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56

第56章 中国首都现代化研究(2)

上海2004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5307元(人民币),按常住人口计算是44727元(人民币),如果按1∶8折合成美元,大约是5591美元。2005年按户籍人口计算67492元(人民币)按常住人口计算为51474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为6282美元。2006年人均GDP尚未公布,但GDP总量已经达到1万亿元,如果按2005年末常住人口1778万人计算,人均GDP是57911元(人民币),按1∶7.9折合成美元,2006年年底实际汇率是1∶7.8——作者注。是7330美元,如果考虑到人口上涨因素,起码也达到7000美元以上,比北京要高出1000美元。

天津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元人民币,为31550元,折合美元为3812美元;2005年人均GDP为35457元人民币,约合4328美元;2006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77美元。虽然在五城市中位居最后,但进步不小。同时,由于天津的外来人口少于其他四个城市,所以,人均GDP的数字应当比其他城市准确。

深圳2004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59271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是7161美元;200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0507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达到7483美元;2006年人均GDP尚未公布,但专家预计超过8800美元,高出上海1000美元,高北京2000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窗口”。

广州在人均GDP问题上常常“争强好胜”,其表现是喜欢按户籍人口计算。一般而言,按常住人口计算比较科学,户籍人口要小于常住人口,所以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要高一些,这样更能突出领导的“政绩”,但不能真正反映实际水平。2004年广州市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GDP为56300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6800美元,自称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2005年,自己公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是8393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但实际上按常住人口计算约6590美元,已经超过了上海。2007年1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广州市人均GDP预计在2006年超过1万美元,从而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1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广州市200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236亿元,按照现行汇率和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将超过11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广州市人均GDP预计在2006年超过1万美元,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跨入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市。”一时间,这一问题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炒作的焦点,有拍手叫好的,有一笑置之的,更多的是嘘声质疑的。广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则解释为人均GDP过万美元是以户籍人口计算的,而其他省市一般用常住人口计算,所以实际没有那么多。即使这样,按常住人口计算,也在8040~7800美元之间,无疑是全国大城市的“龙头”。

普遍认为,人均GDP是比GDP更科学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日本人均GDP在1984年超过了1万美元,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人均GDP分别是在1987年、1989年、1992年和1995年超过了1万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05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均GDP排名中,4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0美元,其中中国的香港、台湾分别以24581美元和13926美元排在第23和37位,中国内地以1703美元排名106位。2005年,广州市人均GDP达到85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383。这一年年底,广州有关部门就曾表示,“广州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小康水平”。按照2006年的统计数字,广州将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总之,不管广州人均GDP能不能居于这五个城市乃至全国大城市的“霸主”地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凭着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位,广州的人均GDP一定超过了北京,在这一点北京要向广州学习,“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第三,第三产业优势显著。从北京等五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动看,除深圳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渐加大是京、津、沪、穗四城市共同的趋势,北京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国内一直居于领先地位,2004年已达到67.8%,超过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5%),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经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比原来增加的1777亿元中,有1544亿元来自第三产业,占全部增量的比重高达86.9%,进一步说明北京在这一领域的优势。2005年、2006年的统计结果也都显示,第三产业也高于其他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显示,没有第二产业的巨大发展,第三产业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应注意的是,北京第三产业比重高,并不完全是建立在首都第二产业巨大发展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首都特性、首都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的,在很大程度是为全国服务的,而并不是首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以深圳为例,深圳1990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51.1%,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在全市经济中所起作用的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2001年为45%,比1990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深圳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下降,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却在迅速增加。可见,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第三产业既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离不开第二产业的巨大发展。

第四,相对偏低的经济外向度与首都地位并不相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市场上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为大城市间的竞争。因此,一个城市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保持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京、津、沪、穗、深五大城市2004年的海关进出口总额和据此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分析,从进出口总量看,上海在五城市中位居第一,达到2065亿美元;深圳次之,为1143.5亿美元;北京第三,为946.6亿美元,还不到上海的一半。实际利用外资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产要素中资本投入的国际化程度,即资本的外向依存度,同时也是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反映。2004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在五城市中低于上海和深圳,在全国则居第10位,表明北京资本投入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弱。可见,无论是贸易外向度还是资本外向度,北京在五城市中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显然与首都地位极不相称。

2.综合竞争力与其他领域比较

第一,综合竞争力比较。由中国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反映了国内主要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2005年中国内地城市竞争力排行情况来看,在13项指标中,北京仅占3个第一,3个第二,1个第四,1个第六,1个第八,1个第十。北京地处首都,占据十分有利的资源优势,但这一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其综合竞争力与首都的地位极不相符。

第二,社会领域比较。到2006年年末,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15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83.4万人,同比增加26.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4.3%。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963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6人。2004年,北京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0.322%,已跨入富裕型阶段,高于深圳,低于天津、上海、广州;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最高,表明北京居民在满足生活第一需要后,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万人拥有的医生数最高46.6人,高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8人,反映出北京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水平;科技教育水平领先,2004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7.1%,在国内占绝对优势。

第三,城市建设方面的比较。交通、环保问题较多,是北京的薄弱环节,《中国统计年鉴2005》,北京截至2004年年末的实有道路长度为7482.7公里,低于上海的11028.0公里,人均道路面积2004年末为9.45平方米,远低于上海的15.36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5.12平方米也低于上海的32.10平方米,略高于天津。北京是全国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但近几年来轨道交通的发展已丧失了原来的领先优势,轨道交通占公交客运总量的9.4%,低于上海和广州。北京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年日平均浓度均为五城市中最高,空气质量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北京的国际形象。

第四,国际化水平比较。航运、信息国际化服务功能有一定优势。金融国际化尚待提高,如上海金融机构3200余家,比北京多4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有256家进入上海,只有158家进入北京;跨国公司总部25家进入上海,只有19家进入北京。北京的国际交往与交流能力相对较强,2004年北京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15.5万人,旅游外汇收入31.7亿美元,旅游外汇收入占GDP比例8.57%,为五大城市中最高,表明北京的旅游资源对国际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财富。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北京要想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并不是一件毫无悬念的事情,而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二北京现代化的战略和对策

一、北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预测

北京什么时间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同的研究报告中不一致的声音,有的说是2008年,有的说2015年,还有的说是2018年。

200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2年5月17日,在中共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中提出,在2008年首都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000美元,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北京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日程比原定的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提前了两年。

2015年北京全面现代化:

《北京现代化报告2003》中提出,到2015年,北京市将力争基本实现现代化,比十六大目标提前5年,在报告里,专家们还为北京市18区县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2018年北京全面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最新课题——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对各地现代化的时间进行了排序,其中,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城市和地区分别是:上海于2015年,北京于2018年,广东于2021年,天津于2026年,江苏于2033年。最后实现现代化的4个地区分别是:甘肃在2062年,青海在2065年,贵州在2070年,西藏在2090年。2050年之前,全国将有13个省、市实现现代化,人口将占41.5%;到2050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2060年,全国将有27个省、市、自治区实现现代化目标。

日前公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在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预计,如果按照中国1980年至2004年的速度估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需要8年。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的第一次现代化基本完成,我们所说的2008、2015、2018年是指综合现代化。北京到底在什么时间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以上三个时间表到底哪个更为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北京地区现代化的特点

北京地区的现代化现状呈现出“一低一高”的特点。所谓“一低”是指现代化的第一条基本判断标准——人均GDP的水平较低。2004年为4970美元,该指标的指数为38.91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达标程度为64.85%,与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较大的距离。2005年和2006年虽然分别突破5500美元和6000美元,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仍然较低。所谓“一高”是指现代化的第二条基本判断标准——现代化综合指数水平较高,达到了78.5分,该指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程度达到了100%,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了98.12%。这就是说,北京的现代化综合水平不但达到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而且距离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也已经非常接近。在地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19项指标中,北京地区有17项指标达到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有12项指标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没有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的指标除了人均GDP外,还有一项是人均能源消费。

从以上评价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地区现代化的“软肋”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具体说,是人均GDP拖了北京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后腿。

北京市要在200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应该说是能够达到的,这里说的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是完全实现现代化,两者在要求上是有相当的差别的。就拿北京差距最大的人均GDP来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有学者认为,对一个城市而言,基本现代化标准,人均GDP应当在8000—10000美元较为合适,世界城市人均GDP水平,20世纪60年代就达到6176美元,目前已超过35000美元。所以,人均6000美元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偏低。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城市的现代化标准,应当高出国家标准20%到30%,至少达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2006年已经突破了人均6000美元,再过两年达到人均8000美元,应该说既有可能,又有难度。

三、北京现代化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