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环境与人类心理
31348100000018

第18章 近20年国内关于噪声与噪声的心理影响研究进展——基于中国学术期刊

全文数据库(CNKI)文献的一种分析侯振虎等等。但到目前为止,从发表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噪声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对噪声的特点、噪声的标准、噪声的防治等方面,而对噪声的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学界关于“噪声的心理影响”研究状况的总结评价性文章还比较少见,而且以往的“综述”与“回顾”多为对研究文献的定性分析,罕见定量分析。对于研究的研究,即对噪声与噪声心理影响的研究状况从一个特定的视角进行总结和反思,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本文采用定量的方法,对1990—2009年CNKI数据库里的关于噪声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国内噪声研究的情况,特别是噪声对心理影响研究的状况有一个清晰而整体的把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呼吁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这两大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携手合作,共同为深化环境噪声对心理影响的研究作出贡献。

1 对噪声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社会,人们有时对噪声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它既是工业社会的副产品,与近代以来工业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又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这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问题。

《说文解字》认为:噪,扰也。扰即意味着噪声是对别人的扰乱。不过,当时的“噪”写作“譟”,更多的当是指言语对别人的扰乱。后来,范围逐渐拓宽,诸如车声、鼾声、流水声、动物的鸣叫等。除《说文解字》对噪声的解释外,关于噪声概念的解释还有多种,最简单的定义是:不需要的声音。

从法律规定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对环境噪声和环境噪声污染作了界定和说明。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噪声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心理感受的左右和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对不同的对象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校园里在放广播,当你对广播中的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会听得兴致勃勃,但是当有一天,你心情烦躁,而且广播中正在播放你最讨厌的一首歌时,那个声音对你来说可能就是无比讨厌的噪声了。所以,评价一种声音是否为噪声,要以是否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为依据,由人们的主观判断来决定。

为此,本文将从环境与生态心理学的视角来对噪声加以界定,即噪声是指引人烦躁或不愉快的,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干扰甚至危害人体健康的无意义声音。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基于CNKI数据库里的国内20年来关于噪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统计。在文献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主要从心理学、环境学和声学三大学科领域对噪声研究的文章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特别查阅和关注了噪声对心理影响方面的文献。在CNKI数据库上,通过采用“噪声”、“噪音”、“噪声、心理”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及查阅。根据期刊的质量与代表性,最初在心理学专业领域选择的期刊主要有《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等九种。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选择的期刊主要包括二十三种“环境工程”类的期刊及四十多种“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类的期刊,在实际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期刊与噪声的研究相关较低,因此在统计时将这些期刊予以剔除。在环境工程类期刊中剔除掉的有《工业水处理》、《水资源环保》、《自然灾害学报》等十六种。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类期刊中剔除掉的有《工业水处理》、《海洋环境科学》、《湖泊科学》、《中国给水排水》等十六种,剩下二十四种。最终,根据期刊的代表性与权威性再次筛选涵盖“环境工程”类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类两大专业领域的十四种期刊作为文献来源期刊,并对这十四种期刊上关于噪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了筛选,进一步剔除了与本文内容要求相关很低的文章。在声学专业领域选择的期刊主要有《应用声学》与《声学技术》。

3 国内关于噪声研究成果的整体状况

在国内,对噪声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仅统计1990—2009年期间知网期刊上收录的论文就有91472篇。实际上,不但在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噪声研究的文章,同时,也出版了大量的专著来深入阐述关于噪声的相关内容,如孙承詠等人撰写的《环境科学概论》(2009)、曲向荣的《环境学概论》(2009)、吴彩斌的《环境概论》(2005)、何强的《环境学导论》(2004)、钱易等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00)等著作中都有关于噪声的介绍。而从本文研究所选取的期刊来看,在1990—2009年期间,在心理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与噪声有关的文章共有26篇,这26篇文章的分布情况为:《心理学报》上3篇、《心理科学》上12篇、《应用心理学》上4篇、《心理科学进展》上2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1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3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上1篇,但在《心理科学进展》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即刘雪峰等人(2009)的《认知闭合需要研究述评》和陈立翰(2008)的《单侧化准备电位的含义和应用》与本文要求的相关性很小而在具体分析中被剔除。

声学期刊上发表的与噪声有关的文章共500多篇,其中发表在《应用声学》上的共有239篇,1990—2000年发表的文章数为129篇,2001—2009年发表的文章数为110篇,但在这239篇文章中只有两篇文章把噪声与心理放在一起进行了研究,即沈崤(1990)连续发表的《噪声对人的影响(Ⅰ)——噪声测量和噪声对语言通讯的影响》及《噪声对人的影响(Ⅱ)——噪声对非听觉系统的效应》;在《声学技术》上关于噪声的研究共有300多篇,更多的是对如何利用一些技术来减少噪声方面的探讨,而没有关于噪声对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

从以上对噪声研究的总体概况的整理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噪声的研究,不仅早已引起了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和声学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引发了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国际上环境心理学迅速发展的影响有关。不过,三大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平衡,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4 对两大类专业期刊上关于国内噪声

研究数量与内容的统计分析为了能更系统地掌握国内20年来在噪声对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每一年所发表的文章数量、不同期刊的分布情况、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统计中,主要针对发表过噪声对心理影响文章的期刊进行了多角度整理,而没有发表过噪声对心理影响的文章的期刊没有作进一步的整理,且由于《应用声学》期刊中只涉及两篇噪声对心理影响的文章,因此,对其也没有进行统计分析。在心理学领域中,选取的心理学期刊主要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中,选取的期刊主要包括《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污染与治理》。

4.1 两大类专业期刊上国内噪声研究的数量与具体分布

统计显示,从1990—2009年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报》、《应用心理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各检索到有关噪声的研究论文分别为12篇、3篇、4篇、1篇、3篇、1篇,共24篇;从《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及《环境污染与治理》中各检索到有关噪声的研究论文分别为25篇、23篇、13篇、69篇、30篇、43篇,共203篇。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类的专业期刊上,年均发表1.20篇关于噪声的研究性文章,而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的期刊上则年均发表10.15篇。这不仅与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成熟有关,也与目前我国在心理学领域中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不足有关,它十分清楚地提醒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心理学的专业扶持与建设。

4.2 两大类专业期刊上国内噪声研究的内容与主要方法

从内容上来看,在《心理科学》上的12篇文章中4篇是讲在强噪音的背景下恐惧情绪的产生对身心变化的影响,如刘素珍、赵华等人(1996)发表的《恐惧情绪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2篇是讲噪声诱发心理应激对大白鼠的自由基损伤及大白鼠组织中睾酮水平的影响,如侯公林(2001)发表的《噪声诱发心理应激对大白鼠组织中睾酮水平的影响》;1篇是关于在不同背景噪音干扰下数字短时记忆的研究,如张乐、梁宁建(2006)发表的《不同背景噪音干扰下的数字短时记忆研究》;其余5篇是噪声不同方面内容的介绍。在《心理学报》上的3篇文章主要是噪声与脑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如林庶芝、沈政(1991)发表的《噪声鉴别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在《应用心理学》上的4篇文章主要是研究噪声作为一个可操纵的变量对人的语音信号和听觉信号的影响,如张彤、郑锡宁等人(1997)发表的《语音告警信号语速研究》。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的1篇文章主要是研究稳定噪声条件下对纺织女工的情感状态的研究,即张焱、郭玺(2001)发表的《稳态噪声条件下纺织女工情感状态的研究》。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的3篇文章主要研究噪声对工人情绪的影响及在噪声背景下对大鼠记忆的影响,如李俊杰(1996)发表的《噪声对工人情绪影响的测试》。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上的1篇文章主要是研究噪声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即舒莉、吴建平(2007)发表的《噪声与人的身心健康》。

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期刊上对于噪声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六大方面:一是噪声对心理的影响;二是噪声对身体的影响;三是不同地点的噪声研究;四是对噪声的预测;五是对噪声的检测和防治对策;六是其他内容方面的研究(由于有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故下表中的显示数据可能比实际文章篇数要多)。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的六种期刊上,从1990年到2009年涉及噪声对心理影响的文章共23篇,占所查文章的11%,而更多的研究是倾向于对噪声的预测、防治及对不同地点的噪声进行的调查。同时,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环境噪声给心理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还是比较欠缺。在这23篇文章中主要涵盖了噪声对心理影响的内容。例如,在《环境科学》上,王绍汉、蔡琳娜等人(1990)发表了《教室噪声卫生标准的研究——交通噪声对师生教学与健康的影响》认为,绿化带对交通噪声引起的烦恼度心理影响有一定的改善。

从方法上来看,在心理学领域关于噪声与心理影响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更多的是把噪声作为一个操纵变量来研究,考察其对人与动物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如刘素珍、赵华等人(1995)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恐惧发生与预防的实验研究:Ⅱ、强噪音下不同处理背景动物身心变化的观察分析》,李俊杰(1996)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的《噪声对工人情绪影响测试》,刘素珍等人(1996)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恐惧情绪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张乐、梁宁建(2006)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不同背景噪音干扰下的数字短时记忆研究》。而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剂量作业法、成对比较法等方法,更多的是看不同工作地点、不同类型的噪声会对心理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王绍汉等人(1990)在《环境科学》上发表的《教师噪声卫生标准的研究——交通噪声对师生教学与健康的影响》,黄超、王红怡(2002)在《环境与健康杂志》上发表的《噪声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吴婧等人(2007)在《环境与健康杂志》上发表的《临街住宅区环境噪声及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翟国庆等人(2008)在《环境科学学报》上发表的《间歇噪声主观烦恼度研究》,朱艺婷等人(2008)在《环境科学》上发表的《低频环境噪声对思维判断能力的干扰影响》等。

因此,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来看,两者对噪声的心理影响的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侧重。

5 对两大类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噪声

研究论文的被引次数分析文献学研究表明,大量(75%左右)被引文献出自少数期刊,而其余少数被引用文献则分散在大量期刊上,这就是所谓的加菲尔德学术期刊引文集中定律。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依靠被引次数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但至少文章的被引次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的学术传播与影响状况。在心理学的期刊上,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期刊为《心理科学》上的文章,被引次数最高的一篇文章为侯公林等人(2000)的《心理应激对大白鼠自由基损伤的影响》,被引用16次;其次是刘素珍等人(1995)的《恐惧发生与预防的实验研究:Ⅰ、强烈噪音下恐惧行为的动物模型》,被引用6次;再次是刘素珍等人(1995)的《恐惧发生与预防的实验研究:Ⅱ、强噪音下不同处理背景动物身心变化的观察分析》及张乐等人(2006)的《不同背景噪音干扰下的数字短时记忆研究》,均被引用4次。被引用占第二位的期刊是《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该刊上的文章,欧阳伟等人(2003)的《噪声对大鼠学习记忆中海马区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被引用15次;李俊杰(1996)的《噪声对工人情绪影响测试》,被引用1次。被引用频次占第三位的期刊是《心理学报》,该刊上的文章,如林庶芝等人(1991)的《噪声鉴别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被引用3次。被引用频次占第四位的期刊是《应用心理学》,该刊上的文章,如张彤等人(1997)的《语音告警信号语速研究》,被引次数为2次。最后是《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该刊上的文章,如舒莉、吴建平(2007)的《噪声与人的身心健康》,被引用1次。

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期刊上,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期刊是《环境与健康杂志》,该刊上吴铭权(2006)的《室内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被引高达20次;程世祥等人(2000)的《办公室噪声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被引13次;李才广等人(1990)的《飞机噪声对学龄儿童的神经行为效应》被引6次;李景舜等人(2000)的《舞厅环境对从业人员健康的影响》被引5次等等。第二是《中国环境科学》及《环境污染与防治》,在《中国环境科学》上发表的张邦俊等人(2000)的《视觉感受对噪声烦恼度的影响》被引14次;刘美莲等人(1996)的《噪声对脑、心脏、肝脏元素影响的研究》被引4次;在《环境污染与防治》上发表的张邦俊、胡芬等人(1994)的《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及对主观反应的影响》被引14次;贾继彦等人(2002)的《教室声环境的主观反应及烦恼度阈限值的探讨》被引7次。第三是《环境科学学报》,王季卿(1996)的《中小学教室内噪声和师生反应的调查》被引4次。第四是《环境科学》,付长英等人(1994)的《煤矿环境噪声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被引3次。《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的文章没有被引用。

从文章的被引次数可以看出,总的来说被引文章的次数呈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人们已逐渐地认识到了噪声对心理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关于噪声研究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正在不断上升。

6 对学术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

噪声心理影响研究的建议从文献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相对于噪声研究而言,国内对噪声的心理影响研究显得极为薄弱。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今后的噪声研究工作,一是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噪声”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学科归属问题。对噪声的研究,不仅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它当然也是心理学、声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在噪声问题的研究上,完全可以把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结合起来,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噪声的心理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噪声研究走向更加科学、更加丰富、更加深入的道路。

二是心理学与环境学两大学科在噪声的心理影响研究方面,应该走向研究视角的融合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心理学的学者们更多的是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噪声问题,更多的研究是探讨噪声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缺少对噪声问题本身的探讨,缺乏对噪声的全面认识。而环境学方面的专家也会更多的用环境学的视角来看待噪声问题,为此他们更倾向于噪声的特点、噪声的标准、噪声的检测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噪声的心理影响认识重视不够。

三是对噪声的研究应注意跨学科的结合,促进噪声研究的综合化。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这两大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应该携手合作,共同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噪声的心理影响”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国外,关于环境心理学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把噪声与心理学、医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向着更广泛与深入的方向发展,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心理学研究者们比较重视噪声对心理的影响,而环境学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他们认识到了噪声问题本身的存在,却往往容易忽略噪声之中的直接受害者——人的切身感受。今后在噪声的研究中可以综合考虑环境的物理条件与人的生理结构以及人的认知、情绪、动机等诸多因素,从而有助于我们建立噪声对人影响作用的外在评估性指标与内在感受性机制。