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57

第57章 中国首都现代化研究(3)

战略目标: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基本要求,要切实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符合首都特点的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丰富和拓展“首都经济”的内涵,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切实把首都的发展建立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之上。

区域带动战略:发挥京津的核心作用,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北京是全国政治、科技和文化教育中心,经济实力雄厚;天津的轻纺、化学工业地位突出,也是我国重要港口和沿海开放城市。两城市距离较近,特别是京津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后,两地的距离大大缩短,两地的经济既有互补性,又可形成整体优势,辐射带动更广大的范围。

战略模式: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生产布局等原因,北京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差距较北方其他区域要小,因此选择区域开发与点轴开发并举,是因地制宜的战略模式。具体讲在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等区域实行区域网络开发模式,其他区域实行点轴开发模式。

现代化布局:在现代化战略布局上,北京实行两中心、三轴带。

“两中心”即京津地区和胶东半岛是两大中心。本区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先锋地区的带动,京津地区“中心”以京津为核心,包括保定、张家口、秦皇岛、唐山、承德等城市,该“中心”辐射力强劲、腹地广阔,综合实力强。胶东半岛中心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胶东半岛中心包括烟台、威海、淄博和潍坊等城市,该“中心”经济发展迅速,辐射范围较广。

“三轴带”即以铁路(公路)、沿海地区带动经济发展,这三个经济带是:

(1)京广铁路(公路)经济带:包括石家庄、邢台、邯郸等,连接河南各城市,并与陇海经济带相交汇,连通黄河中游地区。

(2)京沪铁路(公路)经济带:包括沧州、德州、济南、泰安、莱芜、临沂和枣庄等城市,并与陇海经济带相交汇,连通华东沿海地区。

(3)沿海经济带:包括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市、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和日照等重要城市,建设濒海产业带、濒海港口群和濒海旅游带。

四、北京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面临着全方位、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阻力,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激励因素,综合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现代化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就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持续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全方位快速推进。

首都北京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已经有了重要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明确规定,北京除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外,又明确了国际交往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功能定位。虽然没有把北京定为经济中心,但作为首都,北京毫无疑问是经济指挥中心,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人均GDP是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是对现代化水平起根本性作用的基础指标。前面已经提到,北京的人均GDP不但距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北京现代化进程的首要矛盾,是决定北京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块最短的“短板”。在一定意义上讲,北京人均GDP达标之日,就是北京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北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人均GDP的达标时间。2006年北京人均GDP虽然突破6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纽约、东京的人均GDP已超过3万美元,北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2.产业结构不合理。北京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比重仍然偏低。2005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7.8个百分点,达到67.8%,其中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GDP比重列居第三产业的前三甲,成为北京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是65.5%,这两个指标虽然都已达到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但是后一个指标却没有达到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北京和世界发达城市的差距仍是巨大的。世界上主要发达城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都要高于北京,如纽约在1996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就达到了88.8%,东京为82.79%,而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纽约1993年为88.7%,东京1996年为93%。因此可以看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尚没有达到发达国际化城市的水平,说明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按照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的要求,与国外大多数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首都城市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比重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北京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比重低20个百分点左右。

第二,郊区县的第一产业比重大。全市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指标还没有达到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半数以上的远郊区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在15%以上,最高的县为29.21%;绝大部分远郊区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在20%以上,最高的县达到了41%。

第三,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需要优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比重低,缺少一批在国际和国内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及能够形成上千亿元增加值的支柱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在第二产业乃至在GDP中所占比重都还比较低,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发展。

3.北京城郊区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北京行政区划是由中心城市和广大郊区两部分组成的,郊区又包括近郊区和远郊区。北京市的总面积1.68万平方公里,而郊区的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北京的行政区划为4个近郊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8个远郊区(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2个远郊县(密云、延庆),共有121个镇、29个乡、3995个行政村。2004年,北京郊区的常住人口882.8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78.8%,其中城镇人口566.2万人,占63.2%,农村人口329.4万人,占36.8%。从目前情况看,北京郊区现代化的水平不高,尤其是远郊区的现代化水平很低,郊区城市化和人口非农化水平都偏低。

第一,郊区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随着北京城市总体的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推动了城市人口城市化发展,而郊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则相对缓慢。根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2002年的资料看:2002年,北京郊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占13.6%,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6.4%。但是非农化水平却与之不相适应:2002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38.7%;第二、第三产业占61.3%。显然,农业所占的劳动力与其产值的比重差得比较多。城市化水平也较低:2002年,北京郊区的常住人口895.6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78.8%。其中城镇人口566.2万人,占63.2%,农村人口329.4万人,占36.8%。城市化仅达到63.2%。

第二,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达到7860元,但是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50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4年的2563元上升到2005年的9800元。北京农村对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可以看出,北京市郊区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落后于工业化的水平。郊区城市化水平低,直接影响了整个北京市城市化水平。影响北京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期以来的控制城镇人口和限制农业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导致了城乡的分割,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实行就地消化的政策,也加剧了乡镇企业分散、规模小的局面,阻碍了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其次,北京郊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另外很长时期以来对农民进城务工或农转非的门槛过高,也造成了郊区城市化和非农化水平偏低。

4.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北京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因素,主要体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出现市场经济竞争主体缺位、税收制度不完善、市场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方面作用有限等。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而导致的信用体系缺乏对北京的现代化有着很大的影响。消费领域缺乏信用,价格欺诈十分普遍,中介机构、传媒机关普遍存在信用危机。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是市场得以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而由于失信,整个市场就会处于一种高度戒备和严重的不信任状态,必然提高了整个市场运作的成本,影响市场经济健康、高速的发展。陈剑,夏沁芳:《北京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制约因素》,2003.5。

北京在近年来对于信用体系等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全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很多基础性的建设很难由北京一个城市完成,北京可以在完善市场经济方面率先进行各种尝试,以推动整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二)社会现代化方面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其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人类自身状况与生存状况的改善。社会现代化具体表现为较高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北京在社会现代化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仍有差距,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北京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与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地区和城市比较,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中国国际统计中心在一项研究课题中,选择了包括北京在内的世界11个城市,以2000年为评估期进行了信息化指数测算。结果表明,北京的信息化水平在这11个城市中排名靠后,列在第10位。在构成信息化总指数的6个方面,北京在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5个方面,都排在汉城(首尔)和香港后面,与纽约的差距则在1~4.72倍之间。

2.市民居住水平落后。居民的居住水平是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民的住房水平在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北京市民居住水平还是在低发展程度城市和中等发展程度城市的平均水平之间,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4.5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12平方米,但明显落后于上海,重庆等城市,2004年,上海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达到32.10平方米,重庆为28.25平方米;2003年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为12.2平方米,城近郊区人均居住面积为11.65平方米《2005年北京统计年鉴》。。

应当看到,北京市民的住房在总体上还不宽裕,问题和矛盾还很突出。它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居民住房,主要城市居民住房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收入增长的幅度。二是居民家庭,特别是农村居民家庭的住房功能不完备、设备水平较低。三是住房的两极分化严重,还存在着一个数量庞大的住房困难群体。尤其是在危旧房的改造,改善居住在危旧房中的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近1/2的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到15平方米;有14.93%的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于6平方米;全市有203.52万户家庭没有达到人均1间住房的标准,占全市家庭总数的49.68%;低于2人1间住房水平的家庭有101.21万户,占全市家庭总数的24.46%;一代人平均不到1间住房的家庭有61.18万户,占全市家庭总数的14.93%。根据2005年9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所公布的调查结果,北京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在百座城市中排名仅列83名,说明北京人在享受了较高水平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在拥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并获得了较高收入的同时,北京人的居住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以上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北京在居民住的方面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在平均水平的提高上还要继续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把提高占全市人口近1/2的住房不宽裕家庭,特别是占全市人口1/4的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水平这件大事办好。人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在北京还有这样多的居民家庭住房连小康水平都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即使我们的全市平均住房面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会影响世人对北京人居环境和现代化水平的印象。

3.人口结构不合理,流动人口比重较大。在人口问题上,北京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北京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2005年北京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04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1.1%,高于中等收入国家7.9%的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已经成为制约北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老龄化社会将带来许多相应的城市问题和服务需求。健全养老基本制度,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进一步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与完善养老设施,积极发展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引导老龄产业发展,完善老龄工作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