852)至咸丰五年(1855)集刻的石刻丛帖。

《崇德庐帖》全帖共有30块,分清、真二卷。卷内收有历代书法名家钟繇、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宋濂、沈周、文征明、祝允明、杨继盛、董其昌、黄道周、王铎、傅山、傅眉、郑燮等17位的法书真迹。其中,清卷部分以钟繇的《荐季直表》为冠首,还收有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赵孟頫等6位名家的法书真迹。真卷部分以明初宋濂的《唐庐坦帖》为冠首,共收有明朝的沈周、文征明、祝允明、杨继盛、董其昌、黄道周以及清朝的王铎、傅山、傅眉、郑燮等11位名家的法书真迹。全帖以宋、明、清法书名家的行草和傅山的法书为主。刻石规格和次序比较自由,不求统一,大致为高31—40厘米的扁方形石块。不仅清、真二卷之首有楷书镌刻的“崇德庐帖”四个字,其余刻石之首也都镌刻有这四个字。刻石既无统一编号,一石之内又往往不按照书法家的年代顺序排列。所有刻石字迹均整,神采奕奕。17家的书体各有千秋,它们有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的“俊迈超逸,纯出自然”;有的“雄健挺拔,沉稳大方”;有的“奔蛇走龙,骤雨狂风”;有的“风骨端凝,大度雍容”……真是风格多样,各臻极致。钟繇的《荐季直表》墨本原件为小楷,结体偏扁,尚带隶意,末行署魏文帝“黄初”年号和钟繇名字。该书是传世钟书中最小的,也是最古朴的楷书。因帖中的两处“民”字都有缺笔,这是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所以众多专家认为这是唐贞观御府摹本,可按真迹对待。褚遂良的《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为长篇行楷,通篇疏朗活泼,遒劲秀逸,堪称行楷典范。傅山书迹6石,占全法帖五分之一,其中楷书《门径帖》上的字大小不等,约8厘米见方,与晋祠博物馆所藏傅书《介庙碑》风格相仿,一派刚正倔强之气,堪称独有的傅体。《崇德庐》刻成后没有公开陈列,故而传世拓本极少,虽然几经兵乱,也没有散佚。

新中国成立后,李希的玄孙李玉成把它们捐献给山西省文管会,并于1958年镶嵌在耕心半壁长廊南部的内壁上,并增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珂璜题写的《贴刻序》2石,以记原委。同时,将横匾形的,高宽规格与《崇德庐帖》石刻相仿的康熙皇帝御笔行书诗贴7块,也一起嵌入长廊,视为《崇德庐》附篇。39块石刻完好无缺,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珍存价值。

【《蒙学千字铭》石刻】《蒙学千字铭》石刻刻于是2006年6月1日,是镶嵌于公园南湖西岸耕心半壁长廊北部的一组大型碑刻。碑长15.3米,高1.86米,每个字大小约9厘米,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碑刻。

《蒙学千字铭》石刻是由山西省供销学校老教师王彤撰文,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望进书丹。在山西省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太原市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太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山西省残联、山西省教育出版社、冰心艺术社、怀冰艺术社、山西省高新会计师事务所、太原市园林局、儿童公园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由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山西省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基金会出资兴建的。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为“天地元始,生命演化”、“中华民族,和合永兴”、“求知上进,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品德为宗,贵在践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以古千字文的句式,从历史、科学、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全碑以规整的隶书书写,掺以篆书的笔法与结体,用行书笔意运之,以书载道,方峻古朴,含蓄多变,是青少年学习书法的范本。原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赵雨亭为《蒙学千字铭》石刻题写了后记。

《蒙学千字铭》石刻的落成,为公园这一爱国主义基地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琉璃塔

在公园南湖东岸的假山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绿色的琉璃砖塔。它是清代杰出的建筑精品,1959年由太原市东米市路南的新美园迁来。新美园原名“四美园”,是清代至民国以来的一处著名园林。据说“四美”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俱备之意。琉璃塔是四美园中的景观精品,也是四美园现存的唯一的遗物。

琉璃塔塔高12层,塔身全部用翠绿色釉质优良的琉璃瓦贴面。虽经百年风雨,没有一丝褪色变形,至今仍是彩釉学者们学习研究的宝贵财富。琉璃塔塔平面呈六角形,由地盘、基座、塔盘、塔身、塔顶组成。整体造型玲珑精致,极具观赏性。在冬日白雪的映衬下,绿白分明,清新诱人,特别是在雨后的阳光下,更是光艳照人、青翠欲滴。琉璃塔与它稍北面的三角亭及山下文瀛湖边的曲桥、凉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拥有山水奇石、拱桥宝塔、曲栏凉亭的精美园林景观,成为公园一处波光翠影的幽雅所在。

贡院(中共太原支部旧址)

贡院坐落在园内的文瀛湖畔,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是清朝山西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1906年创办山西公立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当时是全省最大的中学,占地150亩。古有才子云集,议论时政,今有高君宇、贺昌、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早期革命活动,组建中共太原支部,领导山西革命,现已被辟为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并成立纪念馆。

中共太原支部历史纪念馆于2003年3月正式成立。纪念馆现包括一栋三层主楼和部分仿古建筑平房。目前设有彭真生平业绩陈列、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陈列、高君宇生平业绩陈列、贺昌生平业绩陈列。它的开发和改建不仅光大了我省的文物古迹文化,增强了社会影响力,而且它用大量的图片、文献、实物,辅以雕塑、场景复原、录影、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展示了中共山西党组织诞生以来,历经艰难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万字楼

万字楼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飞檐砖木结构建筑,是典型的挑檐垛斗插扉歇山顶式仿明清建筑。该楼造型独特,从高空俯视,其建筑格局成一“卍”字形,时人称之为“万字楼”。它是一座四角为房间、中间是露天天井的中轴对称形建筑。关于“万字楼”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传说是因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因此,将此楼命名为“万子”楼。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天,阎锡山为纪念父亲阎书堂,在众多高级幕僚的鼓动下,在风景秀丽的文瀛湖东岸破土动工,修建了这座万字楼。万字楼占地1300多平方米,当时计划建成后辟为图书馆,并用“子明”(阎父的字——编者注)为图书馆命名。楼刚建成,还没有投入使用,日本就发动了侵华战争。不久,太原城沦陷,万字楼随即被日伪军改为“日华俱乐部”,成为日本浪人寻欢作乐的声色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山西省图书馆的前身。后又被市图书馆占用。2004年,公园将其收回并进行彻底修复,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面貌。经改造后的万字楼是省城大型书画展览中心,经常展出知名书画家的力作。万字楼飘散着浓郁翰墨清香的空气,吸引着无数的游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