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子边的历史变迁
31214400000012

第12章 承载历史,继往开来

文瀛公园是太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唯一一处公共园林绿地,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古迹众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逐步提高,2004年,政府决定对公园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改造。改造后的公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更好地挖掘文瀛湖的文化底蕴,打造历史文化名园,公园决定在恢复文瀛湖史载景点的同时,增设一些反映明清文瀛湖两岸繁荣景象的景致和雕塑。临风塘景区就是改造后,新增的景点之一。

临风塘景区

临风塘在万字楼的东南面,在公园改造过程中,配合万字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新开辟的一条人工溪塘。塘上横跨着一座青石小桥,桥的两侧都镌刻有“临风”二字,故该桥名为临风桥。溪塘四周鲜花开放,绿树成荫,其间随意安放着一些太湖石。在玲珑别致的凉亭下,是清香四溢的荷花池。池中的荷叶绿意浓浓,荷花竞相开放,花间叶下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阵微风吹过,花叶摇曳,清香扑鼻。

临风塘景区建设完工不久,领导安排我为景区内的小桥起个名字。说来惭愧,此时才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苦思弥想后都不满意,于是向老领导刘正慧求助。经过一番推敲、探讨,在博施、凝智、睿藻、葳昚、集贤、文萃、明伦、瑰颖、临风等众多的“候选者”中,根据600年文瀛文化和“文峰临风,倒映文瀛”的古语,最后筛定“临风”为小桥命名,皆大欢喜。这就是“临风桥”名称的来历。

现在,改造后的卍字楼和临风塘景区以及稍北的瀑布、小溪流相呼应,成为文瀛公园又一处精品景区,令游人流连忘返,驻足欣赏。

亲水平台景点

亲水平台是在2004年公园改建后,于文瀛湖西北岸新开辟的又一个景点。这个景点是用天然大理石铺设的,逐级下沉至水平面的一个大平台,四周以镶铁链的大理石柱围护。游人顺着台阶而下,就能到达这个大平台。在平台上,人们可以观鱼、戏水,还可以亲近文瀛湖、亲近大自然。因此,这个景点被命名为“亲水平台”,是让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镇海铜牛”雕塑

文瀛湖最早是太原城护城河的一部分。明朝洪武年间,扩建后的太原城将海子边揽入城中,当时是东南半城雨水汇集的低洼湿地,渐渐形成的两片积水,由于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常有水患发生,殃及周边百姓。后几经治理,消除了水患,并于清朝末年在文瀛湖北岸设立镇海铜牛雕塑一座,以保一方平安。随着时间的流逝,镇海铜牛雕塑也在战乱中毁灭了。

2004年,公园改造后,为了传承历史,决定在原址恢复重建镇海铜牛雕塑。镇海铜牛体长1.85米,高1.45米,是仿颐和园镇海铜牛,用墨铜铸造的。雕塑头东尾西,昂首而卧,把老牛憨厚、老实、任劳任怨、忠于职守的特点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玻璃钢仿铜婚庆人物雕塑

安设在晋瀛楼前的广场上。作品表现的是太原历来的婚嫁民俗场景。这组雕塑从民间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烘托出百姓家庭婚嫁的热闹场面。

雕塑由五人组成:父母端坐在厅堂内的屏风前,手拿红包,满面笑容,和蔼可亲地注视着一对新人;新郎披红戴花,双手牵着绣球绳幸福地偷看新娘;新娘头蒙盖头,双手紧拉绣球绳娇羞地慢步跟来;司仪在旁边兴奋地主持着。游人至此,则为这场婚庆平添了一种喜庆的氛围。塑像站人高1.7米,坐人高1.45米。

玻璃钢仿铜清代人物“对弈”

历史上的海子边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繁华热闹的场所,百姓多到这里来休闲、娱乐,喜欢在这里对弈的人也很多。新建的这组雕塑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公园休闲、娱乐的功能。雕塑表现的是:一位老者坐在棋桌前,双目紧盯棋盘,托腮沉思,正在寻找制胜的妙计。而他对面的位子却是空的,有意邀请有兴趣的游人对弈,以增加游园的乐趣。这组雕塑安置在公园东北区,雕塑人物坐高1.45米。

玻璃钢仿铜清代人物“晋剧票友”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是山西最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二胡、笙和小锣是这一戏种的代表乐器。雕塑中拉二胡的老艺术家端坐椅中,微闭双目,脑袋随着拉二胡的节奏左右晃动着,陶醉在所热爱的戏曲艺术中;一旁吹笙的青年,鼓起两腮,和着老者的旋律卖力地吹奏着;雕塑的设计者又把小锣的演奏权留着,让饶有兴致的游人亲自加入到演奏队伍中,分享演奏艺术的喜悦和快乐。构成一幅欢乐的演奏场景。这组雕塑被安置在公园东北区,站像高1.7米,坐像高1.4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